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村而得名。共发现遗址千余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有10余处,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出土)1953年,在陕西西安附近,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前仰韶文化类型的半坡遗址,是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已发掘的有46座房屋,房屋有平面呈圆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等几种形制。方形房屋一般面积较小。圆形或长方形房屋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个别小的仅10平方米。在居住处的中心地点有一座面积相当大的长方形房屋,面积达160平方米左右,应是氏族成员公共活…  相似文献   

2.
薛河流域是山东古遗址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10-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大学合作在此区域进行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共发现遗址和遗物分布区180余处。项目在田野调查和聚落研究中使用GPS定位、分区采集和Arcview软件分析等手段,主要考察了本地区北辛文化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宏观聚落形态和变迁情况。大体而言,这一区域聚落发展的总趋势为聚落数量不断增多,分布范围逐步扩大,聚落规模逐渐增大,聚落间的分化逐渐明细。具体又可以分为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时期的萌发期、大汶口文化至商代的稳定期、西周至秦汉时期的高速发展期三大阶段。宏观聚落变迁的整个过程以稳定和继承为主,突变始终居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2017年秋至2018年夏,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在河南荥阳官庄城址手工业作坊区进行了大规模发掘。除获取大量春秋时期遗存外,还发现了多座汉代的铁器窖藏,出土了不少保存状况良好的铁器及其他汉代遗物,部分铁器类型较为少见。所见汉代遗迹主要可分为两类,其中的砖砌窖穴属于铁器作坊的持久性储藏设施,而灰坑中窖藏铁器则为作坊被突然废弃时有意识掩藏的结果。从所发现铁器以及其他伴出器物的形制特征来看,窖藏坑形成的年代大致在东汉中晚期,其所对应的铁器作坊的年代或可上溯至西汉时期。荥阳地区是最重要的汉代铁器生产中心之一,此次发现对研究这一区域的铁器工业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国际快讯     
《中国档案》2014,(3):11
俄罗斯:银行应销毁档案在垃圾填埋地被发现近日,俄罗斯联邦银行乌德穆尔特支行部分应被按期销毁的档案在一个未登记的垃圾填埋地被发现。这些档案中含有护照影印件和其他文档,其中一部分是银行客户提交的贷款申请,内容包含大量客户的私人信息。银行声称档案处置工作  相似文献   

5.
张怡 《中国出版》2022,(S1):7-10
2021年8月,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公布,作家徐鲁的长篇小说《远山灯火》赫然在列。自2017年9月萌发火种,历经4个春秋,这一星灯火已从安徽的大别山区点燃,于湖北的幕阜山区酝酿,在越来越多人关注、肯定、喜爱的目光中,终于闪耀成万家灯火。这本书的出版,也让我在童书编辑之外拥有了一个新身份——播火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播文学之火、知识之火、精神之火、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2012年度周原遗址姚西居址H3、H4中出土的鹿角原料、鹿角镞半成品、成品的加工和使用痕迹仔细观察、实验操作,并结合动物骨骼鉴定、测量,着重分析了周原姚西居址鹿角镞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料取材、原料加工、制坯成形等阶段的加工技术方法、流程以及加工工具等,初步总结了鹿角镞制作工艺的三大工序,原料加工的三个步骤,半成品加工至成品的七个步骤。通过从动物骨骼角度和灰坑堆积状况两方面的论证,初步认为H3、H4尚不具备专业生产鹿角镞作坊的条件,可能为一般的废弃堆积坑。而且,这批极具关联性的、能够反映鹿角镞制作整个流程的角料遗存,因数量太少,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缺乏专门化生产的条件。因而,仅能代表周原姚西居址H3、H4中存在着制作鹿角镞的活动,且该活动更有可能是家庭式自给自足,而非专门提供给整个聚落或流向聚落外部的鹿角镞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7.
陶器既是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也是百姓家中最常见和极具观赏性的工艺装饰品。对传统陶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保留和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之一。文章在对杂玉陶器概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杂玉陶器的传统制作工具及传统制作过程进行了仔细调查,通过风雨飘摇的技艺传承和举步维艰的发展之路探析了杂玉陶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认为,杂玉陶器传统技艺,首先是保护、传承,继而才是利用、发展;再者,政府、媒体、商界乃至传统手工从业者应发挥各自优势,让西藏传统制陶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奇葩继续传承并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湖北枝江市关庙山遗址大溪文化的25座房址全部是红烧土房子。其中,第一期晚段和第二期的房屋,墙壁、居住面及屋内设施是红烧土的,屋面用茅草覆盖,是"不完全"的红烧土房屋;第三期出现了红烧土屋面,才成为"完全"的红烧土房屋;第四期沿用红烧土屋面。从关庙山遗址来看,红烧土墙壁和居住面以及屋内设施肯定都是人工烧烤而成的。红烧土屋面是否人工烧烤所致,目前尚难断定。假定屋面也是人工烧烤的,应当采用二次烧烤法:第一次烧烤只局限于墙壁、居住面以及屋内设施;在屋内竖立木柱,覆盖屋顶,在屋顶上抹泥形成泥屋面即"泥背顶"之后,在"泥背顶"上进行第二次烧烤。  相似文献   

9.
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墓葬出土的竹简《算数书》中记载了古代粮食计量的方法,经验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结合此方法,可以对洛阳地区勘探发掘的战国、隋唐时期的官仓储粮规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其中,战国粮仓发现74座粮窖,大约可储粟米2514万公斤,约合当时83.8万石;隋回洛仓有700余座窖,大约可储粟米2.072亿公斤,约合当时784.9万石;隋子罗仓记载共有60余座粮窖,大约可容48万石粮食,约合今1267.2万公斤;唐含嘉仓天宝八年(749年)时储粮达583.34万石,约合今1.54亿公斤,几乎占据了全国中央粮库储粮的一半,其仓窖数量应在400座以上;唐常平仓发现了32座仓窖,可储存粮食约80.6万石,合今2127.84万公斤。对这些官仓储粮量的研究,既可以加深对粮仓规模的认识,还可以对当时国家的农业经济状况有比较直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孙明灯 《科海故事博览》2022,(06(上)):67-69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房屋的设计与建造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多的需求量。在进行房屋建设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来满足不同的人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的要求,而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使用的便捷性,相关人员就会选择合理的角...  相似文献   

11.
2010-2011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新郑望京楼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采取象限布方法,共发掘了12座商代小型房址,多数位于IV区,少数位于I区。此次发现的小型房址均为地面建筑,由规整的长方形房间组成,房间的数目不一,可分为单间和多间。部分房址发现有通向室外的门道,门道朝向不一,说明房址的方向并不十分统一。房址上部的墙体基本被完全破坏,仅残存基槽部分,在个别房间及墙体内发现有柱洞。根据房屋的倒塌堆积推断,原房屋墙体有夯土、草拌泥和土坯等多种形式。出土遗物多包含在房屋垫土之内,多为陶器,少量石器、骨器及蚌器,陶器一般为鬲、大口尊、盆、罐等残片。根据开口层位及包含物可知,这些房址的年代分别为二里岗文化下层二期及二里岗文化上层一期。此次发现对于深入研究商代前期社会等级制度及平民日常生活、生产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2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活动中,对屯留柳行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时期遗存。该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于灰坑H1和H2,两个单位所出的陶器在器类、质地、纹饰、制法上相同,表现出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阶段的典型特征。该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尖底瓶残器,形态大多为锐角尖底、口部重唇,且两个部位的形态变化较小,应该代表了一个时间较短、面貌变化不大的文化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该遗址属于内涵单一的庙底沟文化中期阶段的典型遗址,出土陶器与晋南地区同时期陶器面貌基本一致,而与晋北同时期陶器差别较大,反映出仰韶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因距离和地理环境而造成的面貌差异。柳行仰韶文化遗存为深入认识山西东南部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3.
现在,危机事件成为许多企业、行业乃至政府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重要工作,危机公关也日益被提到这些相关当事主体的议事日程上来。“危机如火.水火无情”,然而相关当事主体往往比较重视“火中”的如何灭火和“火后”的如何自救,却往往忽视了“火前”的防患于未“燃”,尤其在这团火中可能“助燃”也可能“注水”的各类新闻媒体。如何对媒体进行“事前”性的危机公关,这往往需要相关各方在构筑危机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过程中,建立稳定正常、沟通顺畅的互动性“媒体通路”。只有在此基础上,“事发”后,面对媒体的危机公关,才可能临危不乱、从容应对,找到危机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西北的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处,有一座自南向北绵亘的大山,山势雄伟,渡越不易,名曰六盘山。此山之西有北西向的南华山、西华山与其相接。与两山相邻的地区,地势渐渐低下,覆盖着很厚的黄土,构成了我国黄土高原的最西部分。这里土地贫瘠,气候干旱,树木稀少,曾是我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地区之一。当地的回、汉人民多在山坡上穴土而居,或用土坯盖成简易房屋居住。翻开地震档案,1920年民国九年12月16日农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一个8.5级特大地震就发生在这里,这场有史罕见的震灾使全球震惊,大半个中国都有…  相似文献   

15.
7月15日,人民日报四版刊登湖北竹溪县一位读者的来信,呼吁从废纸堆中抢救古书画。来信反映该县公安局、法院等单位,由于不懂古书画的重要,已经烧毁了不知多少。目前,还有一部分堆放在那里,他们认为“残缺不全”,没  相似文献   

16.
让寂寞消失在大自然中 安娜一般每年春夏在大连,秋冬来上海。1949年5月,她到东北参观后就留在了大连,与儿子和夫一起住在高尔基路193号。该房屋位于高尔基大道,西南方是原中央实验所,南面是通向旅顺港的星海公园。1953年9月20日和夫与郭喜代在此成婚。那座房子原是在大连大学任讲师的黄炎培的儿子住的,黄调走后就将该屋拨给他们居住。1986年我曾去过他们家,室内家具陈设极为普通,有榻榻米床,墙壁黑乎乎的,没有粉刷过,挂有周总理像。  相似文献   

17.
上海使用近代照明设施的时间为全国最早,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申城居民室内用的照明用具,是以豆油或菜籽油为主要燃料的油灯,用棉纱线或灯芯革引之点燃,其光劳暗淡如豆,经不起风的吹动;在室外用的是灯笼,内燃蜡烛,张挂在屋檐下或作夜路点引。洋人进入上海后,将火油灯随同西物一起带了进来。火油灯当时俗称煤油灯或洋油灯,同样大小的灯头,其亮度为中式豆油灯的四至五倍,加上灯头套上玻璃罩,移动时,也不会被风吹熄,因此使用范围广泛,价格也较便宜,那时一斤菜籽油钱可买二斤火油。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规则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人为制定出来的。世界上任何一种规则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它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无善的过程。规则的制定者可能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难免带有偏颇性,大部分人是它的受益者,另一部分人可能就是它的受害者。实施规则的人,也可能用一种  相似文献   

19.
在奥运会和其他大型体育运动会上,圣火采集和火炬传递,历来是最富仪式感,甚至带点神秘色彩的活动.2005年深秋,我在出访希腊期间,曾专赴奥运会圣火采集地点,位于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在灰褐色的残墙断柱边,在斑驳的绿地间,我仿佛看见,身着米色长裙的希腊少女,簇拥着头戴橄榄树叶编织而成花环的取火女神,半跪着用火炬伸向取火盒中央的凹面镜,聚焦日光点燃了圣火.然后,将圣火储存在火种盒里,在火种盒运抵奥运会举办地后,用火种点燃举办地的火炬,用接力的方式最后将火炬传递到奥运会丌幕式现场,点燃奥运赛场中的主火炬.而在1993年5月的第一屑东亚运动会,我作为运动会圣火采集代表团的一员,曾亲临东海见证圣火采集过程.这寓意深刻的采火地点、庄重炽热的取火方式,令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20.
出土陶器作为考古学文化的重要标识物,对其进行知识揭示和有效利用,对于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承载社会记忆、构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考古文化研究中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匹配方法,对促进相关领域知识重用和共享、解决人文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信息冗余和知识迷航等问题均有重要作用。首先,本文通过对出土陶器与考古学文化的关联路径的分析,明确了针对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匹配方法在替代传统人文研究中的隐性知识关联环节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其次,通过知识结构解析和知识向量表示,展示了针对出土陶器器形进行知识组织的方式和效果;针对陶器器形,从属种和整部两种维度分别提出不同的相似度计算方法,以及对陶器器形知识匹配程度进行量化评分的具体方法。最后,以从察吾呼遗址、焉不拉克遗址和莫呼查汗遗址中抽选的20座墓葬的出土陶器器形数据为例,验证上述方法在史前文化分期研究问题上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0个目标墓葬的分期结果与考古学界综合出土陶器类型和墓葬形制得出的矫正分期结果的吻合度达84.21%,这充分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