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参与建设“两型社会”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为“两型社会”培养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人才,为“两型社会”提供高新科学技术,是时代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脸”代表着社会群体对个人自我德行的信任和尊敬,那么“面子”就代表着个人在人生历程中由成就和夸耀所获得的名声以及被社会重视的声誉。西方社会学家把“脸”和“面子”合起来,重新分成了两类:道德脸面和社会脸面。“脸”就是“道德脸面”, “面子”就是“社会脸面”。“道德脸面”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脸面”则有虚有实,“社会脸面”能够给人带来超过自身实际能力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就必然会在所处的环境里处处维护自身的社会声誉,不管是虚的还是实的,“有面子”就是“荣”, “没面子”就是“辱”。  相似文献   

3.
学者们对“Civil Society”的翻译不尽相同,主要有“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民间社会”和“文明社会”等。“二分”论者主张将洛克和黑格尔的两种不同的架构理论进行调和,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良性互动;“三分”论者主张“国家-市场(企业)-市民社会”的“金三角律动”。如何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陛互动,学者们提出了三种模式。学术界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在西方社会学那里是以“社会秩序”、“社会团结”、“社会均衡” 和“社会整合”等概念出现的,这些根本本身就有“稳定”、“协调”和“和谐”的含意。纵观西方社会学近200年的发展历程,不同学派都从不同视角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社会和谐” 问题。借鉴西方社会学中的“和谐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常常能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十年动乱中的“文革”用语,便反映了“文革”期间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社会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文革”用语与当时人们的错误认识。“文革”用语与当时的社会动乱,“文革”用语与现代语言迷信三个问题的探讨,寻求“文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语言使用的变异与社会诸因素变异的关系。一、“文革”用语与当时人们的错误认识“文革”用语是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极不正常的社会环境,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使人们产生许多错误认识。“文革”用语就反映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理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能够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功能,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的客观现实状况,从策略上做好顶层设计与宏观规划,着力深入实施“主体协同”策略、“过程调控”策略、“认同强化”策略、“文化渗透”策略、“制度嵌入”策略和“生活涵育”策略,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更好推动社会发展和更快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7.
一、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看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在90年代以前,人们用“电子技术时代”、“后工业社会”、“超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不同名称来称谓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用“知识”和“智力”代替“工业”、“信息”等...  相似文献   

8.
论面子观念──一种中国人典型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对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面子”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面子”是一种中国人进行社会互动的社会交换资源,“面子”行为是一种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面子”能起到协调与稳定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面子”的个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一,“面子”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与名望的象征;二,“面子”是个体的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三,“面子”是个体追求理想人格与完善的社会自我的主观要求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双进工程”,是“学校进社会,社会进学校”的简称,其含义是高等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从而取得社会的支持。笔者阐述了这一新的办学模式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实施“双进工程”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实施“双进工程”的环境和条件,并指出“双进工程”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由“和谐”与“社会”两个词组构成。所谓社会,就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和谐”就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从人类社会学意义来理解,所谓“和谐”就是指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应当同时实现。  相似文献   

11.
“科学始于问题”,但有时却并不一定懂得真正挨近科学的“问题意识”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在20世纪世界文学理论出现空前繁荣之后,中国文学理论如何在世界文学理论多声部中唱响自己的声音,这是“中国文学理论界共有的‘问题意识’”。其实,这只能算是中国文学理论界共有的一桩空泛无边的心事、心态,与科学所需要的“问题意识”还相距遥远。这种貌似进取的心事、心态一直空泛下去,免不了心生浮躁,要滋生出如文学创作界那样的“消极写作”,挖空心思地“忽悠”出一个并无真实价值的东西来混世。靠近科学的“问题意识”,绝对不是空泛无边的,而是具体的,它是必须能够面对实践领域的无解之题、难解之题,或是错解之题等等真问题的。所谓学术“原创”、“创新”,必须是解决真问题的学术动作。倘并无真问题面对,张张狂狂做出的“学问”,就只能归类到“学术泡沫”里。在尽兴享用着“空前繁荣”的20世纪世界文学理论成果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董学文先生应该算是逮住了这个领域里的真问题的一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多吸收西方文学理论的成果,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研究重视"外部研究",偏离文学事实本身的弊端,文学理论研究只有"面向文学事实本身",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不致成为别的学科的附庸。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直面文学本身,为我们反思和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两者"面向文学事实本身"的方式进行比较辨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科学化为语言形式,并将其研究对象确立为具有本体论特征的文学性。这种"语言学转向"对现代及后现代文学理论和文化实践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使人们更加自觉地研究文学中的形式结构,而且,它本身也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同谋者。在文学研究"向内转"的旗帜下,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的目标定为发掘意义得以生成的形式和机制。以此为基础,形式主义不仅实现了"语言学转向",而且在完成了文学形式自律的同时,迈向了技术自律。  相似文献   

14.
以高校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为切入点,针对学理论学科中存在的“本质主义”的质疑进行了反思。认为只有将“本质”悬置起来,学理论才有可能走出当下“失语”的困境,而真正获得“实践性品格”。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论研究大致有"求真"与"求用"两种研究路向,厘清二者各自言说的合法性非常重要。古代文论研究的"二重历史化"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第一重历史化主要指通过重塑古代文论产生的特殊历史语境以"求真";第二重历史化主要指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将古代文论历史内化以"求用"。只有实现"求真"与"求用"的和谐贯通,才能更好地推进古代文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学豫军"的崛起不仅是地域文学的兴起,更是地域文学人才的兴盛。本文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及统计学方法从人才地理的角度对1920-1999年河南作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河南作家人才指数在时间变化上呈"抛物线"型,20世纪60年代是其明显的峰值区;地区人才指数差值变化与河南作家总的人才指数变化相一致,而最大人才频度变化则与其变化相反,存在明显的"凹值"稳定区;河南作家在空间分布上区际差异明显,地区内形成文学人才区域极,西南部、南部多于北部及东部地区,人才重值区逐年变化,文学人才地域分布多极化增强;文学人才重心向东移动,并伴随南北摆动,波动幅度较大,空间稳定度不强。  相似文献   

17.
“咆哮体”是时下一种流行的网络文体,其独有的咆哮、怒吼的风格深受网民的关注,其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得网络语言具有多元性特点.“咆哮体”包含的修辞艺术使其在语用表达上具有自己的特色,描述说话人的心情和对事件的主观看法时,加强艺术表达效果,达到戏谑咆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学是优秀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文学之一,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在古代已发生了自身的“前史”,五四以来文学先驱们也把视角放在民众身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但只是从启蒙角度来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并没有真正从文学史角度把握民间文学。解放以来,在毛泽东的民间文艺指导下开展新民歌运动,从民间寻找文化资源,但其中隐含新文学界的文学想象。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浪潮的推动下,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从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与民间有新的认识,但他竭力从民间文学中挖掘出来的也只是民间文学的“隐形结构”。因而,新文学史研究视镜中存在民间缺失,应呼吁对民间文学“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英国诗人邓恩的玄学派诗歌意象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英国17世纪文坛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称为"玄学派"诗歌。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本文对玄学派诗歌采用的比喻手法进行分析,探究其独特性,进而阐述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美国女剧作家苏珊·格拉斯佩尔在生时与尤金.奥尼尔齐名,身后在美国文学评论界遭遇近20年沉寂。70年代开始被"重新"挖掘,90年代以后逐渐回温,并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逐步引起重视。格拉斯佩尔研究应该走出"女性主义"政治学的局限,关注其作品的美学和文学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