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游击战争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其内容丰富多彩,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并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败转胜的关键一环。抗日游击战争在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五项山事件是常隆基个人的抗日行为,有一定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二战期间,日本加强对苏防御工事的修筑和派官员亲临前线视察,在中国人民中间积累了强烈的抗日情绪,而常隆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民族意识,在日本人长期的剥削和压制下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当兵期问受到进步人士和抗日联军的影响.抗日的自觉性增强。这些都是常隆基成为抗日英雄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抗战初期,日本封锁中国东南沿海,南起越南海防,北到云南昆明的滇越铁路,迅即成了中国对外交通的生命线,中国从国外购买的各种物资,外国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海外华侨华人支援中国抗战的人力、物力,有不少是沿滇越铁路输入中国。此外,东部沿海内迁西南的战略物资、工厂设备、技术人员、知识精英,有相当一部分是辗转到越南海防,由滇越铁路入云南,在西南边疆构建起抗日大后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云南近代化的许多成果,以及云南战略地位的提升,也与滇越铁路密切相关,而这些对于云南抗战也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民族矛盾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在此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决定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为此,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的社会教育,其中的冬学运动是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它具有应急性、政治性、广泛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图谋独霸中国整个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退居次要矛盾,举国形成抗日的怒潮的时代背景下,经过复杂曲折的过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1936年8月全面确立以分裂华北为中心的对华政策,随后即初步付诸实施。西安事变的爆发打乱了其侵华步骤,也使得"一致抗日"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国内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目标。事变期间,日本最  相似文献   

7.
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争爆发,中国各党派和社会力量迅速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全民抗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气象。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和中国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所形成的合力,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克服国民党制造国共摩擦、消极抗日等困难,从民族大义出发,坚持统一战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来自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民主力量与西方的民主力量走到一起后,世界民主力量对法西斯国家的协同作战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云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先后派出3个军20余万人出征前线作战,屡建奇功;云南与东南亚国家毗邻,是中国内陆西部连接国外的必经之地,抢修的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国际交通线,起到“抗日输血管”的伟大作用;滇西军民英勇抗战的胜利,加速了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并为国统区抗日爱国民主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革命政党,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组织和领导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建立了大批抗日根据地,把解放区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时期 ,日本在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的同时 ,也积极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侵略。他们控制了日伪地区的教育权 ,对中国民众进行奴化教育 ,以图在灵魂深处迫使中国人归顺日本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民族的利益 ,在对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武装斗争的同时 ,也全力开展反文教侵略的斗争 ,广泛启发全体民众的抗日觉悟 ,建立抗日学校 ,培养抗日干部。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彻底驱逐入侵者 ,赢得国家、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相似文献   

11.
简论佤族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佤族人民积极投身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修筑劳动,组建佤山抗日武装,各部落联防立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濮人曾经是古哀牢王国的主体民族之一,在云南境内有广泛的分布,但由于政治和战争的原因,以及汉民族的迁入,哀牢濮人经历了漫长的迁徙,分化为多个少数民族。但哀牢濮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朴素的生态适应性并没有因民族衍变而消失,而是超越环境的变迁顽强地传承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调适人与自然环境,处理人地关系的很好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法战争后,西南门户的洞开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进程。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尤其是近代医院、学校的开办,客观上促进了云南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法国的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云南人。大量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西方科技的引入,在云南树立了一种不落人后的“先进”省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滇西抗战是发生在多民族聚居的云南边疆的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云南边疆民族关系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并反过来对滇西抗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构成了云南抗日战争史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内容。滇西的沦陷,到滇西反攻战收复失地,都对滇西土司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国民政府把包括民用工业在内的一些重要工商企业内迁到云南,进行"战时经济"建设。内迁、兴建于云南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滇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军”特指民国时期 ,由云南地方实力派组建、指挥和武装的一支相对独立的军队。民国初年 ,滇军精锐 ,冠于全国 ;军阀混战时期 ,滇军一度称霸西南 ,影响全国 ;抗日战争时期 ,滇军为国之劲旅 ,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 ,滇军走上了光荣的道路。滇军演绎了风云一时、威武不屈的角色 ,奠定了自己在民国时期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洪武平滇战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下曲靖"克昆明"平大理",还包括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颁平云南诏之后至十七年(1384年)三月傅友德等班师回京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乌部"之役与"两广(广西、广南二府)"之役等.颁诏前战事以征伐为主,颁诏后以平叛为主.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以其毗邻越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中国援越抗美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援助活动的前沿,在中国援越抗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其独特的面貌和特点。随着越战从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到战争"越南化"的逐步变化,云南也经历了战争初期的率先援助、战火重起时期的重点援助以及战争"越南化"和战争结束后的援助历程。  相似文献   

19.
中法战争之前,云南由于交通阻隔,信息不通,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处于封闭的封建社会中。战争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外来的压力之下,云南政府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地引入和借鉴西方的制度文明。政治制度、军事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和警察制度的引入对云南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最为深远巨大,它加快了云南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进程,是云南向西方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抗战文化是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而兴起的,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独具特色,对推动抗战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抗战期间,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给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云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云南出现了近现代史上文化发展的一次高潮。繁荣的云南抗战文化是全国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