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艳敏 《传媒》2019,(17):58-58
8月28日,在由中国报业协会、中共三门峡市委、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党报文旅报道研讨会暨百名社长总编走进三门峡活动中,与会嘉宾就如何使媒体与文旅产业更好更快地融合发展展开深入交流。“如今,旅游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享受,它正逐步成为大众化的生活常态。”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表示。他认为,媒体与文旅产业的有序融合发展,不仅可以让文化在为旅游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为旅游的产品化升级赋予更多内涵的同时,还可以使旅游为文化的传播提供载体,为文化的产业化提供手段和渠道。  相似文献   

2.
文化民生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在文化民生建设上,可以从构建完备的档案馆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以及构建有力的档案馆文化服务保障体系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档案馆强化文化建设,对于重塑其文化形象,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南传播》2011,(5):154-I0001
我们提倡学术合作。新闻与传播研究不应该只是个人特立独行的沙漠之旅,而应是人们思想交流的广场;学术研究的成果也不应该只是少数专家学者的案头陈设。而应是大众的精神食粮。面对信息爆炸、知识革命的巨大冲击和新旧知识体系嬗替、整合、互动的剧烈阵痛,以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我们不仅需要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4.
卢艳锋 《新闻窗》2012,(4):60-60
一、谁在消费民生新闻哲学上谈存在就是合理,存在可能带来某种价值,有价值就有人消费,民生新闻之所以引起了大轰动,自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里面首先是受众,其次是学者。研究民生新闻的受众,看看到底那些人在消费它,便可知道它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档案原本就是不可分的,只是不了解其重要程度的大小,本文通过对文化档案建设和档案文化建设的分析,发现不论是以谁为中心,其发展方向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去探寻二者合作的意义,并通过对二者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对二者未来的走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休闲”掩护下的文化轻浮。副刊的有用性和可读性必须坚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现在有些副刊在“休闲”的掩护下,泛滥文化轻浮。什么“美腿”、“丰唇”、“扮靓”,什么“美食”、“时尚”、“健身”都出版在副刊版面上。这些所谓的服务性文章,满足的只是少数人的感观需求,看不到副刊应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2011年8月,对于全国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意义非凡,无论是大学刚毕业的新兵,还是从业多年的资深记者、编辑,大家都面临一个新的课题: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实践中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记者三问。而对于开播七年的《新北方》来说,走转改活动也是探索民生新闻发展之路的过程,民生新闻当下要怎么改、未来向哪里去?我们都要向脚底板下要答案。  相似文献   

8.
段京肃  段雪雯 《当代传播》2011,(2):47-49,53
在大众传播领域中,时媒介的控制权力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现象已经为社会所关注.本来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大众传播媒介,事实上在不断地拉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面对大众传播市场的大众传播媒介所说的话(传播内容)却只是为受众中的一部分人服务的.媒介为谁服务的决定性因素同社会精英阶层的需要和观念联系在一起.那些真...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出书是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到的事。而今天随着中国进入大众文化时代,无论上大学,还是参与电视娱乐节目平民百姓都成了主角,“草根”出书,也不再只是梦想。  相似文献   

10.
按照通常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的:在本世纪初,由于各种网络交流方式的出现,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交流空间:这种交流方式的推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2001年~2002年,QQ在中国的用户尚属少数,只是在少数城市青年中流行,但是到了2005年,QQ成为广大青少年中广为流行的联系方式,随着QQ业务的拓展,用户不断增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本着“新晨报,新追求,新品位”的改版理念,我们隆重推出了新的《江准晨报》。我们在内容和形式先行一步的基础上。不论是选稿取向还是版面包装,都有了质的变化。从内容上看有两大亮点:一是强调民生、强化社区新闻,包括帮办新闻、热线新闻、社会新闻等,因为2008年必将是民生年.谁抓住了民生。谁就能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但如果我们问一句: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民生新闻的操作们恐怕很难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因为不少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拿它当做一个新招牌引人注意罢了。  相似文献   

13.
李彬 《青年记者》2020,(6):75-79
为谁著书,为谁立说2017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的讲话中谈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结合新中国七十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我们更能深切理解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而其致一也一一为谁著书、为谁立说;为谁扛枪、为谁打仗。  相似文献   

14.
宋铮 《青年记者》2008,(15):12-13
自报纸这种现代媒体诞生以来,传媒就一直被把持在少数人手中.作为一种精英文化的象征,传媒是少数人手中的武器,是"Somebady Say Something"的工具.大多数所谓网络媒体,也不过是以转载传统媒体的报道的形式,延续这种少数人向多数人喊话的传播方式.而近年来,以天涯为代表的社区型网站,正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表达自己,并依托网络向所有人传播,即"Everybody say Everything".  相似文献   

15.
近读一份颇有影响的法制类报纸,有这样一篇文章《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文章通篇讲的都是“嫁给农村人如何如何烦恼,乡下人有数不清的麻烦事”等等。这只不过是篇小散文,而另一家报纸上还有一篇报道农民买电脑的新闻,出现了这样的话:“农民就是农民,明明一台上好的电脑,因为设置了密码打不开,就认为是坏了。”读了这样的文字,我实在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农民怎么了?你们凭什么看不起农民?”农村人、城里人,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完全平等的,不应该出现谁歧视谁的行为。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不…  相似文献   

16.
邓妍 《青年记者》2010,(14):46-47
文化新闻成为继社会、娱乐、体育、经济、民生热点新闻之后的都市新闻业务的新亮点。文化在报纸上所占有的分量不再只是副刊约稿、文章连载,而是记者采写回来的鲜活生动的文化新闻。  相似文献   

17.
姚娟 《新闻界》2013,(13):31-34
电视民生新闻由辉煌走入困境,向公共新闻和大民生新闻转型是学界认可的两个发展方向,然而,二者都存在实际操作上的困难。电视民生新闻应适应当前的媒介生态环境,做到关注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民生内容转向民本精神、突出社会大众的教化涵养作用、深入开掘民生新闻内涵四点,在文化视域下寻求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郑晶晶 《新闻世界》2010,(10):14-14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蓬勃发展,民生新闻广受关注。民生新闻的主要受众是谁?笔者认为,不仅仅指的是城市市民,民生新闻还应更多关注农民群体。  相似文献   

19.
1民生档案的管理现状 1.1管理分散、意识薄弱。目前大部分基层档案室保管的民生档案只是停留在人事档案上.特色不明显,大量的民生档案管理分散.没有建立专题档案数据库.群众对民生档案的了解还处于朦胧状态.各基层主管部门还存在重事轻人现象.没有相关制度来约束.造成民生档案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20.
马季 《出版参考》2009,(23):31-31
任何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文人在记事时经过选择、分析、理解甚至重组的产物,而文化也因其历时性呈现出不可复制的魅力。历史长河中俯拾皆是的文化名人、思想成果、族群记忆的聚合之处,便是历史与文化最动人的节点。批判和审视我们置身其中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撷英咀华的过程中得以重塑当下文化的精神谱系,是《凭什么心忧天下——文人江湖十六拍》这部文集努力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