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般而言,编辑是坐在家里的。相对记的“动”功,编辑的“静”功要多一些。但报纸的编辑和记,本来就是一个分工不分家的联动整体,笔因此觉得,编辑也应该多“动一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魏伟 《新闻知识》2006,(9):32-35
理论界的人,似乎有个印象,就是党报理论版的文章属于“内循环”,是圈内人的“自娱自乐”,表现为写文章的、看文章的都是“圈内人”。必定如此吗?或者说,理论版有没有改进的必要?理论文章有没有贴近普通读者的必要?当然有必要。之所以出现内循环、两张皮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理论版在选题上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关注不够,在形式上总是板着面孔,所以理论版才成了“两张皮”。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报纸理论版特别是晚报的理论版 ,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办得群众喜闻乐见 ,办出生气 ,大家都在不断探索。毋庸讳言 ,以往我们的报纸理论宣传 ,总有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味道。文章喜欢题目大大 ,篇幅长长 ,习惯于讲空泛的、概念化的大道理、空道理 ,习惯于简单地诠释中央精神 ,呆板乏味。读者说 ,我需要的你不登 ,不需要的你讲个没完。如今报纸可选择的东西很多 ,读者并不是非要看你说教文章的。读者不看不接受 ,编辑是最痛苦的。为报纸着想 ,为自身着想 ,报纸理论编辑必须牢牢树立为读者大众服务的思想 ,彻底…  相似文献   

4.
理论宣传既是地市报纸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党报的一个优势,它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双重任务。做好理论宣传,有利于增强报纸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影响力。但是,理论宣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难就难在理论宣传一般比较枯燥,难以做成报纸的亮点、卖点,难以吸引读者阅读,因而影响宣传效果。时下,我们看到不少地市报纸的时政理论版成了作者自写自看,编辑不得不看,读者基本不看的"鸡肋版",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也因此被弱化和边缘化。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党报改革中,人们一般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头版加强新闻信息量、经济版如何为当前的经济改革服务、文化版如何提高思想性和趣味性等方面,最被人忽略的是党报的理论版。而现在党报的各个版中,最为枯燥的可能就是理论版了。党的机关报设有理论版,这是自 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以来的传统,不能摈弃,但是要适应现在读者的信息接受习惯。若还是老一套,一块版二三篇大文章填满了就算完成任务,是没人看的。特别是那些围绕某个当前流行政治术语的“学习”文章,几个诸如它是“指南”、是“旗帜”、是“方针”、是“一道亮丽的风…  相似文献   

6.
提起报纸中的理论版,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枯燥、严肃、呆板、套话、讲话稿这类字眼。更有人笑称,理论版的文章连作者本人都不看,只有版面编辑、责任编辑和报社总编辑会看。为什么呢?稿件多是一些部门领导的署名文章,多由属下代劳,“作者”本人当然连看都不看。而仅有的“三个读者”,实在是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看。  相似文献   

7.
徐启超 《青年记者》2007,(14):69-69
报纸版面是与读者交流的一种传播语言,是编辑奉献给读者的一道新闻大餐,它需要“色”、“香”、“味”俱全,给读者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时事新闻版作为报纸版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要求时事编辑更应努力报道好“天下事”,为读者提供一道“全营养型”的精神盛宴。  相似文献   

8.
徐启超 《青年记者》2007,(14):69-69
报纸版面是与读者交流的一种传播语言,是编辑奉献给读者的一道新闻大餐,它需要“色”、“香”、“味”俱全,给读者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时事新闻版作为报纸版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要求时事编辑更应努力报道好“天下事”,为读者提供一道“全营养型”的精神盛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报纸编辑的职责是编好稿、组好版,而编好稿的前提是选好稿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企业报当然也不例外。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企业报的新闻编辑,要把好选稿关,必须坚持把握“三性”,即舆论的导向性,稿件的“新闻性”,报纸的“取向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和理论,表面看似乎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分属不同的领域。但是,作为一张整体的报纸,他们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连续性。他们反映的都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只不过,新闻重在说“事”,理论版重在说“理”。理论版更像个“会客厅”,他们传出的是“理性的声音”,提供的是一种思路和某种路径探讨。理论版的“新闻情怀”.正是探讨理论版走出纯理论探讨的狭隘范同,向事的例证与分析的空间延伸。  相似文献   

11.
刘保全 《今传媒》2006,(10X):38-40
刹长风,写短文,历来就是端正新闻文风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曾批评那些空洞无物的长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60多年过去了,就新闻报道而言,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仍然经常可见,远没有完全被“扔到垃圾桶里去”。读者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篇幅冗长的会议消息,那些头版转二版、二版转三版的领导人的长篇讲话,那些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所谓新闻言论和理论文章,那些整版的“纪实新闻”、“社会透视”、“大特写”、“大扫描”和连篇累牍充满水分的所谓“深度报道”等等,不是还接二连三地在报纸刊物的版面上频频露脸吗?  相似文献   

12.
版面就是报纸的“脸面”,这张“脸”美不美,活不活,直接影响着报纸的宣传效果。笔者结合我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讲”好版面语言中的几个问题。 (一)要有好的编辑思想 一个好版面,首先要有正确的编辑思想,其核心就是较为完美地体现编辑部的报道意图和倾向,合理准确处置版上的所有稿件。这就要求组版编辑要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全局观念,较好的理论修养,具备较高的评估新闻稿件价值(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水平,以及基本的审美和欣赏能力。版面编辑的素质对报纸宣传效果的影响不可小看,熟悉和掌握版面语言,是组版编辑必备的本领。而这一切必须以正确的编辑思想作指导、作前提。  相似文献   

13.
关注民生是一张报纸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民生报道是一张报纸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几年“民生”版编辑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开“民生”版易,但办好“民生”版却难。要想将“民生”版办得贴近百姓,让读者击掌叫好,编辑记者必须全力投入,体恤民情,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百姓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纵观全国各地的理论版多数是由文章一统天下。理论文章宏观指导性较强,但因其是运用逻辑推理而成文,本身就比较抽象。由于理论文章自身的特点及编辑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影响,不少报纸的理论版办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减弱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是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短平快”的消息,报纸的理论版往往被业内认为是“短板”,一些报纸的理论版也确实少有读者。慈溪日报虽然作为县市区域性报纸,不再有理论版存在的硬要求,但慈溪日报理论版不仅没有因多次改版而消亡,反而越办越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姚炜 《新闻世界》2009,(10):30-31
编辑常被誉为新闻的“把关人”,夜班检查则是报纸的“把关人”。一张报纸的出版,从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到编辑、部主任编发稿件,再到总编审阅,最后在夜班“组装”成大样。大样的检查就是报纸“成品”前最后一关。如果说前面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和差错.还有后续环节可以帮助纠正的话,那么通过检查一关。问题和差错则可能无可改正了。  相似文献   

17.
刘保全 《新闻界》2001,(5):15-16
讲“卖点”,近几年来已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语言。报纸讲“卖点”,就是要求记者(通讯员)采写人们喜欢看的新闻,报纸刊登人们喜欢读的作品,从而达到好卖、卖得出去的目的。然而,从目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来看,有一部分报纸“经济效益”当头,“钱财神”开路,除对政治导向还比较重视外。而对道德导向、消费导向、娱乐导向、生活导向就重视不够,存在的问题也较多。突出表现在有的报纸为了片面追求“卖点”,在刊登新颖、猎奇的文章中,连一些基本的新闻要素也没有了,均用A君、甲地等模糊字眼代替,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以致读者说:“…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专题性策划中的“注意力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敖先生讲:报纸不增张(扩版),好像罐头里的沙丁鱼;报纸增张,好像泡过水的面包。在时空跨越新千年之际,“千禧”风在掠过中国时不大不小地撞了一下中国报纸的腰。 新年伊始,人人回家。经济日报等大报老老实实出一张“节日版”,平时16版,元旦8版,千禧于前而岿然不动;羊城晚报等大众化报纸及个别日报则闻风策划,空前“增张”,乘“千禧”之风震撼报纸市场。大规模扩版的报纸粗粗估算,有羊城晚报1月 1日的“跨世纪金版”共40版(且从1999年12月27日起即开始为“跨越千年环球采访特别报道”扩版);广州日报共20…  相似文献   

19.
编辑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报纸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报纸要生存、要发展,编辑就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报纸编辑而言,主要工作包括策划、组稿和组版三部分,提高自身素质就是要求编辑除了应具备最基本的理论和业务素质以外,还要特别着力强化策划的整体意识、组稿的创造意识和组版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专版编辑往往被教导说:“编好你的专版就行了。”负责编辑的版面上一出现编辑自己的稿子,也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他把版面当成了自留地。” 我对于这样的理论有不同意见。理由如下。 首先,“编好专版就行了”并没有普遍性。光明日报理论版编辑李瑞英,几乎每期都要在她所编版的“学者访谈录”栏里发一篇颇富特色的访问记。阅读范围广的读者也可能注意到,凡办得有生气,有特色的报纸都不乏类似现象。所以“编好专版就行了”之说,怕有点偏颇。 其次,编辑的责任固然在编,但很多时候也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