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建 《教育探索》2023,(3):16-21
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化思维来抓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从当前课后服务实践看,“四位一体”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存在主体权责不明确、客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内容单一、支持手段有限等现实困境。基于此,优化“四位一体”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十分必要,可以达到提升课后服务品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的。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的策略有: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努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参与课后服务的内生动力;构建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改善支撑手段,夯实高质量课后服务的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加深入、细致地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每一个孩子个性化成长,台湾地区行政当局将中小学生补偿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实施了"教育优先区计划""课后照顾服务""补救教学"等以课后辅导为主题的补偿教育方案。分析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补偿教育的发展背景与动因、内容与成效,本文提出应从以下三方面提高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生补偿教育发展水平。第一,明确补偿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责任主体;第二,加强对补偿教育政策的全面布局和顶层设计;第三,增加弹性课程,开发地方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3.
胡福如 《江苏教育》2022,(90):42-44
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回归校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优质的课后服务中,学生能够得到尊重和爱护,健康、科学、合理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结合办学理念和活动特色,赋能“一班一品”项目,激发了课后服务活力。学校重视师资,建设菜单式服务课程;创建精品,打造高品质服务内容;增强效能,提供个性化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4.
“双减”高度体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对新时代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重申与回归,科学有效的课后服务管理对于落实“双减”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来看,依然存在着参与主体联动不足、教师课后服务积极性不高、资源设计应用弱以及内容不丰富等问题。因此,在整体“关联”的理念引领下,“多元联动”管理需要学校统筹规划,着力推动家校共育,促使课后服务与家庭教育相关联;围绕减负提质,促使课后服务与作业减负相关联;不断创新发展,促使课后服务与校本特色资源建设相关联;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使课后服务保障与激励机制建设相关联,共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在于促进国家重视技能、带动社会崇尚技能、全面供应技能资源。但由于当前职业教育技能人才供应不足、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职业教育主体协助力不强等主要诱因,使其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效性不强。对此,要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满足技能型社会人才需求;全面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为人人供应均衡技能资源;提高职业教育主体协作力,营造良好技能学习氛围等可为路向,更好地使职业教育高质量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是学校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的基本要求,是课后服务增强吸引力、丰富内容、拓展渠道和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当前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存在数量不足、内容单一,结构化、体系化不强,规范性、科学性不够,教师负担过重和专业师资缺乏等问题。推进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有序、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协调政策、明确依据,把握需求、回应关切,整体规划、一体设计,多元供给、多样实施,全面保障、优化治理,面向未来、技术赋能,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
赋能课后服务可以让中小学课后服务创造更多价值,促成学生更多的发展可能。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由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服务,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赋能除了要从硬件方面来改善,更要从制度、文化、技术、组织等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完善制度规范,解决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践问题;发挥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软实力;融入先进技术,全面升级中小学课后服务关联要素;改进组织要素,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美国K-12阶段课后服务的三种类型进行深入研究,从实施主体、主要特色、工作人员、主要目标、经费来源、实施作用等方面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了我国课后服务供给单位主体多元化、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教师队伍层次结构化、评估监管常态化、标准化等策略建议,以期为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数据即资源”已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针对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动力不足、程度不深、质量不高等问题,从数据赋能的角度,构建了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型。该模型通过精准育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沉淀行业资源赋能学校,通过优化选人流程、完善人才规划、助推人才升级赋能企业,通过激活学习内驱力、建立学习共同体、精细学习全过程赋能学生,通过建立动态合作关系、塑造资源供给能力、推动深化校企融合赋能校企互动。校企协同育人模型实践策略为:搭建数据整合中台,融通“校—企—生”三方主体;更新数据思维理念,提升主体数据意识;规范数据应用范畴,注重数据伦理安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校内课后服务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点阶段,分析比较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十省市出台的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政策文本发现,这十个省市呼应教育部要求,在课后服务自愿原则、服务时间、服务内容、中小学校主体实施等方面已达成政策共识,但在经费筹措、是否引进社会培训机构、在职教师的报酬支付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政策取向。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深化推进需要明晰学生及家长是否要交费、可否引进社会培训机构、如何减轻在职教职工的负担等问题。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的有效落实,政府亟须进一步完善校内课后服务实施细则;减轻在校教职工负担的主要路径在于积极吸引志愿者进入学校,同时培育壮大公益性社会组织机构;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家长自愿交费应成为课后服务经费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作为转变学校育人方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其质量提升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在目标追求、内容形式等方面相契合,将课后服务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有利于优化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丰富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拓宽课后服务的实践场域。基于此,通过改进课后服务目标及评价标准、挖掘课后服务的时空资源、统整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转变课后服务的活动形式等实践策略使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成为现实,从而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实践体系,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宇佳 《中学教育》2021,18(2):71-82
小学生课后服务区域发展经验是优化我国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宝贵资源.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W市中心城区小学生课后服务管理的现实考察发现,课后服务主体以学校和在职教师为主,课后服务对象基本遵循学生自愿原则;课后服务制度建设状况良好,但家长、教师等群体对课后服务相关规定与办法的熟悉度有待增强;课后服务内容较丰富,能适应不同年级...  相似文献   

13.
解决儿童课后服务现实困境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课后服务在解决父母平衡工作与儿童放学后教育、促进教育平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大略省对服务主体、服务内容、资金来源、服务评估进行规范,整体呈现出政策法规趋于完善,注重服务监管评估;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多方主体协同育人;课后项目灵活多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机会均衡化,保障儿童教育平等的特征。鉴于此,我国开展课后服务应完善课后服务政策法规,制定课后服务指南;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缩小课后服务教育差距;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构建课后服务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逐步运用到教学中,但往往存在形式化、单向化、模糊化的问题。"互联网+"背景下搭建混合式教学模型,有利于促使教学内容融合、教学程序设计、教学主体角色分配;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技能养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5.
纪元 《教学与管理》2023,(33):28-33
对四省市的中小学生、家长、教师的调查发现:学生课后服务参与度、满意度普遍较高,课后服务内容、师资是影响学生课后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学历、收入、课后服务设施正向预测家长课后服务参与度,课后服务监管制度更容易正向预测家长课后服务满意度;教师课后服务参与度存在班级规模效应,其课后服务满意度提升空间较大,薪酬待遇成为最重要正向预测因素。因此,建议持续丰富课后服务资源供给,强化课后服务师资质量提升,深度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强化家校沟通反馈机制,提高课后服务信息传导效率,提升家长课后服务满意度;优化教师课后服务工作氛围,提升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综合收益,促进教师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16.
客观分析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能涵盖、达到的效果或其功能所能涉及到的范围与内容,有利于我们科学认识并尊重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并在“尽力”与“量力”之间达成平衡。从理论层面来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可及性主要包括: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促进乡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促进乡村农民向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转化;为乡风建设提供持久的“纯化剂”。从现实层面来看,乡村人力资本储备的衰减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阈值的可及性,国家制度性支持不足降低了职业教育赋能村民程度的可及性,参与主体的分散性耗散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资源的可及性。为此,要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可及性得以实现,需要扩大办学规模、增强服务能力,提高乡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强化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主体的赋能,增强村民的主体性构建;重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各中小学陆续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然而在此过程中一系列供需矛盾日益显现,如学校减负教育供给与家长教育诉求、教师工作强度加码与学校工作要求、课后服务内容单一与学生多样需求等。信息技术因其信息性、高效性和快捷性应用于课后服务,对于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信息技术赋能课后服务的六大核心要素(学校、家长、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平台以及后勤团队)之间的协同合作能有效打破家校断裂化壁垒、突出教务制度化管理、促进校际多元化育人。通过强调家校之间的信息传递、构筑教务系统的线上平台、激励校际资源的线上共享,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后服务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各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教育公平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从进一步充分发挥课后服务的作用和功能来看,在质量保障、师资保障、经费保障及校外教育服务机构参与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加快出台国家课后服务质量标准和建立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课后服务师资数量、结构和质量建设,推动建立完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制度,加快建立完善购买课后服务公开招标制度。  相似文献   

19.
“双减”政策实施满周年后我国学校课后服务发展正进入质变升级期,品质待提升、机构待参与、课程待融合、标准待建设是其显著特征。基于陕西访谈调研成果,本着“用数据说话”精神,构建学校课后服务效能分析框架与优质课后服务形成链,并据此对中小学课后服务发展状况进行了研判。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学校课后服务发展面临三大问题亟待解决,即专业化与现实化的纠结、主体性与主导性的模糊、赋权赋能与制度嵌入的滞后等问题。从目标定位、主体参与、宏观治理角度入手开展系统调适,是当前我国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持续、健康、优质发展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低龄化、严重化等现状,探索“双减”背景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后服务的整体设计与实施路径。一是要围绕学生主体,突出素养导向,聚焦社会情感能力培育,构建系统完备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网络;二是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与要素,创新课程实施策略与组织模式,通过多元化课程形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三是要综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评价课程开发过程及实施质量,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值与获得值,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与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