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仁学”思想与大学生和谐人生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亮点,“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道德实际和成长实际,继承和弘扬孔子“仁”的思想,用仁的境界来规范人生,正确处理自我身心关系、人际关系,对于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生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为当时士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所指出的道路。它不仅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积极用世思想,不表明了孔子的艺术功用观。孔子将艺术与人格建构、审美与人生相联系,并努力追寻一种充满自由的诗意人生境界。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艺术不应仅仅是劳作之后的消遣,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仁学基础上的孔子修养学由于自觉地把修仁与审美相联系,从而形成了孔子修养学美学性质和孔子美学的修养学性质。正是这种修养美学,才使得孔子具有“乐以忘忧”的情怀和精神增境界。同时,孔子关于“游于艺”“成于乐”的思想更是明白无误地向人们展示了道德修养的审美途径以及音乐审美对道德修养的决定和引领作用。从而使审美与人生修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修养学,并非简单的道德修养学,而是在道德修养学基础上的审美修养学。孔子以“贫而乐”、“仁无忧”、“乐而忘忧”的悦乐情怀去成就“仁”的德行,因而具有了超越道德的审美的性质。这种建立在道德修养基础上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独特的、内在的、个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不具备大众性和可观性的精神创造。人生境界不一定通过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但它远远高于艺术境界,用悦乐的情怀和审美的体验去成就这个人道德,去实现政治思想,这就是孔子美学的精华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范畴是“仁”。其“仁学”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独具特质的以人为主体 ,以“仁”为成“人”目的的人文精神。孔子的成“人”思想 ,既对成“人”之性做了内在规定 ,又构建了成“人”的三种人格境界 ,同时提出了关于如何成“人”的重要见解。他的成“人”思想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召力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其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此,学者们有很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孔子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从人的本性出发,能更好地理解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精神。“克己”表现了人类的精神特性,“复礼”是遵循人的生存之道,“为仁”是去成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永葆精神的光芒,不断进行文化创造,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文章拟从“人生追求”与“社会思想”两个维面让鲁迅与孔子进行精神对话。在人生追求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与鲁迅的“走”的生命哲学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经世情怀。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是对孔子“中庸”“至善”思想的一种形而上的消解。在伦理学方面,孔子与鲁迅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孔子所倡导的孝悌观念正是鲁迅反封建的矛头所指。孔子的“忠恕”思想只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生活关系的道德准则,而鲁迅的“不宽恕”是对自己信仰、人格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延续。政治理想方面,孔子的“大同”世界与鲁迅的“人国”理念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具有“顾后性”,以尧舜时代为样本,后者具有“前瞻性”,是中国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第三样时代”;孔子的“大同”理想重在物质的满足,鲁迅的“人国”重在精神的觉醒。孔子的思想是“君”本位的“治民”之术,鲁迅则是“民”本位的“启民”之道。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封建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鲁迅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妇女教育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鲁迅的教育目的是“改造国民性”。  相似文献   

9.
“道”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孔子的学说是道学。孔子道学并不仅仅是经验层面上的伦理知识之学,而是具有超验本体层面的、可以执一统多的人文整体精神的思想体系。孔子的道学形上学主要表现为价值的或境界的形上学。孔子主张个体生命以“道”(天、天道、天命)作为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超越性根据,通过“礼”这一中介推展出伦理、规范和内在超越之路———践仁以知天,即使人在道德的自我修养过程中达到与无限的“天道”、“天命”合一的境界。因而,他的道学形上学体现出即超越即内在、本体与工夫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孔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创造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主张德治,倡导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孔子主张推行“仁爱”,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由“仁”辐射出许多道德条目。孔子重视道德践履,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强调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在他的“仁爱”思想中其实已包含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权思想。并且 ,孔子的人权思想是建立在“人”自身之上 ,推己及人 ,由此实现个人或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显然 ,这种人权思想比西方的“天赋人权”论还要科学。因而 ,孔子的人权思想可以作为世界普遍接受的人权论。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仁爱”思想中其实已包含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权思想。并且,孔子的人格思想是建立在。人”自身之上,推己及人,由此实现个人或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显然,这种人权思想比西方的“天赋人权”论还要科学。因而,孔子的人权思想可以作为世界普遍接受的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德政思想包括作为本体的“仁”、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礼”和作为最高境界的“和”。这一思想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是以“成人”和“爱人”为主旨的教育思想。孔子基于上学,在教育领域里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从而为人生境界的追求,社会理想的实现铺垫了基础。今天,整个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道德教育领域也在探索其新的模式。现代社会的道德文明,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根基之上,而且,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必须转移到注重内在性上来。因此,孔子的“仁心良知”论应成为新道德建设的根本生长点,其仁爱精神正是现代教育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孔子的仁学理论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提供一种有益的思维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己身”与“他者”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6.
《论语》有云: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从人的发展角度解读人生的最高境界,能够随心所欲,却“不逾矩”,这是何等的洒脱,又是何等的超越。由此,笔者联想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心所欲,不逾矩”不也正是我们的教学追求吗?钟启泉教授在《课程的逻辑》中指出:“课堂教学本身应当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对话的实践。”也就是说,课堂本质上是一个对话...  相似文献   

17.
“侍坐章”以异乎寻常的生动记叙,把孔子的哲学思想通过“老师问志”、“学生言志”和“教师评志”的结构安排娓娓道出。使读者于循循善诱中领略和品赏这位圣人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孔子“哂由”,与其说是“其言不让”。毋宁说是子路的性格使然。子路“好勇过我”导致的偏执、狂躁,在思想方法上很难做到贵“和”而尚“中”。因为在孔子的人生哲学中,实践和谐以达“礼”。就要“贵和”以“尚中”,即“礼之用,和为贵”。曾点言志的宇宙快乐观,其中洋溢的生命情调和人生境界.符号般地象征和代表了经典孔门的社会观、价值观、和谐观以及由社会观、价值观、和谐观所高度凝练的哲学观。这是孔子“哂由”“与点”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孔子对生命成长的各个阶段及其所能上达的人生境界之总结,跨越数千年历史而不减其人文光辉.孔子的生命成长观是“仁”之思想的实践性表述,其“性近习远”说是从人的才智维度揭示个体生命的存在特质,其“时命观”是从时间维度来说明个体生命的相对自由,“下学而上达”的忠恕之道则是从空间维度来打开君子不忧的生命空间.今天看来,孔子的生命成长现仍具有重要的精神内涵,能够给常人理解生命、相机而为、明生命之阶段性与发展性提供有益参考与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刘志 《成才之路》2011,(32):34-34
能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多是出自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热的前辈“大家”之手,这些经典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因而,文学经典的价值,多在于历史认识和审美意义方面。人要生存、发展,就得把自己融于社会之中,就得有自己解释社会、交往社会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综合,就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这个境界决定了一个人所拥有的人生境界宽窄高低的空间,也就是一个人的“心灵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以"孝弟"为"仁"之根本的孔子仁学,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伦道德的践履出发,把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日常人伦和日常的行为上升到一种道德境界之中,这种道德境界是我们日常行为的践履也是日常生活境界的升华,这种美与善相联的境界也是伦理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孔子"仁学"思想表达的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