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林纾的古文,在其生前已被整理为三集:《畏庐文集》(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畏庐续集》(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畏庐三集》(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林纾去世后,其弟子朱羲胄在《贞文先生年谱》(世界书局1949年版)中辑佚了数篇。20世纪80年代,张俊才先生编辑《林纾著译编年》,对林纾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揭示,不但较全面地列出了林纾文的篇目,还标注了具体的出处,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1990年,林薇先生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李健 《云南档案》2014,(5):17-18
<正>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林纾不晓外文,却曾依靠他人口述,以流畅优美的译笔翻译外国作品二百多部,成为中国近代名重一时的大翻译家,中国正式的文学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堪称一代翻译奇才。口译笔书造就翻译奇才林纾自幼嗜书如命,5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8岁画一棺木于墙上,旁边刻着8八字自勉:"读书则生,不则入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后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型期,仅就小说的创作发展而言,呈现出传统的古典章回体小说与受西方文艺思想影响的新体小说并行的局面,这两类小说在当时各有其庞大的读者群。其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类小说当数清代公案侠义小说。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胡适先生就曾颇有感慨地回顾道:“在这五十年之中,势力最大,流行最广的文学——说也奇怪——并不是梁启超的文章,也不是林纾的小说,乃是许多白话的小说。《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都是这个时代的作品。《七侠五义》之后,有《小五义》等等续编,都是三十多年来的作品,这一类的小说很可代表北方的平民文学。”  相似文献   

4.
<正>林纾(1852—1924)自幼十分好学,五岁开始读书,勤勉刻苦、自强不息,在16岁前,林纾自购诵读的残烂古书多达三橱。林纾在仕途上辗转十余年,屡受挫折,最终因不满官场黑暗腐败,弃官从文,全力投身于文学和翻译事业,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和散文,最终成为清末著名的古文学家,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本文主要关注其文学翻译思想,其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涉及英、美、法、俄、  相似文献   

5.
林纾与书评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著名文学家,古文家,翻译家。他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上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1898年公车上书前,维新变法中,他是积极拥护者,是“先进的维新党”;辛亥革命前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思想变得保守。“五四”运动前后,反对新文化运动,十分守旧。他一直以前清遗老自居,每逢光绪死日,他必到陵前哭祭。他中过  相似文献   

6.
17世纪的荷兰画家伦勃朗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肖像画和宗教画等。他还创作过一些以神话故事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虽然数量较少,但大部分都是极为动人的佳作,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最杰出的油画作品有《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达娜厄》和四幅《花神芙罗拉》等。这些出色的神话题材作品反映了伦勃朗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他在肖像刻画和人物情感把握上的才能,其中许多画作因为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而令人印象深刻。本文结合伦勃朗的艺术生涯,对其所作神话历史画题材和艺术风格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7.
潘霞因《多棱镜》的创作而引起了观众的关注;《走进暴风雨》是她已有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高潮,标志着她在创作上的成熟;而《向警予》则是实现了她向往已久的一个愿望: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在屏幕上为中国妇女树一块礼赞的丰碑。本文试图结合对这三部作品的评论,探索这位导演在题材选取、风格追求等方面的个性特色以及这些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中国电视剧真正起步的非凡时期,也是潘霞电视剧导演创作的开端。这时期她导演的作品有《神圣的使命》、《庄严的大门》、《白纱巾》等。《神圣的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新青年》的"偏激"逐渐成为一个"常识"。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聚焦《新青年》"双簧信"的"造假"、同人的"骂战"行为以及"不容讨论"的言论态度,可以发现,林纾及后世学者采用的道德评价视角是《新青年》"偏激"印象得以生成的重要原因。与林纾使用的"失效"的旧道德不同,后世运用的则是"隐匿"的"新"的"职业道德",而在"新道德"的审视下,"双簧信"的"公然造假"、"公器私用"以及同人"不容匡正"的言论态度必然呈现出"偏激"的"面相",这就让"偏激"逐渐演变为关于《新青年》的"常识"。  相似文献   

9.
南宋邓椿的《画继》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后中国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画史著作。《画继》中出现了多处以《圣艺》为代表的有关宋徽宗的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本文以《画继》中对宋徽宗的记载与评价为依据,来透视邓椿对宋徽宗画史地位的认知和画史形象的塑造,并以此窥见南宋美术史家著史态度的微妙变化。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画继》中宋徽宗的形象,包括其艺术成就的定位,"形似"和"神似"观,编纂画册和对待画工的态度及文人审美倾向等。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画继》对宋徽宗喜好文人画的记载,透视邓椿自身对于文人审美情趣的偏好。而这种对于文人趣味的倡导,体现了宋人审美风尚集体转变,也反映了《画继》与之前两部美术史著作著史态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话说我国首部从西班牙文翻译的《堂吉诃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迄今已有三十多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就中译本而言,最早的当数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林纾和陈家麟合译的两卷本《魔侠传》,此后,还出版过傅东华、伍实、刘云、常枫等人多种不同形式和不同书名的译本;不过这些译本都是从英文转译的,直到1978年,  相似文献   

11.
与严复、林纾并称"民国翻译三巨子"的伍光建无论翻译作品的数量还是翻译的质量都在近代中国的翻译史上首屈一指。本文对伍光建本人以及翻译作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伍光建先生翻译作品的方法、特色。  相似文献   

12.
<正>严复、辜鸿铭、林纾,同是近代福建籍的译坛泰斗,并称福建三杰。三位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严复长于译介西方思想文化名著,林纾以译著外国小说噪誉文坛,辜鸿铭则因英译国学经典而享誉海外。严复、林纾醉心西学,致力于西学东渐,辜鸿铭西学造  相似文献   

13.
张家口日报社美术编辑李重新,是一位1943年出生于河北省康保县的国画家。由于他曾先后在文化馆、展览馆、报社工作,加之个人的勤奋努力,所以他的速写、黑白画基本功很扎实。工作之余,他创作发表过大量的黑白画作品,出版过《平原枪声》、《黄河东流》、《解放仙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林白水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办报实践为例,分析林白水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困窘和疏离。五四运动之后,新思潮成为学界、报刊界讨论的焦点,林白水那辈文人士大夫阶层可能尚未完成中西知识的融合,就要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重新遭遇知识的震荡。林白水对新思潮的讨论介入甚少,他和林纾、《公言报》的关系导致他在当时的处境颇为尴尬,始终站在新思潮之外。即便是他较有把握的办报事业,在民国时期也陷入困境,办报资金不足的困扰始终影响到报纸的发展,也使得林白水的言论和行动并不相合,充满矛盾。林白水在民国时期的处境实则是一部分在清末"叱咤风云"、而到民国"踯躅不前"的文人士大夫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三、对作者个性的态度高尔基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的卓越品质之一,是他对作者个性,对作者固有的创作风格非常关心爱护的态度。高尔基是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他在编辑工作中,从不强迫作家摹仿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他对所编辑的作品从内心充满热情,对作者的艺术形式特点力求理解得更准确、更全面的愿望,可作为他在编辑和评价文艺作品手稿时的特征。高尔基最尊重作家,他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与作者共同配合的工作,而不是代替作者的工作。在编辑加工作品的手稿过程中,高尔基除力求使作品尽量达到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富于艺术表现力以外,还对作家所具有的独立创作精神表示由衷  相似文献   

16.
程巧玲 《兰台世界》2012,(13):25-26
林纾(1852—1924),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经由曾宗巩口述而翻译的《鲁滨逊漂流记》文言版本,言辞精美,文笔舒畅,体现了出众脱颖、笔墨饱满的翻译水准,令人崇敬,影响深远。一、文化交流的沟通者林纾是福建福州人,热衷于文学阅读,  相似文献   

17.
李强 《视听界》2014,(3):127-127
这三件作品选题不同,气韵迥异,却拥有共同的制胜法宝:创新。4月底,江苏广播文艺奖和外宣彩虹奖先后揭晓,由江苏广播创作的三件作品《感恩2013——江苏音乐台明星DJ演唱会》、《90后的民国书写》和《诗经可以这样唱》分别获得综艺晚会类、文学类和外宣文艺类一等奖,给2013年的精品创作画上完美的句号。这三件作品选题不同,气韵迥异,却拥有共同的制胜法宝: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关注生活与『卷入现实』--陆天明及其『反腐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的中国文艺圈内,陆天明称得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了,其创作横跨了包括电影、电视、话剧、文学等诸多领域,尤其是作为电视剧的编剧,其作品之多、影响之广泛,也着实让人刮目相看,如他的《李克农》、《闻一多》、《冻土带》、《千年鼓》、《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都是一些相当出色的作品。而早于电视剧创作的话剧,也是他二十多年来异常倾心的创作门类。青年艺术剧院新近演出了话剧《第十七棵黑杨》,他便是该作品的编剧。但在这里,我不想更多地谈论陆天明的话剧或电视剧创作,特别是就陆天明自身来说,他更钟情,…  相似文献   

19.
戴亚君,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入伍,武警江西总队景德镇市支队普普通通的一名战士。虽然在他的身上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在部队的最基层默默无闻地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了人生的辉煌。入伍三年,在全国各类报刊电台发表作品近四百篇,仅今年以来就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武警报》、《人民公安报》等中央级报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他入伍前曾在一家国营大企业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并获得多项新闻奖,是公司领导身边的“红人”。而他身处机关却向往军营,毅然放弃了丰厚的待遇,踏上了警营这方热土。到部队后,他积极请求领导把他分配…  相似文献   

20.
西方有箴言说:“最聪慧的人,必受益于他的前辈。”此言简略地说明了研究历史的重要。了解过去,才能理解现在,才能正确地走向未来。历史可以知兴替,供借鉴。但历史漫长,人生苦短。冯桂芬说“太史公论治曰:‘法后王。为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校邠庐抗议·议采西学》)。就今天而言,近代史对我们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