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治维新时期推行的"文明开化"使得日本女子教育获得合法性。女子接受中等教育,女子师范学校、教会女子学校、女子专门学校相继开办以及女子留学教育的开始,为日本女子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它普及了女子教育思想、确立了女子教育制度、奠定了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为儒家文化圈其他国家效仿。  相似文献   

2.
日据时期,台湾的女子中等教育机构多被冠以高等女子学校或女子高等普通学校之名。所谓“高等”,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高校,而是高级的意思。即女子中等教育相对于女子初等教育而言,在层次上更高一级。日据当局对发展女子中等教育较为关注,因为这与其同化政策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曾任台中女子公学校校长的日本人长井实一于1927年便强调指出,女子教育可以改善台湾人的家庭生活,也可以达成同化台湾人的目的。改善台湾人的家庭生活只是幌子,同化台湾人则是日据当局发展女子教育的真实意图。循着这一视角对这一时期的女子中等教育进行粗略的探讨,我们认为其深深地烙上了殖民教育的印记,是一种不平等的教育形态。  相似文献   

3.
美国和日本都是女子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美国有"男女平等",日本有"男主外、女主内"等儒家传统文化,结合考察两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国学习先进国家女子高校办学理念和经营模式,在新时期确立女子教育的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时期,也是办教育的黄金时代。回顾战后日本教育的历史,可以突出地感觉到,六十年代的中等教育办得比较成功。中等教育的一次结构改革尤为令人瞩目。 改革的背景  相似文献   

5.
曹永馨 《考试周刊》2009,(1):179-180
日本的女子教育,特别是高等女子教育与我国相比,起步较早;由于日本政府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不论是在立法、女子学校的发展方向方面,还是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且较为完整的体系。因此,对日本高等女子教育进行研究、探讨,有助于促进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统治"关东州"的40年中,"关东州"内的日本人女子教育体系逐步发展完善。但是基于"男子为事业、女子为家庭"的带有近代性质的男女分工观,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在鼓励和支持女子接受良好教育,能够履行国民义务的同时,又把"涵养妇德"和培养贤妻良母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并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这些教育法规了揭示军国主义国家、社会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对女子性别角色的要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7.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两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部分,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在我国由于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及目标脱节、教学和管理模式不一致,且这两个教育阶段缺乏互动致使我国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畅。日本"高大协同"衔接模式为我国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经济的崛起因素中,教育体制改革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女子教育的发展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中可谓是别具特色,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特征。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进行阶段性介绍和分析,探讨研究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原因及经验,期待对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该书由四川西华师范大学杜学元教授撰写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四编 :第一编论述上古时期的外国女子教育 ,包括原始社会时期的女子教育、上古国家的女子教育 ;第二编主要介绍中古时期外国的女子教育 ;第三编介绍近代外国的女子教育 ;第四编介绍现代外国的女子教育。为了反映外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原貌 ,更好地总结女子教育的特点 ,探索其发展的规律性 ,作者在前三编以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加以区分介绍 ;第四编则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以区分介绍。近代以来 ,由于学校教育逐渐发达 ,女子教育承担的主体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此 ,作…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近代化的历程,镇江近代教育经历了从镇江开埠到抗日战争爆发前7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镇江近代教育的基本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是:公私、中西教育齐头并进、女子教育发展迅速、各种类型的中等教育特色明显、社会非正规教育也非常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中国士大夫留下数量众多的日本游记。在他们笔下,日本妇女社会生活与中国相比呈现出巨大差异。她们出入公共场所,热衷于社会交往;婚姻基本自主,婚俗崇简务实;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成为生产领域的重要力量。妓女职业虽夹杂一些庸俗下流的东西,但已从中蜕变出近代意义上的娱乐业。所有这些,均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日本的近代化历程。而中国士大夫并没有认识到上述变化的真正意义。对他们来说,从这些方面学习日本无疑是一种触及灵魂的痛苦。这也预示着中国的近代化,仍然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相似文献   

12.
略论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明治维新时期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以来,日本的高中教育(战前为"中等教育")经历了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发展阶段,这种阶段性发展既是数量扩大的过程,同时又是性质变化的过程.战前的中等教育虽然在量上实现了大众化,但是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化和均衡化.战后的高中教育不仅在量上实现了大众化和普及化,而且在平等化和均衡化上也取得了巨大的实质性进展.战前中等学校之间和战后高级中学之间的等级化是普及高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次生现象,这是日本社会和教育体系中存在病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女子教科书随着清末民初女子正规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其选材涵盖面广,包括“新女德的涵养”、“树立优秀女性典范”、“倡导读书学习”、“培养生活和谋生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受日本女子教育的影响颇深,具有鲜明的“贤母良妻”的时代内涵,与传统的“贤妻良母”相互区别,推动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对当代女子教育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江户后期寺子屋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幕府末期的基础教育形式——寺子屋是民众教育的特殊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在日本教育史和日本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对明治维新和当代日本国民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寺子屋以特有的形式进行系统的知识和道德教育 ,它事实上是明治维新后小学教育的基础 ,为明治维新的实现和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奠定了当代日本人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5.
日本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经历了自明治时期以来100多年的历史,由模仿、探索走向创新,最终形成具有日本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日本的迅速崛起与日本重视教育、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有莫大的关系,尤其与高等教育政策有密切联系。日本高等教育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显示,日本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建设强大国家的战略,改革均以立法形式推进并设立专门的政策咨询机构。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术界对黄遵宪的研究,着重于从其著作探讨明治时期的方方面面,国内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其与日本的关系。中日学术界都指出,在诗歌创作上,黄遵宪明显受明治汉诗的影响,而忽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及传统文化对其杂事诗创作的内在作用。《日本杂事诗》虽是旅日的产物,但黄遵宪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和对乡土文化的深刻体验。使其旅日诗歌不时出现中国风物,传统诗词意象和创作手法则贯穿其中。此外,黄遵宪心怀家国.受杜甫诗史书写精神的影响.其诗多以时局、变法和兵防为内容。而这也是日本杂事诗多书写乡土风物和祖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明治时期,日本成长小说在教养主义的前身"修养主义"影响下,以人格主义思想抵抗主流价值观。大正时期,在教养主义的人格主义、内倾性、非政治性等特质的熏染下,日本成长小说在价值诉求、叙事结构、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形成了独特范式。昭和时期,教养主义的衰落推动了日本成长小说的流变。教养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日本成长小说文本中呈现的状貌揭示出,日本成长小说不仅积极回应了教养主义的核心内涵,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经典成长小说的文化特性,而且对教养主义话语进行了碰撞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试论黄遵宪的日本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了解和介绍日本的人。他仰慕日本明治维新式的西化运动,明确提出以"日本为师"的政治主张,并积极推动实施;他对日本的侵略性有一定认识,警惕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威胁;主张加强中日友好往来。黄遵宪的日本观,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在教育政策方面制定了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学制》在日本高等教育初创时期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保证高校生源质量;其次,构建第一所国立大学框架;最后,在教育内容方面倾向实科教育。《学制》在明治维新期间为日本高等教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