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莫言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除作品特色与翻译作家共同演绎外,还有电影媒介传播影响、文学出版谋求中外合作、文化软实力增强导致汉语地位的提升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吉卜林和福斯特是有关印度书写的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的两位重要作家。本文通过比较吉卜林和福斯特对印度不同时期的人物关系的描述,从后殖民角度揭示文化霸权指引下的文学活动,尤其是小说在形成帝国主义态度和参照系的重要作用,以及西方作家本身存在着的种族与阶级意识歧视与偏见。  相似文献   

3.
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被誉为印度当代最畅销的英文作家。他弱化小说中人物种姓、宗教等文化身份,明确人物的经济、社会身份,展现了在经济改革和全球化背景下,印度当代青年对新的身份认同方式的吁求。  相似文献   

4.
阿迪契耶有"尼日利亚的托尔斯泰"之称,是一位值得深度挖掘的作家。她对阿契贝思想的传承以及宏大的移民书写使学者可以从身份认同角度对其作品展开分析。本文从身份认同角度对《美国佬》中不同人物进行梳理并得出结论:由于全球化和原乡记忆以及西方文化价值的入侵和传统文化的割裂,小说中人物大都处于非此非彼的跨界身份状态。  相似文献   

5.
两位作家都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文学代表,因此两篇文章的主人公也有颇多相似之处。本文意图通过比较两位人物形象及分析其塑造手法来探索人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作家写作手法的异同,从而帮助读者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感悟作家独特的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对象是社会生活,是作为社会生活核心的人,是人的整个心胸和灵魂。心理描写是作家创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直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对展现人物的思想面貌有重要作用。列宁说过:“小说的整个主题包含于个别的情节中,包含于对一定典型的性格和心理的分析中”。小说的特点就在于:作家可以大谈人物的性格,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听到人物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小说语言既体现出人物和其表达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又把这种关系表现得诗意盎然,从而产生了"返回民间生活"和"为生活语言去蔽"两种功能,实现了汉语现代化的审美理想.在汉语现代化的过程中,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接续了古代汉语以"天工"为宗的美学传统,为现代汉语提供了一种富有自然美和意蕴美的语言形态.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文学批评家霍米·巴巴提出“间质空间”的理论,认为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在这一策略性空间内交汇、冲突,最终达成协商,为后殖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后殖民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萨尔曼·拉什迪的姐妹篇童话作品《哈鲁恩与故事海》《卢卡与生命之火》中,主人公被置身于西方主流文化与东方文化交错、对抗的“间质空间”,经历了迷茫、冲突、协商,最终认同自身混杂性文化身份的抵达,象征着后殖民作家对文化身份定位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9.
汉语国际推广的目标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国文化一起推向世界。国际汉语教育的跨文化交际本质要求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国际汉语教育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导入表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习惯,选择反映现当代意识的主流文化项目,以平和的心态和创新的方式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汉语学习者。  相似文献   

10.
汉语颜色词种类繁多,本文重点讨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基础颜色词的英译以及翻译方法,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角度出发,为汉语颜色词的英译提供了充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该理论基础之下,以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分析了汉语颜色词的英译,这一英译的过程目的是让译入语读者也就是英语文化读者了解汉语颜色词广博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当前华文教育的国际化背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分析,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推广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认为,在当前全球华文教育的视角下,以华侨华人为对象的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模式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窗口。进一步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传播的机遇、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对策,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中国武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要及其意蕴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 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东南亚华裔青少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东南亚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及内容认识模糊,但认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他们对开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厚兴趣,并渴望了解技术动作以外的文化内涵;他们主要通过影视作品、网络、小说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东南亚的华人社团是当地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力量.认为,应该建好用好海外华文教育优势平台,以侨校为桥梁,以侨校体育学院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载体,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语文教学中许多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经验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应从传统语文教学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本文旨在从语文自身特点、阅读与写作、人文教育和生活等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1991-2015年间中国的武术文化研究学术论文,提出了武术文化研究的8个主要方面,包括: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背景,中国传统历史与武术文化研究,武术文化的地域、区域研究,武术传播研究,武术文化本体研究,武术教育研究,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武术发展研究等.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向,以建立中国武术学术共同体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民间体育文化是现代体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试图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中国民间体育进行梳理,对中国民间体育的深层文化意蕴、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特性、提倡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建设意义、中国民间体育和现代竞技体育的关系以及当前民间体育的生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中国民间体育文化的研究做一些文化思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生成的双重语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念经历了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互动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当代统一。  相似文献   

18.
泰北华人村华文教育最初由留居的国民党军队创办、实施,师资由军队低级干部轮流担任,多为初级教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人村落被泰国政府允准建立,90年代,华文教育被允准开放,华人村落人口因而不断增加。至2012年,华文学校数量有所增长,办学层次逐渐合理并有了综合高中。其中,清莱府已有学校64所,高中4所;清迈府24所,高中4所。随着我国侨务部门的介入,华文学校必将会逐步走向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源头、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文化精髓。中国古典诗歌诗中所蕴含的强烈道德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淡泊深广的人文情怀和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人文精神的内核。重新强调其现实意义,重视中国古典诗歌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作用,提高国民素养和道德修养,有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世界上收录汉语词汇数量最多的大型权威语文工具书,但是在编纂时,所用语言材料基本以中土文献为中心,对佛教文献关注不够,这造成很多相关词目的失收,今增补十四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