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海 《情报杂志》2021,(3):168-174
[目的/意义]为了厘清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和运行机理,预防群体极化的社会现象的出现,从信息的视角,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法/过程]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获得原始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处理,结合信息生态理论,得到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的研究模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信息人因素、信息因素、信息技术因素和信息环境因素是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从预防信息茧房形成的视角,提出了提高网络用户信息素养、优化信息技术和改善信息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诱发因素及具象化表达非常复杂且呈混沌多元形态,风险点与风险导控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均有分布。从三元空间信息观的视角出发,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致因因素在三元空间中进行解构,梳理群体极化风险耦合过程,有助于厘清群体极化形成规律,加深对群体极化风险的理解、风险传导机制和路径的把握以及风险演变规律的识别。[方法/过程]本文结合突发事件的特征,在三元空间信息观视域下解构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致因因素,并基于风险耦合分析了三元空间之间的定向耦合、物理空间中的非直接耦合、社会空间中的互感耦合、信息空间中的参量耦合。最后论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形态的演化。[结果/结论]本文为群体极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拓展了群体极化研究的理论边界,将为群体极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网络舆情导控策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赖胜强  张旭辉 《现代情报》2019,39(9):115-122
[目的/意义]网民对突发事件的评论和传播会造成涉事组织的网络舆情危机,影响组织的声誉和形象。而网民的情绪化传播是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缺乏对网民情绪化传播机理的研究。[方法/过程]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D&G辱华事件为对象,以网民对事件的评论内容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结论]通过三级编码归纳出情绪化传播的形成要素,构建了网络舆情情绪化传播的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频繁爆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极易催生新形态的网络舆情风险,危及国家和社会安全,网络舆情场博弈已经成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二现场,研究网络舆情的风险治理机制可以有效预报风险要素、预防风险升级并提供相应的治理方案。[方法/过程]文章以WSR系统方法论为研究视角,界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相关概念,识别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要素。在此基础上,基于理论预设的过程机制制定风险治理工作流程,以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建设为实施路径,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治理机制。[结果/结论]研究构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治理机制,可以促进风险治理朝着多元主体协同,集风险监测、风险反馈、风险决策及风险评价于一体的协同联动治理机制转变,为有关部门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咏梅  张帅  谢阳群 《现代情报》2019,39(10):58-65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既能为社会深入理解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也能为社交平台优化用户信息回避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收集30位在校大学生社交网络中信息回避行为的相关数据,借助NVivo11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与分析,归纳出影响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的10个基本范畴并聚焦为3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建构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认知因素是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内部驱动因素,信息因素与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其中,认知因素是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建模,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范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指导。[方法/过程]基于舆情生命周期理论与舆情风险演化机理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其权重系数并在多维风险场景中开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动态风险评估。以“成都49中学”为案例,进行风险评估验证。[结果/结论]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得出政府的处置行为、危机意识;事件的类型、影响范围、连锁反应;媒体的议程设置与网民的利益诉求是引发突发事件舆情风险的高概率因素,以此针对上述风险因素提供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发生机理对于科学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立足搜集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资料和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得出公平性这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核心诱发因素和文化冲击、个人需求等8个主要诱发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基于“公平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理,揭示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最后根据发生机理提出了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敏  孟蝶  张艳 《现代情报》2019,39(4):42-50
[目的/意义]探究强关系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各变量的交互作用模式,为强关系社交媒体开发商及运营商在改进服务品质、优化使用体验和提高用户黏性等方面提供具有积极意义的意见和建议。[方法/过程]基于使能和抑能的双重分析视角,以强关系社交网络的典型应用微信朋友圈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经验用户进行深度访谈获取文本数据,并采用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等3个步骤提取概念、范畴来构建概念模型,并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结论]信息过载、社交过载、系统不满意度等情境因素和感知隐私风险、心理疲劳、使用沉溺等认知因素促进了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网络外部性、群体规范、附加功能价值、转换障碍等情境因素和信息需求、功能需求、情感需求等认知因素抑制了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用户在使能因素和抑能因素的双重力量的作用下产生取消提示、屏蔽、节制使用、潜水、间断使用等不同程度的消极使用行为。此外,人口学特征、人格特征、关系特征和使用特征等个体因素对使能因素和抑能因素与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之间的强度关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用户的风险感知程度会直接影响用户采纳健康信息的行为和效率。因此,探究用户对网络健康信息的风险感知维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策略以及公共政策,促进互联网健康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法/过程]研究对网络健康信息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基于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结果 /结论]通过分析共得到134个概念,40个范畴和12个主范畴,解析出六维度网络健康信息风险感知结构(包括信息质量风险、信息来源风险、隐私风险、心理风险、系统质量风险和财务风险),并构建网络健康信息风险感知理论模型,为解读网络健康信息风险感知与健康认知能力和风险后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以抖音用户为研究对象,探究在突发事件中短视频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交互环境提供参考,进而提高抖音用户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交互体验。[方法/过程]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构建突发事件抖音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结果预期、抖音平台质量、信息交互能力、人际关系和社会影响对抖音用户信息交互行为有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对抖音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韩玺  韩文婷 《现代情报》2021,41(1):78-87
[目的/意义] 在线医评信息对构建互联网医疗信任十分重要,但目前医评网站中医生人均评论十分有限。因此,探索用户生成在线医评信息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方法/过程] 对34位健康信息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基于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结果/结论] 通过分析得到45个初始概念、15个范畴及对应的用户认知、用户个体特征、医疗环境和医生特征4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户生成在线医评信息的影响因素模型,并从医疗政策、医疗服务提供者、网络医疗平台和网络用户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激励对策。研究结果对在线医评信息生成的影响因素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促进在线医评信息的生成提供了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分析突发事件中网民信息异化模仿行为类型及发生机理,为网络舆情回归健康状态提供支持。[研究方法]整合现有理论分析视域,从政府公权力和网民行为取向两维度构建突发事件中网民信息异化模仿行为的解释框架,提炼概括网民模仿行为类型,继而应用案例研究法对网民模仿行为进行分析,探寻突发事件中网民信息异化模仿行为的发生机理。[研究结论]突发事件中网民信息异化模仿行为可以分为集群式、散点式、观览式、终止式四种。突发事件或突发事件情景的同源性、同质性和可比性、信息异化模仿行为低成本与高收益、突发事件中信息传导行为内卷化均是模仿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解决该问题,需遏制信息异化生产、分型处置模仿行为以及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互联网作为信息生成与共享的重要载体,会助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次生灾害发酵与舆情蔓延。发掘驱动非常规突发事件关联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及过程机制,是破解其次生灾害与疏导舆情累加效应的核心所在。[方法/过程]基于信息技术接受模型(TAM)的理论视角,以非常规突发事件为背景,采用问卷调研与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展开实证研究,剖析网络情境特征以及网络信息受众的认知-心理状态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的整合驱动机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关联网络集体行为意向是网络情境特征与信息受众认知-心理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非常规突发事件关联网络集体行为意向具有情境依赖倾向,会受到媒介信息丰富度、网络社会联结强度两大因素的驱动;信息受众的认知-心理状态是网络情境特征驱动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的重要桥梁。研究还揭示了TAM理论在网络舆情导向中的普适性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识别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动因,掌握其生成机理,有助于突发事件发生时,准确预警舆情危机,采取有效应对策略.[方法/过程]运用fsQCA方法,从公众、话题、媒体和传播四个维度对舆情危机的生成路径进行探析.[结果/结论]突发事件情境下,容易引发"权威媒体缺失型""高速传播主导型"和"话题信任缺失型"三种舆情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在数据驱动下开展群体行为计算,设计舆情传播建模方法,为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提供支持。[方法/过程]结合群体行为理论和收敛交叉映射算法,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建模方法。首先从群体结构、群体规范和群体过程视角提取舆情系统特征,之后根据最邻近方法和时间序列收敛判断法识别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舆情传播模型。该方法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社会强化机制计算化,通过系统特征的因果关系强弱和差异分析,揭示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机理。[结果/结论]基于新浪微博平台中“双黄连事件”“白银越野赛事件”“十堰爆炸事件”和“青海地震事件”等4组舆情数据的实证结果发现,各事件中的群体交互持续能力和聚集度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典型的群体事件。此外,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系统特征的因果关系强弱程度不同,因果关系越弱舆情演化不确定性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在社交网络中回声室对重大突发事件下的社交网络舆情演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回声室网络结构可以为相关部门的舆情引导和管控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过程]基于网络结构理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情感分析方法,进行用户回声室网络结构识别以及用户回声室网络结构表征及网络同质性检验。在此基础上,构建重大突发事件中回声室网络结构分析模型,并结合重大突发事件“3·21”东航客机事故中典型舆情话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回声室效应,由于微博评论与转发机制的不同,回声室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的网络特征差异,且评论机制更有利于社交网络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的情感分享,并可以凝聚群体观点和用户想法,从而促进意见领袖在群内和群外成员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张玉亮  杨英甲 《现代情报》2018,38(12):26-31
[目的/意义]界定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相关概念,构建实现其有效参与治理的制度保障,以提升社会组织及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解决能力,营造和谐、有序的网上舆论氛围。[方法/过程]在梳理相关文献和结合实际的基础上,科学界定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角治理色定位,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进行制度设计。[结果/结论]社会组织参与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明晰社会组织的角色及功能,构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制度保障,是实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从互动视角分析网络百科知识协同核心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揭示网络百科知识协同机理。[方法/过程] 基于协同进化理论分析了网络百科知识协同基本过程,提取知识协同的核心因素并构建了网络百科知识协同模型。以百度百科词条名侦探柯南为例,选取2007—2017年月度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对群体规模、认知冲突和内容质量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通过预测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适用性。[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群体规模、认知冲突和内容质量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认知冲突和群体规模存在正向互动关系;认知冲突和内容质量同样存在正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研究生的学术性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果。[方法/过程]对20位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从中提炼出44个概念、16个范畴和8个主范畴,从而系统揭示出研究生学术性数字囤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后果。[结果/结论]研究生学术性数字囤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研究生个人因素(个体差异因素和心理动机因素)、学术性数字资源因素(学术性数字资源的质量特征因素、数量特征因素和获取特征因素)和环境/情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任务情境因素);研究生学术性数字囤积行为的主要后果包括心理性影响(认知性影响、情绪性影响)、行为性影响(影响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和科研任务完成)、经济性影响(购买存储设备和网络存储空间服务的花费)和社会性影响(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和增进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陌生人社交软件的用户群体开展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这类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进一步丰富社交平台用户行为领域研究的相关理论,对陌生人社交平台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Soul”社交APP用户展开调研,利用半结构化访谈采集用户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在确定范畴关系的基础上对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结论]陌生人社交软件用户的使用行为受到用户情感、用户感知、平台因素、社交因素、情境因素、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六方面的影响,并由此在产品运营角度对陌生人社交平台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