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懿 《大观周刊》2012,(26):9-10
在洞口方言中,个体量词与其它词类的组合使用与普通话里的基本一致,它一般不能单独存在于句子之中,常与数词、名词、形容词等词类组合充当句子成分。虽然在洞口方言里,其个体量词在语法功能上和普通话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它也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语法特点,其中最能体现洞口方言个体量词语法功能特色的是其丰富的重叠形式,这些量词在重叠后大多表示“每一”或“多”的意思,在句中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  相似文献   

2.
王敏 《新闻三昧》2004,(6):10-10
我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向来讲究“礼”。在当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素质的时候,更要讲究一个“礼”字。待人接物“礼”字当先,人际交往提倡礼貌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特别是文章中对人使用量词时,更要讲究“礼”了。不妨举几个例子来分析:例1 “侬只小鬼头弄不好了!”(父母对子女)例2“迭只老太婆那能介烦。”(小辈对长辈)这两例都把“只”作为人的量词可以吗?“只”是“隻”的简化字。作为量词的义项有:①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数字“一”与“1”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一”与“1”的用法●李喜婷【郑州数字“一”与“1”是编辑工作中遇到最多而又最难使用的数字。“一”的用法比较普遍,不仅能与量词连用,而且还能与形容词、名词、动词、代词等连用。“1”的用法则较局限,仅能与量词、计量单位连用或表示时间时使用。尽管国家...  相似文献   

4.
王思思 《大观周刊》2012,(29):35-36
邵武方言中的“誾”尾与北方方言中的“儿”尾相比.相同点在都可作名词词尾表示小义和亲昵义。不同点在:“褂’尾可以重叠形式附于名词后.表极极小和更亲昵的意味 部分单音节的形容词重叠后带上“誾”尾可在句子中作状语,表示程度的加深。少数单音节量词重叠后也可带上“誾”尾而副词化,表示“每一”、‘许多”的意思;大部分量词加上“誾”尾,表示用这个量词计量的事物形体上的小或数量上的少。  相似文献   

5.
“中”这个词在河南方言里是个核心词,它的使用频率极高,河南人时时刻刻都在用它,犹如“贼”是东北话的标志一样,它显然成为了河南方言的标志。与普通话里的“中”相比,河南方言里“中”意义比较复杂,而且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也非常特殊。本文旨在对河南方言里“中”的特殊用法做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李玲 《大观周刊》2013,(8):23-23,31
文章介绍了祁东方言中介词“走”、“拿”、“帮”的用法并探究其来源。通过利用语法化的“叠加性”特点得出:“走”、“拿”、“帮”是在非典型连动式的句法语艾框架中虚化的;与普通话中相对应的介词相比,虚化程度较低,还残留着一些词汇义,在特定情况下能恢复用作动词。  相似文献   

7.
<正>不论在闽南方言还是在普通话中,词的重迭频繁出现,经常使用。现对闽南方言中形容词、动词、量词、个别副词的重迭问题与普通话的区别,作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比较,试谈谈其重迭的形式和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里,“给以”,“给予”属一组同义词,都是“交付”的意思。但是,这是就其词汇意义说的。如果从语法意义上分析,二者却有显著差别。某些文章中二者通用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给”在古汉语里不读“给”(gěi),和现代汉语里“给(gěi)的意义范围也不同。“给”在古汉语里谈jǐ,主要意项有二:一、形容词,丰足;二、动词。供应,专指供应食用。现代汉语里“给”的意义在古汉语里是由“与”或“予”承担的。认识一组词的同义现象是不难的,难的是对其细微差别的辨析。“给以”、“给予”语法意义的差别就表现在句法功能上,即他们在句子中同其  相似文献   

9.
去年以来,各地广播电视媒体纷纷推出了一批方言节目,形成了一股“方言热”现象,如何处理好方言节目创办与管理中的关系,成为各界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方言节目应处理好六个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般说来,作为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与数词组合后,在使用中只有与被修饰对象是否搭配得当的问题。而量词本身并不具有褒贬色彩,只要我们按照习惯或约定俗成的说法,不将“一把尺子”说成“一间尺子”,“一间房子”说成“一斤房子”就行了。房子论“间”,尺子论“把”、水果论“斤”、机枪论“挺”,任何时  相似文献   

11.
指代,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缺少的。所谓指代,就是指示和代替,即指示或代替被指示、被代替的对象。指代具体是由代词来承担、来实现的。如:“这书内容很好。”指示代词“这”是指示“书”的;“这里的确风景迷人。”指示代词“这里”,代替这的地点处所;“他看电影去了。”人称代词“他”,代替某个人,等等。指代在语言运用中有着突出的表达作用: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而使语言精炼简洁;可以紧密联系上下文,使语句更加贯通流畅;可以使语言增添修辞色彩,更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等等。因此,正确使用指代  相似文献   

12.
只、枝、支     
“只”和“枝”、“支”这三个量词混用的现象,在报刊上时常出现,用混的原因,就是对这三个同音量词的分工不熟悉。“只”使用得比较广泛。它常用于表示某些成双成对东西的一个,如两只眼睛、两只手、一只筷子、一只袜子。它还用于指某些器具的量,如一只箱子、一只手表、一只灯泡、一只酒杯。一些飞禽走鲁的量,也用“唑”,如一只老虎、一只山鸡、一只兔子、一只小鸟。“双”是“只”的异  相似文献   

13.
吕超荣 《大观周刊》2011,(21):93-94
甘肃静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之渭河流域小片,静宁话里的“给”字在句中很少单用,一个“给”字句中一般都有两个,甚至三个“给”字组成。方言中“给”可用做动词、介词和助词。动词“给”表示“给予、使对方遭遇”等意;介词“给”主要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还常和“着[t?ao^213]”连用,表示被动;助词“给”有表示尝试、加强语气以及行为动作已然或将然的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报刊文章中,常见量词“只”“支”混用,如: 例1:他从小就有做生意的“精灵”,借一支硕大无比的兔子放于小兔之中,口口声声地称它是小兔的爸爸因而兔崽十分好卖。(《市场报》1997.7.19《午夜的阳光是郁郁的》)  相似文献   

15.
新媒介技术侵入“日常生活”,破坏了“日常与非常”、“公共与私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这一现象要求彻底修改“日常生活”的理论.媒介化的“日常生活”成为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道德的与社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报纸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在报纸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一些地方报纸还经常使用方言,出现了普通话与新词语、方言共存的报纸“双言现象”,对此,报纸读者、采编人员、语言文字专家等各界人士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应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报纸“双言现象”。  相似文献   

17.
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方言新闻节目“拉呱”自2005年10月31日开播以来,受到山东尤其是济南观众的喜爱,节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攀升,目前已成为该频道的一档名牌栏目。“以方言说新闻”并不是齐鲁频道的首创,早在几年前,全国各地便已涌现出为数不少的方言节目,像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绍兴台的“师爷说新闻”、苏州台的“天天山海经”等方言节目不仅收视率可观,还成为各自电视台的品牌。对方言节目的兴起,赞扬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不少专家学者撰文呼吁停办方言节目,各地也纷纷出台法规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方言走俏电视屏幕成为热点文化现象之一。将受众定位于成年人的方言电视栏目,由于多被冠以“特色”“、创新”“、贴近”的标签,被快速克隆和复制,在全国已达百家之多,并大都  相似文献   

19.
林卫军 《东南传播》2014,(8):102-104
方言节目是以本地方言作为节目特色的节目形态,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一个重要的节目类别,它的产生有其必然的社会条件。方言是区域内社会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载体,承载了地区内的人文民俗、文化传统。它作为本地居民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区域内居民拥有共同语境的先决条件。福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的《攀讲》是一档福州本地民生类方言节目,创办于2008年3月,"攀讲"一词来源于福州方言,意思是"天南海北的聊天",而相同的语义在北方的方言里叫做"唠嗑"。《攀讲》的栏目名正是利用了方言中的共通性,过于简单的方言词汇就能让熟悉福州方言的观众立刻明白节目的主题。方言节目除了具有一般电视节目的观赏性之外,对于一个城市的形象宣传和本地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中,有的量词一般只表示一种事物名词,如“羽”,只用于鸽子,如说“一羽信鸽”;有的则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名词,如“张”,可以说“一张床”、“一张纸”、“一张桌子”、“一张地图”、“一张画”、“一张脸”、“一张网”等。这就是说,每个量词可表示一定范围内的诸多事物名词,在这个“一定范围”内,量词可以自由地与其中任何名词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