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动态     
《今日科苑》2011,(11):6-7
<正> 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实现双星组网观测随着风云三号B气象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B星首次实现了上午星和下午星的双星组网观测,使得全球观测频次由12小时提高到6小时。作为我国第一颗下午轨道气象卫星,填补了我国在下午时间窗口内极轨气象卫星观测的空白。该星与2008年发射的风云三号A星实现的双星组网观测,对于确保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业务的稳定运行和进一步增强全球观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技术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2.
现在我国气象卫星已经实现了服务型目标,其中气象卫星已经具备了两个系列,分别为极轨、静止。主要针对风云三号进行介绍,它为气象卫星轨道的第二代,它可以对大气进行三维探测,这样获得全球资料的能力就会增加,对云区,地面和海面有更强的遥感能力。根据此点笔者对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系统建设机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风云三号系列气象卫星是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星上搭载有11种遥感仪器,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遥感对地观测。它的升空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了风云三号系列卫星使用的4.2米接收天线天伺馈分系统在接收卫星资料过程中出现的天线指向精确度不准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调整方法,及所使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今年6月10日升空的第1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号于6月17日定点在东经105°赤道上空轨道,它是我国第二代气象应用卫星。航天爱好者会问,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1号与它有什么异同?这还要从气象卫星的种类谈起。气象卫星通常接轨道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  相似文献   

5.
黎萌 《金秋科苑》2008,(9):43-44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将发射升空。由于被赋予了奥运气象服务主力卫星的重任,“风云三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告诉记者,“风云三号”的能力并不只是生成一张卫星云图那么简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全球的气候变化都监测到”。  相似文献   

6.
黎萌 《今日科苑》2008,(9):43-44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将发射升空。由于被赋予了奥运气象服务主力卫星的重任,"风云三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告诉记者,"风云三号"的能力并不只是生成一张卫星云图那么简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全球的气候变化都监测到"。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H省的气象卫星地面站为例,主要探讨了该气象卫星地面站近些年来面临的主要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对问题的根据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了该气象卫星地面站的网络结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科技》2004,(11):12-19
随着一声轰鸣,2004年10月19日上午9月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9.
正卫星多种多样,有一种卫星送上天后,专门做侦测"雷公电母"等的情报工作,并把侦测到的气象信息传回地面。这就是气象卫星,要做准确的天气预报可离不开它们。2016年12月,"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将择机发射,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气象静止卫星。关于"风云四号",还有不少故事呢!  相似文献   

10.
本站每天接收风云三号卫星下发的数据资料,并存储服务器中进行转发提取共享等。随着我国气象卫星不断的发射成功,数据资料海量增加,因此数据存储的设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高数据存储安全性、可靠性,保证业务数据资料的正常存储运行。  相似文献   

11.
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是风云三号卫星应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的介绍了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模式,对各部分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一声轰鸣,2004年10月19日上午9时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一"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火箭起飞约24分钟后,"风云"二号C星已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卫星入轨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其实施了多次轨道捕获,在精密定轨技术的支持下,缩短了卫星完成定点任务的时间。 两天后,我们来到西安卫星测控  相似文献   

13.
1988年9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成功进入太空,中国气象人从天上观云识天的梦想终于实现,风云气象卫星应用之门徐徐开启,二十多年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的风云卷轴!  相似文献   

14.
结合简单通信模型的介绍,对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FY-3卫星地面接收系统中信号接收流程进行了分析,并对重要环节信号处理的原理与处理设备的作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500hpa高度场、物理量客观分析场、风云2号气象卫星云图、拉萨雷达回波资料以及地面要素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5日拉萨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地面气象要素变化以及雷达回波的发展和演变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太空俯瞰地球,人类的唯一家园如此美丽,海洋广阔、陆地多彩、山川巍峨、河流蜿蜒。但同时她也如此脆弱,沙尘、暴雨、台风、地震等灾害,轮番登场、频频光临。每天,地球上发生的一切风云变幻,“风云”卫星都尽收眼底。在回顾和书写新中国事业发展的澎湃历程中,“风云”气象卫星是其中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华章。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承载了几代气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梦想与荣耀,成为保障民生的“天眼”。  相似文献   

17.
诺基亚无线电技术实验室为测试手机在复杂无线电环境下的兼容性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将2008年1、4、7、10月地面站实测云量数据插值得到的全国云量分布情况与FY_2D总云量数字产品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因此需要利用地面站实测数据对FY_2D总云量数字产品进行订正。本文分别使用了差值订正法、比值订正法和混合订正法3种方法对其进行订正。结果表明,三种订正方法效果良好,并且差值订正方法更适用于FY_2D云量产品的订正。订正后的FY_2D总云量与地面站观测云量在空间分布和数值上都较为接近,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订正FY_2D云量,为之后使用我国风云系列卫星作类似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九·五”期间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取得一批成果,为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地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稻基因组物理图。 冯康先生创立的“哈密尔顿系统的几何算法”获得1997年度唯一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多信道扫描辐射计成功地应用于“风云2号”气象卫星。 工业机器人技术用于汽车、摩托车生产线改造。 研制成功了0.8uG线分步投影光刻机和0.7UI线曝光机,推进了我国亚微米微电子设备研制技术。成功制备出超长、定向生长碳纳米管的阵列。我国知识创新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20.
刘浩 《百科知识》2024,(5):29-35
<正>微信已经成为当下国人沟通的重要工具,很多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微信,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目前,微信启动页的背景图是一张名叫“蓝色玛瑙”(又名“蓝色弹珠”)的照片,它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世界范围内公开的第一张完整的地球照片,其视角位于非洲大陆上空,由1972年阿波罗17号载人飞船的一名航天员拍摄。2016年底,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成功发射,并于次年实现业务运行。为了庆祝风云四号A星取得的巨大突破,2017年9月25日17时—9月28日17时,微信运营商将启动页的背景图更换成了该卫星拍摄的卫星云图。该图拍摄于2017年6月7日,是可见光三个通道合成的东半球圆盘图。对比两幅背景图,可以发现,后者的视角从非洲大陆移动到了中国的上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