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舞龙运动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舞龙运动的形式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其前提在于对“龙”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挖掘。“龙”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龙”图腾形成的角度提取出“和”的概念,对“和”的本质与社会、政治功用进行说明;根据中华文化中宗教的发展脉络,探析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实质;以上述两点为基础分析“龙”与“极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文化学相关理论对"花环龙"的起源、表演风格、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等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花环龙"起源与祭祀有关,源于需要;"花环龙"表演凸显"圆文化"风格,表演艺术突出"合和文化"特征,其制作融入了"阴阳五行文化";"花环龙"以客家儿女为参与群体,以祭祀、拜师授徒等多种形式传承;非物质文化自身的适应性和发展性是"花环龙"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渭河中上游包括黄河上游的广大地域,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多元文明起源中,是最为辉煌的一元。伏羲文化与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相重叠,是一个文明的不同表象和历史形态,它可能就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根。中华民族大都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龙与龙文化的产生与形成,也应从大地湾文化和伏羲文化中去发掘。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以龙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观。在史前文明史的研究中,只有把文字记载、考古发掘和民间传说资料并重使用,相互佐证,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铜梁龙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梁龙是渝西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近几十年通过在全国乃至国外部分地区进行展示和表演,其部分技艺得到挖掘和发展,但铜梁龙还有许多潜在的文化特征和技艺尚待挖掘和保护.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方法对铜梁龙的起源、发展及其传统技艺进行整理和阐述,并就铜梁龙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通过对铜梁舞龙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高校的条件优势,探索铜梁龙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在促进铜梁龙舞的广泛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以龙文化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之地。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同时,它又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龙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龙是一种标志———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一种力量———中华民族团结的合力。舞龙运动具有娱乐健身性,在中国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普及性。因此,全民健身运动要普及舞龙运动。文章提出从中小学开始普及,建立舞龙等级制,要以竞赛促发展,以俱乐部形式,依托社会力量发展舞龙运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层面上探讨“龙”文化的发展脉络,说明在明清两代“龙”才上升为王权的象征。指出龙是多元的,与王权的关系是虚伪的;龙是民间、民俗的吉祥物,也是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徽记。  相似文献   

8.
以《周易》到《说文解字》中的“龙”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龙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从中发现龙历经了一个从单一走向复合、从实物走向神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迥异于西方的Dragon,最终凝筑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和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9.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龙的语言源远流长,自成体系而又丰富多彩,深入人心,堪称中华文明之瑰宝。  相似文献   

10.
以《说文解字》中与龙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社会实用功能、天文气象感知、艺术纹饰审美等角度考察了中国先民的龙文化意识.发现龙为人豢养、可供驱役,并被用于天气预测,最终上升到纹饰美化,成为中华民族图腾象征,进而发现龙文化意识具有多效性、和谐性、典型性.  相似文献   

11.
为破译村落舞龙传承与发展动力,以“骆山大龙”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在把握骆山大龙传承与发展现状基础上,力图找出骆山大龙传承与发展的动力构成要素及其结构特征,认为:“健身与文化”需求是推动骆山大龙传承与发展的原动力;“物质与精神”激励是推动骆山大龙传承与发展的直接动力;“管理与经济”条件是推动骆山大龙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动力。以此提出:通过推进村落舞龙制度化建设,主动开展非遗申报工作,积极参演拓展传播途径,创新改造适应时代发展等途径,是实现我国村落舞龙的传承与发展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铜梁龙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运用民族史学、体育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等学科原理,结合实地考察、网络查询等方法对巴渝"中华第一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分析了铜梁龙的艺术与审美特征及当代价值,提出了发展巴渝"中华第一龙"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龙文化的演化和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龙文化始原于中原的原始农业经济保护神和氏族部落的族徽综合。龙的皇权化是奴隶主、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阶级斗争促使龙的皇权化泛滥和分化;劳动人民和进步思想家对龙的皇权化进行了长期斗争。无产阶级关于龙的文化观是对旧文化的扬弃,它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新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摘要:文化是民族之魂,优秀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繁衍生息的命脉和根基。中国舞龙运动所践行的龙文化,高度的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研究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是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文化学视野,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舞龙运动文化的渊源、符号意象等问题进行深度研究,针对中国的舞龙运动原始宗教习俗及文化意象的融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舞龙运动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原始意象的文化符号具有祈福、禳祓、生殖以及娱乐欢庆性意蕴。研究价值:在这个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舞龙运动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代表,加强舞龙运动的文化认同力,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绽放出长久不息的耀眼光芒,使舞龙运动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精髓,提升高度的传统文化自觉力。  相似文献   

15.
以《说文》中与龙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原型、象似性、隐喻等方面考察龙族字词的形、音、义,发现龙的原型为上古一种大型爬行类动物,其主要特征通过象似性投射到社会各个方面,并因频繁使用具有隐喻的修辞功能,成为中国先民感知世界、体悟生命的重要认知范畴,从而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型,洋溢着厚重盼汉字文化精神,并具有文化类型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洪琴村中秋舞香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徽州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目前洪琴舞香龙传承与保护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当地政府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支持,面临代际传承问题,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新时代洪琴舞香龙传承和保护具有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村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当地传统工艺的发展、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意义。基于此,洪琴舞香龙传承与保护应在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下,坚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培养新生代舞龙传承人,与当地旅游及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探索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7.
龙狮运动的嬗变及其现代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狮运动的起源及其从中华民族民间体育走进国际竞技体育大舞台的嬗变历程进行分析,揭示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形态差异及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了中华传统体育向现代化的发展须贯彻国家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政策,利用现代体育的组织制度和竞赛规则加以完善,不断吸纳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各民族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土壤之中,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灵魂。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民族精神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哺育和承载,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绽放和孕育民族精神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与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升华无不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肥土沃壤。因此,当今时代,研究、挖掘、开发和发展地域文化,既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发展先进文化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龙的国度.而先民对龙的崇敬起于何时.迄今尚无准确答案.考察历年出土的史前时期的龙遗迹和遗物.可以看出:原始龙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石堆龙和蚌塑龙,也有泥塑龙和彩龙,还有精致的玉龙,其形体由大交小,制作由粗变细,形态则由写实向抽象演化,其年代均在距今5000年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