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实”是邓小平社会公平思想之逻辑基础。马恩“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一种原则设想的理想公平观;毛泽东脱离现实、对马恩教条化,导致了平均主义,也是“结果公平”的理想公平观。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恩和毛泽东社会公平思想继承基础上的超越,是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公平观。以现实为逻辑基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墨黑 《家教指南》2009,(7):9-12
现在,不少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于老实,因为过于老实的孩子在社会中很容易吃亏。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该把孩子培养成“狼”,而不是“羊”呢?其实未必。因为“狼”的凶残和暴虐,毕竟不是什么高尚的优点;而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和温柔的“羊”待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与网络密切相关的时代,网络社会特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影响日益显著。某种意义上,“网络”已经成为民间社群文化最大的集散领域。而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都市文化建设必须对这种渗透和影响所带来的变化作出反应。应正确对待两种不同质“社会”的差异与共性,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与互动,以实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不仅吟诵了他的田园生活的乐趣,也或隐或显地反映了他不能忘怀世事和个人不幸遭遇的苦闷和激愤。这些作品表面恬淡平和,实则深蕴着一个“有志不获骋”并不“静穆”的灵魂,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是我们了解诗人的思想,认识当时社会面貌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与网络密切相关的时代,网络社会特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影响日益显著。某种意义上,“网络”已经成为民间社群文化最大的集散领域。而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都市文化建设必须对这种渗透和影响所带来的变化作出反应。应正确对待两种不同质“社会”的差异与共性,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与互动,以实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基于2993份抽样调查数据,旨在科学考察和审视新形势下贵州地区妇女社会参与的行为表现及特征、现实困境与障碍,并力求引导人们深度思考破解现实困局的可行对策与思路.分析表明,从群体结构看,呈现出“年龄成年型”“民族比例失调”“文化程度偏低”“已婚者居多”等方面的特点;从行为表现看,呈现出参与程度“极低”、参与取向“利他”、参与角色“低层”的特征;从现实困局看,表现为参与平台“有限”、参与方式“单一”、参与模式“滞后”和社会歧视“普遍”、法规宣传“乏力”、自我认同“偏低”等方面的困境与障碍.在新形势下,要切实改善广大妇女的社会参与状况,必须坚持多元化路径,着力推进“深化改革、立足现实、加强宣传、关注民生”十六字为主要内容的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坚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文雨 《甘肃教育》2006,(9B):1-1
时下,“以人为本”四个字,无论在媒体上,还是在不同级别、不同场合的领导讲话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该说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我们发现,在现实中它已经更多的被表面化、口号化了,不能不让人心存隐忧。因为过去我们有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对于一个新名词、新概念、新说法的出现,一些人往往出于功利的目的,人云亦云,拿它来做文章,装门面,听起来喊得震天价响,其实纯粹是赶时髦、糊弄人,不会有任何的实际效果,可以在讲“以人为本”的同时继续做着不“以人为本”的事情。其危害在于,它使人们的期待与社会现实之间产生更远的距离感,从而引发人们的信任危机.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韩国家庭伦理剧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媒体常常以“韩流”来形容在中国社会陡然升温的韩国文化现象,包括电视剧、电影和流行音乐,其中电视剧尤其是家庭伦理剧更受中国人的青睐。透过韩剧,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对韩国文化的认同和接受,通过韩国家庭伦理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它的不同表象,深刻剖解其在中国流行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针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华民族传统道义论的荣辱观,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八荣八耻”的提出有其现实针对:一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滋长对我们的困扰,二是针对奢侈浪费之风蔓延带来的危害;三是针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评价赏罚体系之合理建构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熊瑛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25-128
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之间存在一种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现实社会道德对网络道德具有精神动力功能、评价功能、指向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在虚拟网络上的延伸或再现。但是网络技术形成了网络道德行为的动态性;网络道德也可以张扬和强化现实社会的美德,催生出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基于二者的这种辩证关系,加强现实社会道德教育,规范约束网络行为,是促进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良性互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网络社会”概念辨析入手,提出“网络社会化程度”和“数字假相”等概念,分析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差异的原因,并指出混淆两者关系和不能正确转换两者关系可能带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良后果,网络伦理的建构实际上就是解决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如何调适,转换和兼容的问题,而关键在于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赵静 《华章》2012,(17)
艺术品产生于社会生活背景之下,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以特殊形式再次回归于社会.艺术反映了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又从各个方面影响了艺术,社会的发展不断地给艺术以丰富的原材料,艺术也在不断的反映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针砭时弊。其表现是以传统的思维方式为准则来批评现实的社会现象。与此相对的另一方面是,国门打开以后,面对西方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必然使一些人以西方社会现实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榜样、标准和楷模,“不得不”去研究西方近现代的社会理论、哲学思想,探求西方社会现代化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批判,其实质是围绕何为“社会现实”和“历史科学”而展开。马克思的批判有三个层次:一是揭示出黑格尔哲学形而上学的本质,确立实在主体——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前提,从而拯救了“主体性”思想;二是指出黑格尔哲学的“实存”的本质是自我意识,而“实存”的真理在于“实践”,从而重建了社会现实概念;三是指明黑格尔把逻辑进展指认为历史进程的错误,而历史过程则在于物质生产生活所展开的历史逻辑,从而形成了通达现代社会现实的无产阶级解放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5.
教育改革的主体形态及其结构是有效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根据成员身份的不同,以及在改革目的、性质、内容、方法、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主体划分为“政策规划性主体”、“理论建构型主体”、“实践突破性主体”、“商业炒作型主体”和“社会公益型主体”五种形态[1]。  相似文献   

16.
以网络冲突事件为例说明了虚拟社会中的事件是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和展开。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矛盾和由此形成的不同社会特点的行为支配模式的冲突是网络社会冲突的现实来源,网络冲突的影响和解决也是要在现实社会中完成的。虚拟社会并非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而本质上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7.
继纳什、泽尔滕等“博弈论”专家分享1994年和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00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又为两位“博弈论”研究所获。如此众多的“博弈论”专家一次又一次获奖,足以证明“博弈论”在经济学和现实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编按]  相似文献   

18.
我主张将“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内史”的研究,它注重学理层面的探究,注重问题自身的逻辑性,注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部分是所谓“外史”的研究,它注重理论与现实社会的横向关联,注重理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效应。就“现代性”的研究而言,内史要澄清的是,现代性概念本身在理论上出了什么问题?后现代性概念是如何从现代性概念中发展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是什么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译者将wirklichen Menschen译为“现实的人”,将die wirklichen Individuen译为“现实的个人”,这为我们识别两者提供了文本依据。由于两者的内涵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有着相对一致性,所以其自我区分的动力相对较弱;致使其要做相对明晰的自我区分的动力,则来自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个人”这一对范畴。通过观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个人”的若干用法,笔者认为,“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区分虽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不能不做任何区别而加以混用。  相似文献   

20.
周郦红 《中学文科》2009,(18):15-16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灵魂”往往具有更多的典型意义,能观照出更多的世态人生,即使是太平盛世之中,这样的“灵魂”也同样具有现实的意义,成为我们认识社会、自我以及各种现实人生的镜子。“孔乙己”,那是一面怎样的“镜子”呢?社会既是“病态”的,人的灵魂就未必正常,病态社会所孕育的不正常的灵魂其所主宰的命运当然属于“不幸”的。能折射出这样的灵魂的“镜子”——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当然也不是平面的,它是一面多棱镜,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态去感悟,都会找到不同的自我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