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收费制度的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与经济窘迫相伴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存在自卑、孤独、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高校应重视贫因生的“心理脱贫”工作,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实现资助机制的多渠道化,避免贫困循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和消费观,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实现政府、社会、高校和贫困生四者联动,增强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感恩心态和习惯。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现状调查及解困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大学生已成为高校校园内特殊的弱势群体,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层面要加大教育投入,树立依法解困理念;高校层面应推广学籍改革制度,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贫工作制度;社会层面要积极宣传,多方筹资,鼓励民间社团、企业家慷慨解囊,捐资助学;贫困生个人层面应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学者对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研究一般停留在质性描述层面上提出问题,通过外显测验的方法对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表现、成因进行探讨,侧重分析“自卑”和“成就动机”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理念的内涵,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深刻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与经济贫困相比,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显突出,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此,高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内涵,针对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对精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助措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贫困生数量的增长,相应也出现了一些现象和问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在重视解决贫困生物质贫困的同时,更应关注这一群体日渐凸显的“精神贫困”问题。通过对贫困生“精神贫困”这一现象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其表现、危害、成因及精神“扶贫”的途径,为全面构建和谐校园服务。  相似文献   

6.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扶贫工作的核心思想,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贫困生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本文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于精神贫困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其心理行为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认知纠偏、团体心理训练、树立榜样、感恩教育和丰富文体活动等对策,帮扶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明显,使得高校大学生中也存在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贫"现象。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生中"双贫"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经济资助至关重要,但是精神与心理"扶贫"才是"立身之本",并随后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体系构成,对比高校大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从改善贫困生贫困认知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丰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育积极的心理愿景,加强贫因生乐观主义教育、大力培育贫困生改变贫困的能力,提高贫困生抗挫心理阈限、培育贫困生“坚韧”品质四个方面建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救助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经济助困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体现在贫困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心里贫困”现象突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努力让这些特殊的学生摆脱“心理贫困”困扰,是目前高校贫困生救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与教育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关心的问题,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在为构建科学有效的资助与教育体系而努力。面对贫困大学生各个方面的问题,国家、社会、高校及贫困生自身都是帮助与教育的重要主体,都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理性分析与看待贫困大学生“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的问题,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通过树立典型,宣传贫困大学生的励志事迹,营造良好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对贫困生的教育援助是一个关乎社会正义、和谐的问题。要健全和、完善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将正义观贯穿经济援助的始终,通过调节相应的社会制度,从个人、高校、国家三个层面体现对贫困大学生经济援助的正义。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院校贫困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对其家庭地域、家庭经济、个人消费、学习、人际交往、思想行为活动、心理自评、就业期望和心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贫困慢慢从贫困生心理淡化,不再是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障碍,取而代之的是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心理调节和择业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建议要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教育工作;要防治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发展,完善心理救助体系;要明确自我认知,提高抗挫能力。  相似文献   

13.
梁磊 《华章》2012,(12)
我国社会贫富分化现象严重由来已久,在共同富裕尚未实现的情况下,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存在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近年来,由于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探讨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扶贫”现状,以期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对于贫困生,我们不仅要进行经济扶贫,而且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扶贫,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本文主要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学生教育工作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农村学校是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中的关键角色.研究基于多元贫困理论和政策文本分析,构建资源输入、内涵发展和系统改进三维12类农村学校阻贫成效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五县的实证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在贫困生补助、办学资金增加、设施设备改善、贫困生陪伴关怀与贫困生身心素质培养等方面的阻贫成效显著;但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贫困生营养健康支持、学业质量提升、学校软环境与家庭观念改善等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农村教师直接参与社区扶贫工作等方面存在政策执行偏差.“后扶贫时代”应继续加强师资改善、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优化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整体提升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和学业质量,合理扩展农村学校对家庭和社区的阻贫功能.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高校贫困生的增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凸现出来:“倚贫卖贫”、自我封闭、爱慕虚荣、仇富等。本文将结合一些案例分析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许婕  李向楠 《成人教育》2012,32(9):110-111
新时期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人数众多,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并存,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并存。这一变化的制度原因是: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带来高校贫困生的大量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对校园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教育方式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各高校在做好经济扶贫的同时,应采取多种心理干预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心理脱贫。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章在"精准扶贫"理念引导下,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困境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包括:完善贫困生多元化资助体系,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科学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多方位盘活各方资源,拓宽贫困生就业渠道;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增强...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外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贫困大学生逐渐凸现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由单一经济贫困转化为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困生.事实上,仅靠经济救助很难从根本上有效遏止这一转化过程,要解决高校教育中的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个与经济资助体系相结合的"贫困心理"干预体系,使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临很多压力,需要极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更大,极易出现心理不健康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从心理学视角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针对一般心理素质要充分利用积极关注,学会尊重贫困生,做到与贫困生共情;针对特殊心理素质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素质户外拓展,以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