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数字出版的洪流已经到来,教育对数字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类出版社怎样才能在未来的出版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那就是,提前做好准备,建设自己的数字教育平台,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传统的教育类出版社拥有多年积攒的优秀作者、编辑,有忠实的客户群,这些为出版社的平台运营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
谭春林 《编辑学报》2019,31(1):41-44
新媒体时代为科技期刊的出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流程的研究发现,在编辑、校对流程中普遍存在“数字化断层”现象。该现象导致了稿件库存现象严重以及数字出版周期过长、效率过低、质量不高。新媒体时代,期刊论文只有在数字出版后才能被有效传播、检索、发现和有效引用。解决期刊出版的“数字化断层”问题,可以有效缩短发表周期,最终提升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最后针对优化编辑流程、专设网络编辑、重视优先数字出版、共享出版平台等方面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作者自主开发了数字出版加工平台,可在高校期刊共享使用。  相似文献   

3.
陈浩元 《编辑学报》2019,31(1):36-36
新媒体时代为科技期刊的出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流程的研究发现,在编辑、校对流程中普遍存在“数字化断层”现象。该现象导致了稿件库存现象严重以及数字出版周期过长、效率过低、质量不高。新媒体时代,期刊论文只有在数字出版后才能被有效传播、检索、发现和有效引用。解决期刊出版的“数字化断层”问题,可以有效缩短发表周期,最终提升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最后针对优化编辑流程、专设网络编辑、重视优先数字出版、共享出版平台等方面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作者自主开发了数字出版加工平台,可在高校期刊共享使用。  相似文献   

4.
以再造理论为基础,针对网络出版审稿过程中存在多媒体特征针对性不够、缺少网络管理平台等问题,对审稿流程进行再造,力求在质量、成本、速度、服务方面实现"综合提升",新审稿流程提出四次审稿操作办法,并建立针对编辑、外审专家的网络服务平台和在线通知平台。分析表明,再造后的网络出版流程将比原流程更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科普期刊编校流程特点和存在问题,以《大自然》为例,介绍了编辑部通过建立健全编校流程制度、引入"Journal期刊在线投稿和编审平台系统"等方式优化编校流程的尝试,总结了该项实践对促进科普期刊编校流程管理规范化、数字化,提高编校工作效率和出版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结合我国图书馆学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从开通在线投稿系统、建立行业期刊联盟网、启动优先数字出版、推动本学科的开放获取出版发展、实行学术不端文献在线检测几方面探讨和分析了我国图书馆学期刊在数字化建设中实施的数字化出版发展策略,指出我国图书馆学期刊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强化图书馆学期刊数字化建设,增强图书馆学期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述美国大众、专业、教育出版数字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出版技术最先进和最早从事网络出版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出版物出口国和进口国。目前美国82%以上的出版社都开展了eBook出版.几家大型国际出版传媒集团均倾全力建设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早已完成了文本的数字化,建立了数字化的图书仓库,而且还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大型数据库和在线编辑平台、在线教育平台以及各种数字产品和工具。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校学报编辑部面临的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基于对当前在线投稿流程的分析,提出了改进作者论文投稿流程和开发作者自主学习平台的工作思路,阐述了作者在投稿前的自主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结合编辑工作,以学报网站建设为基础,构思了作者自主学习平台的软件功能组成,融合学报网站功能展示了作者自主学习网页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出版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数字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传统出版社等纷纷抢滩数字出版市场。对于传统出版社尤其是教育出版社而言,从纸质教材出版发展到数字教育出版是必由之路。2011年11月1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主  相似文献   

10.
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收录的1 982种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文章作者分析了其中已进行数字化建设的期刊在网站建设、投稿系统采用、版权和收费情况及数字发行上存在的差异,为其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传统图书出版社进行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是必由之路.数字化管理平台是数字出版的基础工程,能为数字出版提供必要的数字资源,改造符合数字出版的业务管理流程,满足数字化营销的需要.出版社可在已有ERP系统的基础上,新增内容编辑、管理、营销管理功能,以建成适合数字出版的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数字化技术,培生教育集团实现了从"教育出版商"向"教育内容提供商"和"教育数字化技术服务商"的转型,其图书出版在产品形态上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整套多媒体并举的学习解决方案,在出版流程上致力于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定制出版。依靠在线网络平台来经营内容资源,培生教育一方面有效地推动了纸质图书的销售,另一方面也创建了新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互在分析了高校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与图书网站和期刊电子商务平台的区别后,讨论了高校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的定位、框架以及简要的业务流程。包括图书资源平台、读者资源平台和作者资源平台的高校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是读者、作者相互沟通的桥梁,推动出版社向出版服务商转变。最后,讨论了新的电子商务平台对编辑、信息人员和营销人员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正尊敬的作者:为提升《中国博物馆》编辑工作水平,推进期刊采编信息化建设,面向论文作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在线投稿与查询服务,《中国博物馆》杂志将于2021年7月1日启用由中国知网主持研制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自7月1日起,请投稿作者登录网站https://gbwg.cbpt.cnki.net,按设定流程完成投稿。建议使用Chrome80、火狐74+、IE9+浏览器,当浏览器版本过低时,可能会影响部分功能正常使用。您还可以下载"掌上腾云"APP,通过手机号注册,即可绑定您在电脑端所使用的账号和密码。  相似文献   

15.
罗燕鸿 《编辑学报》2022,(5):543-547
近年来,我国优秀稿源外流严重,中文科技期刊间稿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质稿源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优秀作者群的竞争。离开了作者提供的稿件,期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想留住优秀的作者就要常怀感恩之心,全方位为作者服务,优化出版服务能力,提高作者体验感。为此提出从以下途径提高作者体验感:优化投稿流程、提升投稿渠道、提高采编系统的稳定性与兼容性、加强移动终端采编平台建设、提高时效性、优化审稿流程、改善与作者沟通方式、增强编辑的服务意识、提高编辑业务能力、满足作者合理需求、与作者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优化文章发表后的持续服务、重视作者反馈、对优秀稿件及作者的鼓励政策。  相似文献   

16.
赵少飞  陈辉 《编辑学报》2018,30(6):627-631
以《广东工业大学学报》为例,从在线编校、协同排版、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等方面总结基于XML一体化生产管理云平台的期刊数字出版流程实践。该平台将论文元数据进行了高度碎片化处理,期刊基于此重构了传统的出版流程,实现单篇优先出版、HTML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应用拓展等功能,有效提升了期刊出版效率和数字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郑立新 《出版参考》2014,(10):11-12
正这次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主要建设的软件系统包括资源加工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协同编辑系统和发布系统四大模块。由于协同编辑系统涉及编辑的参与配合,涉及编辑工作流程的再造以及编辑工作习惯的改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这次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中难度最大的一个子项目。本文结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以下简称中少总社)全媒体出版平台实施经验,从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规划、协同编辑系统软件的选择、项目组织管理、项目需求调研、编辑流程的规范化等几个方面简单地谈谈协同编辑系统实施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各个科技领域及出版行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仍以纸质形式为主要载体的科技类手册图书出版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以机械工业出版社数字化科技手册项目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出版数字化流程再造,实现科技类手册工具图书产品形式的多元化和出版流程的数字化,以优化用户使用体验、提高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卞吉 《编辑学报》2011,23(5):437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赵大良编著的《科研论文写作新解》已于2011年9月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诠释了科研论文的写作,适合于具有一定写作基础或投稿经历的读者。该书尽管是为论文作者而写,但对于普通科技期刊编辑进一步认识学术出版的本质、增强与作者沟通的能力、提高办刊水平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梁 《出版广角》2014,(12):58-59
专业教材数字出版是传统专业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传统出版社要做好从"卖教材"到"卖服务"的转型,一是要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注重数字资源建设,三是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四是构建新的营销渠道,五是做好数字教材的服务工作,六是找准盈利点,确保专业教材数字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