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相似文献   

2.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荒诞手法表现了世界的荒诞性,人们用荒诞的行为来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提出希望,而希望只能在荒诞的等待行为中进行。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最终还是存在了一线的希望,因为人们是抱着希望才去等待的。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的戏剧代表作《在底层》问世于1902年,它和出现在50年代的西方荒诞派戏剧无论在表层结构还是在深层结构都有相似之处。当我们把它们放入各自产生的社会历史、群体心理的大背景中,从文学发展规律的角度探寻其相似点酌根源时,发现它们之间竟然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并由此受到颇有教益的启迪。一传统戏剧十分重视语言的逻辑性,场景,细节的真实性,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的真实性,特别是19世纪现实主义戏剧格外强调上述戏剧诸原素与现实生活的形似和神  相似文献   

4.
《动物园的故事》是爱德华·阿尔比的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它展示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交谈和冲突,揭示现实社会的矛盾和黑暗。本文通过对剧中两位主人公戏剧冲突的解读,联系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文学文化思潮,浅析剧中杰瑞的人物特性。  相似文献   

5.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在《动物园的故事》中,他追求"形式就是内容",表现出非凡的语言操控能力,充分利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荒诞去直接表现内容上的荒诞。本文拟从会话原则的违反解析荒诞话语在剧本中的应用,探讨其是如何体现其中的非理性主题。  相似文献   

6.
荒诞派戏剧经典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69年凭借彻底的反传统剧作《等待戈多》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正如评委会所给的获奖理由一样"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等待戈多》没有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塑造,只有杂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插曲,却在1953年轰动法国,连演三百多场。这是和贝克特理性运用创新的戏剧形式描摹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们失望和焦虑的真实状况分不开的,它让人去思考社会的灾难,人格的丧失,个性的毁灭,以及自身的百无聊赖和绝望,存在失去任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萨缪尔·贝克特作为荒诞派戏剧大师,一生创作出多部优秀作品。其中《等待戈多》和《终局》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前者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后者却少有学者关注。在《终局》中,人物的模棱两可,主题的模糊不清和语言的捉摸不定,使该剧充满了"不确定性"。人物、主题和语言使文本隐含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新流派。它的“新”主要表现在:反对以往各个时期的一切小说传统,追求技巧上的革新。新小说派比荒诞派戏剧出现略早些。它是法国文学史上三大流派之一。这个流派认为,要摆脱小说危机,必须寻求新的小说形式、语言,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刻划出一个前人所未发现的客观存在的世界”,所以评论家称它为“新小说派”  相似文献   

9.
清代传奇剧《长生殿》因为曲论家吴仪一的改定而更适于场上演出,吴仪一借助对此剧的评点来阐述自己的戏剧理论观点。吴仪一的评点侧重于言情主旨、针线缜密、关目巧妙、戏曲意境及演员表演等方面的评论,他恰如其分的评析已经深入到戏剧艺术的本质,丰富了古典戏剧的评点理论。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现代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在《送冰的人来了》中运用了跨文本创作方式——小说的写作方式。小说体戏剧作为一种新的戏剧写作方式,与传统的戏剧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它吸取了小说的优点,弥补了传统戏剧的不足;跨越了时空的局限,展现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塑造了众多特点鲜明的人物,并用独特的手法描绘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弱化了单一的矛盾,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斗争揭示主题和人物的内心灵魂。小说体戏剧扩大了文本的容量,充实了内容,加深了寓意,比传统戏剧更加吸引观众。同时,它作为一种跨文本创作的成果,拓宽了戏剧作家和表演家的视野,成为了世界戏剧之林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1.
王培喜 《美育学刊》2021,(4):106-112
戏剧化教学法,是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用戏剧的方式来开展其他学科教学,如语言教学、文化理解、传统教习、技能训练等,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全面育人的教学方法。其内涵是指戏剧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定性,戏剧的基本原理、要素,戏剧的育人理念,教学的普遍规律;其外延是指戏剧化教学法的应用措施和适用范围,既包括戏剧化教学法运用到的具体教学范式,也涵盖戏剧化教学法的教学原则、教师素养、教学效果测评等,还包括戏剧化教学法所适用的领域。结合Drama in Education在国内的实践,戏剧化教学法提出遵循双重教学目标、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引导支持、贫困戏剧实践、课后反思评价等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茶馆》戏剧结构入手,通过以人物带动故事、以人物命运变迁来推动剧情发展结构;在严肃悲剧中融入喜剧因素,在喜剧中引入悲剧色彩的结构;以及以曲艺作为串连的话剧结构三个方面论述了《茶馆》独特戏剧结构及戏剧冲突.  相似文献   

13.
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辞学的领军人物,"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理论是其新修辞学的核心思想。文章通过对伯克新修辞学思想的系统阐述,试图运用"戏剧五位一体"理论来揭示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北京大学演讲背后的修辞动机,即希望加强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中美的友好合作。同时运用"同一"理论来展现米歇尔是如何一步步地将其动机传递给广大听众,使他们与其达成同一、诱发行动。  相似文献   

14.
奥古斯都·波瓦建构了一种以观演者为中心的剧场空间,他在布莱希特的基础上更彻底地瓦解了“第四堵墙”。基于平等的介入理念,波瓦重构了剧场空间中演员与观众的位置权力关系,旨在激发参与者的主动性,使其不再是被动观看的观众,并且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唤醒自己的主体性。其目的在于通过平等的观演关系来消除戏剧介入中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把剧场内部的平等推向社会。波瓦的戏剧介入关注到了具身性经验中所存留的身体主体性,对先前强调理性意识觉醒的戏剧介入进行了重要的增补。  相似文献   

15.
普契尼的创作深受真实主义的影响,他的歌剧作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勇于创新,并通过戏剧环境的营造来刻画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角色,每个角色都依据剧作家不同的生存体验及其剧作功能而各具特点。本文着重从娱乐大众、深化戏剧表现力及平衡剧作审美等角度分析了莎剧中丑角设定的主要功能,并结合莎士比亚同时期的戏剧发展状况来探析丑角形象的设置缘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儿童戏剧正面临多方面的危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儿童戏剧相比,我们存在很大的距离,本文从儿童成长与儿童戏剧的关系出发,论述了儿童戏剧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进一步分析了造成中国儿童戏剧落后的原因,探讨了中国儿童戏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观念、新媒介的发展,戏剧形态和戏剧文化不断更新,认识戏剧的方式和途径也发生了变化。为适应戏剧艺术的发展,回应戏剧教育教学之需,更好地普及戏剧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12月推出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撰写的《戏剧学导论》一书。  相似文献   

19.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一部著名的反战戏剧,全剧共十二场,剧本打破了传统的剧情结构,以叙事戏剧的艺术性为视角探讨布莱希特《大胆妈妈》的陌生化戏剧理论、戏剧结构、戏剧的教化功能,可以清晰地看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在戏剧中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20.
《哈姆雷特》是莎剧中璀璨的明珠,总是吸引众多评论家的注意,并被认为是莎剧人物典型塑造中的最高成就。文章试图从《哈姆雷特》与旧约中所述大卫王事迹的情节和思想意念方面的相似之处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圣经》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折射,从而阐述《圣经》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深厚的创作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