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2.
诗意校园     
<正>每个学校都有几处有自己特点的风景。风景的共同特点是美。我们洪山实验外国语学校的风景当然也美,不过她的美却主要体现在诗意上。我校的第一个景点是半亩方塘,它来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远看半亩方塘,是一个不是特别大的池塘。池中的石头刻着"半亩方塘"四个字。池边的牌子上写着南宋著名诗人  相似文献   

3.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哲理性小诗,从整首诗的内容看,它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但我们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其内涵很是深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让人立刻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4.
在朱熹接受《诗经》的过程中反映出中国美学的特征,如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但由于《诗》本身的文学特点,朱熹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只能努力将情与理、美与善统一在一起,实现他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其思想体系中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元素,为我们展现了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审美境界。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既有蕴含儒家道德审美特质的“气象”人物品藻观,也包含理学视域下“平淡美”的艺术创作审美,同时也概括为“德性相关”的审美旨归。使品评人物和文艺作品既有原生的道德依托又具备很明显的艺术趣味,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道德的和谐统一。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成为品评艺术风格和境界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6.
朱熹“淫诗”之说平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论朱熹的“美刺之辨”》一文(载《西南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中,较详细地论述了汉宋《诗》学的原则分歧,充分肯定了朱熹《诗》说的历史意义。但朱熹《诗》说中影响最大、也最受人非议的是所谓“淫诗”之说。朱熹去序《诗》者的“美刺”之后,认为孔子言“郑声淫”即“郑诗淫”,《礼记·乐记》所谓“郑卫之音”即“郑卫之诗”,  相似文献   

7.
吴太熙 《贵州教育》2009,(15):46-46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大理学家、大教育家朱熹的千古不朽之作。每当想起这段名句,我就想起我们教师,想起我们教师的工作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朱熹咏物诗深受其"格物致知"理论与"诗中有句"诗论的影响,可说是他博大精深理学思想的艺术结晶.具体体现于咏物以讽世、咏物以抒愤、咏物以明志、咏物以言理、咏物以寄情、咏物以摹美等几个方面.我们在深入研究与发掘朱熹理学的同时,应把他的咏物诗作为其理学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加以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朱熹在散文美学上,不是一个古板的人,而是一个很有创新性的美学家。他对散文概念的使用,对阳刚美、风骨美、冲淡美、中和美、自然美的追求,站在了那个时代的散文美学高地。  相似文献   

10.
“半亩方塘一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观书有感》很明确地指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作文“活水”的引入来自多种渠道,只要我们兼收并蓄,广采博览,就会形成“不尽活水滚滚来”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1.
以苏轼与朱熹的咏梅诗词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意象、修辞手法三个领域来解读并对比各自诗歌的创作特点,以期能够了解古代社会人们对于梅花之美的发现,进而去发掘人格美,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梅、诗、诗人以及梅品、诗品与人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推动人们在品格上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老先生这首《观书有感》,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做到“与时俱进”,唯有学习;只有不断地、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老先生这首《观书有感》,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做到“与时俱进”,唯有学习;只有不断地、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4.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老先生这首《观书有感》,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做到‘与时俱进”,唯有学习;只有不断地、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 朱熹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派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实际上是朱熹读书时的心灵观照——抒发了他读书时心灵所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  相似文献   

16.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在宋人朱熹的眼里,“观书”犹如欣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它不光带给我们赏心悦目的美感,还使我们的头脑日渐充实、灵活。同学们,你喜爱读书吗?你品尝到读书的乐趣了吗?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人类的精神家园不能没有了书,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定然是书香弥漫的社会。以书为伴,你的生活才会不断亮丽、充实起来。请记住,成长不可无书!  相似文献   

17.
朱熹的文论家形象一直晦而不彰。朱熹不仅创立了博大精深、光耀百代的朱子哲学,而且善识音律,精通文学,经常从一位情感充沛的创作者或一位掘深探微的鉴赏者的角度入手来解读文学,摇曳性灵、感发生命,揭示出了某些文学创作、鉴赏与批评领域的本质规律。《论语集注》中"文道一贯"的文学本体观、"文质彬彬"的文学创作观、"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观、"玩味""涵泳"的文学鉴赏观初步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让我们得以窥见朱熹理学家身份光环下的文论家面目,并搜索出传统经学诠释路径从经学到文学转向的端倪。  相似文献   

18.
<正>夏天荷花盛开时,是美的。荷花未开时,何尝不美呢?因为所有的落叶还带着嫩稚的青春。秋季的荷花,在落雨的风中,回忆自己一季的辉煌,也有沉静的美。到冬天的时候已经没有荷花,还看不看得见美呢?当然!冬天的冷肃,让我们有期待的心。期待使我们看到未来之美。一切都是美的,多好!最真实的是,不管如何开谢,我们总知道开  相似文献   

19.
一康熙的哲学思想是理学思想。理学亦称道学,人们以宋儒讲论事物所以如此之理,兼及性命之说,大异于汉儒训诂注释之学,故谓之理学。周、邵、张、程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朱熹集其大成。但因朱熹认为“性即理”,世人谓理学;陆象山认为“心即理”,世人谓之心学。康熙却是推重朱熹。他曾说理学“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世一定之规。……理正言顺,和平宽宏,非后世浅见而轻议者同日而语也。……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居心行事。”在此我们不难看出康熙对朱熹推崇备至。之所以这样,还因他认为“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弘钜。”很显然,康熙推崇朱熹,就在于朱熹所作之书和所注群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对民国时期的朱子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既讲朱熹思想来源于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又特别强调程颐与程颢的差异以及朱熹与程颐的学派关系,从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三个层次对朱熹思想的阐述,对于朱陆两派之异同的重视以及从多个角度所作的探讨,对于朱子学之价值与局限的分析,不仅在民国时期开朱子学研究之先,在当今也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