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玉剑  马延臣 《科教文汇》2007,(5X):162-162
孟子的“天爵、人爵”思想的提出并不突兀,有其内在合理性,并与其“仁政”、“性善”、“致仕”等思想贯通一体.是孟子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从这一思想提出的内在理路、作用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明晰孟子这一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天爵、人爵"思想的提出并不突兀,有其内在合理性,并与其"仁政"、"性善"、"致仕"等思想贯通一体,是孟子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从这一思想提出的内在理路、作用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明晰孟子这一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3.
张萌 《科教文汇》2023,(24):44-47
孟子的忧患意识是传统忧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的忧患意识具体表现为对民生艰困、政治失序和道德不彰的忧患。相较于其他思想传统,孟子忧患意识的特征表现为:立“仁义”之心,追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精髓;摒弃利己私欲,扩充本有之心;绝非一朝之患,实乃终身之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孟子的忧患意识可以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等方面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春艳 《科教文汇》2009,(22):222-223
“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孟子第一次提出了“孝”。本文尝试从孟子“孝”思想的积极内容和消极内容方面论述孟子的“孝”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孝的理解和做法,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林劲博 《科教文汇》2020,(10):167-168,176
“性善论”可以说是孟子的各个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创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思想。而它自出现以来就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他和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自然人性论”等都形成了交锋,而后世对其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本文将会论述的是在各个时期、各个思想流派眼中的“性善论”特点,重在对历代文献、著作、观点的梳理,同时,笔者也想要表达一下自己对孟子“性善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关于孟子性善论进行了诸多的探究,由此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著作。文章在梳理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孟子性善论中“性”的实质内涵,再结合孟告之辩进一步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将之与荀子的性恶论进行比较,以期能更好地发现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孟子的民本思想以“性善”说为出发点,在政治上主张仁政,他认为仁政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基于这一理论,孟子认为仁政是决定国家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孟子把夏、商、周三代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统治者没有施行仁政,更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孟子的民本思想来源于“敬德保民”的观点,“敬德保民”指统治者以道德维护自己的权威目的,从而保护百姓的利益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论争的焦点.即使是中国古代的哲人,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如有人认为人性善,有人认为人性恶,还有人认为善恶混合……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孟子是主张人性善论的代表人物,试从以下几方面论说孟子的性善论.  相似文献   

9.
纪楠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S):137-137,141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论争的焦点。即使是中国古代的哲人,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如有人认为人性善,有人认为人性恶,还有人认为善恶混合……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孟子是主张人性善论的代表人物,试从以下几方面论说孟子的性善论。  相似文献   

10.
<正>“亚圣”孟子的思想主张和孔子一脉相承。他曾周游列国,倡导仁义,晚年和弟子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流传于世。若要探究孟子的养生之道,不妨细细品读《孟子》一书,或许能给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养生”一词在《孟子》中出现了3次,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提及:“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根据文意来看,孟子讲的“养生”引申为让老百姓吃饱穿暖、丰衣足食。和个体的生命得到滋养相比,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五行》与孟子思想关系的部分.孟子思想的形成虽然受到了子思《五行》的影响,但其中不动心体验往后的修养模式,却完全舍弃了《五行》中的理论.也就是说,孟子 舍弃了《五行》中"性即气"的思维,将"心"放置在"气"的上位,并以"心"为基础展开了四端说.通过这种立足 于"心"的修养论,孟子彻底解决了"性即气"思维模式中所包含的问题.而这种从"气"至"心"的转换,正是使孟子成为独具一格之思想家的重要之处.  相似文献   

12.
常强 《知识窗》2011,(4):47-47
孔子与孟子往往并称为“孔孟”.孔子为“至圣”.孟子则为“亚圣”。孟子受到尊崇的程度.仅次于孔子。其实在历史上.“亚圣”之称原非孟子所独有.儒家的“亚圣”.得到公认的起初是指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  相似文献   

13.
《科学生活》2011,(12):66-69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在中西方都争论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先有告子等对于人性“无善无不善”学说,后有孟子批判告子而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稍后又有苟子的“’性恶”说,与性善的观念恰恰相反,由此思想界争辩不休。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先驱者,而孟子则是孔子儒学的继承、发展者。《孟子》是儒家经典,是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是《四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儒家典籍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孟子言传身教积累了无数的教育经验,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方法等都做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孟子"特色的教育理念,是我国优秀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孟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熏陶法、慎独法、榜样法、"尚志养气"法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理解进而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5.
孟子被疑     
孟子30多岁的一年冬天,他的老师过生日,宴请自己的得意门生.宴罢,师徒们正聊得起劲,突然一个清点餐具的丫鬟嚷了起来,说是少了一只银匙.孟子的老师说:“不会吧,就餐时分明都很齐全,怎么会少了呢?“……  相似文献   

16.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在哪方面最擅长,孟子对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正直、浩大的精神气魄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养浩然正气"也成为儒家弟子的精神追求.和"养气"相比,孟子"知言"的功夫常常被人忽视,孟子的"知言"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说:"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听一个人讲话的内容,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了呢?《论语》中也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分析别人的言辞,就不能了解这个人.孟子的"知言"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浩然之气"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士大夫孜孜以求的精神气度.孟子对浩然之气的特点和培养方法有细致的阐发,但如今很多人对浩然之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译文上.本文对孟子浩然之气的探究重点在理解与培养上.理解是站在孟子全文的视角来理解,而不是把孟子谈论浩然之气的章节当作单独的一部分来理解;是顺着孟子思考问题的脉络来理解,而不是按照现代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来理解;是结合语言环境的理解,而不是想当然地理解.培养是建立在深入理解基础之上的培养,而不是停留在译文上肤浅的培养.孟子多么希望他的弟子和将来读到《孟子》一书的人都能拥有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8.
在《孟子》中,“理”概念并未得到过明确解释,但我们可以藉由对概念公共意义的考察来梳理出《孟子》“理”字的意义.作为对概念的思想史考察,公共意义为我们通过考察概念在同期典籍中的使用来明确其在一书中的意义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我们从单个概念中探知整个时代信息提供了可能.而孟子时代“理”的公共意义,就是人伦之规则.这并没有后世理学高度抽象且占据最高位置的天理意味.因此,戴震才会以极大的篇幅去分析《孟子》“理”概念的本然含义,试图借此剥去后世加诸其上的意义魅惑,从根本上颠覆理学的理论大厦,这种考古学式的知识去魅彰显出清代考据学的伟大和卓绝.  相似文献   

19.
《科学生活》2014,(2):50-51
古人头发多典故 《管子·国准》云:“童山竭泽。”又陈康祺《郎潜纪闻》载:“凡所过,童山沙碛,不生草木之区。”《孟子.告子上》日:“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东汉经学家赵岐注日:“濯濯,无草之貌。”是以后世多用“童山濯濯”引申为秃顶、脱发之意。  相似文献   

20.
孔子、孟子和荀子阐发人生修养问题的基点在于对人性善恶的判断。孔子倾向于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苟子秉持性恶论。然而有趣的是,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他们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对人道德修养前景持乐观态度。孔子教诲:“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断言:”人皆可以为尧舜”;苟子笃信:”涂之人可以为禹”。而且,他们都把以道德为内容的修养视为实现人生意义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