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2.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3.
我在连队当文书时,曾偶尔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小豆腐块”,战友们就戏称我“小记者”。有一次的周末育才课上,指导员突然来了个“先斩后奏”: “下面请我们连队的‘小记者’给大家上一堂‘新闻写作’课,好不好?”指导员的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六大代表、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一次在大同市演讲,内容为“官以民为天,以法治为天”。某报发了新闻,报道中将“法治”改成了“法制”。一字之差,吕先生很不满意,专门给编辑部打电话,次日报纸作了更正。新闻理论家、复旦大学教授林帆也提到:“我在一篇文稿中两处提到‘法治’问题,见报时一律被改为‘法制’,不知是为何改动的。反正时下的媒体常常把两者混淆起来,也不足为怪了。然而,‘法治’与‘法制’,其间有联系但又有其截然不同的界定,不容混淆。”  相似文献   

6.
角度辨     
学过或没有学过新闻的人在进入新闻机构后接受的“传、帮、带”的第一个内容往往都不是新闻的“真、快、新”,而是“写新闻要会‘抓角度’”。“抓角度”这一观念在中国新闻界中的承传是如此坚强。一位老资格的编辑告诉我.在她作为小字辈刚进入县委报道组时,接受的新闻启蒙就是“抓角度”;而今天,刚刚进入报社的学生学的仍然是“抓角度”。  相似文献   

7.
编辑老师:今年《新闻知识》第一期在“新闻知识讲座”专栏里,姚文华同志谈到了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先生。说他“练就了两条‘飞毛腿’,不仅‘跑’出了许多好新闻,而且在被日伪特务枪击时,靠‘飞毛腿’幸免一死。”我对这“飞毛腿”的故事很感兴趣,想知道他的详情。希望了解顾执中先生事迹的老师能详细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案头,放着一封读黄来信,上面写道:“‘编辑同志,不少老师给我们上新闻课时,都讲到写消息要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认为这是消息写作的‘金科玉律’.但我们平时写消息时,‘倒金字塔’结构却采用得很少,为此我感到很困惑,是‘倒金字塔’结构不适合军报的新闻文体呢,还是消息写作有更好的结构斤式?希望您能给予回答。”’接到这封读者来信后,我也困惑了一段时间。不可否认,‘“倒金字塔”结构确实是消息写作的一种很好的结构方式,它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生动、最有趣的事实放在最前面,能紧紧抓住读者,吸引读者把文章看下…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君子不夺人之美’。可是,总有一些战友‘明目张胆’地常和我争抢我的‘老师’——《新闻知识》。因为我是靠《新闻知识》‘起家’的,初学写作时,我怎么也摸不着门道,有时因写一篇小稿‘山穷水尽’  相似文献   

10.
字迹是否书写得工整虽对文章写得优劣或与稿件是否可用不能起绝对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影响,而且这也反映作者的文学素养. 我过去给新闻单位投稿,在书写时,常写别字、错字、自造字.有一次,一位记者指着我的稿子说:“副食品的‘副’字你为什么老写成付款的‘付’?”我说:“这样写省事.”那位记者坦率地说:“我们不愿看别字、白字连篇的稿子,至少可以说作者书写是不认真的”.我忙答道:“对,今后一定改正.”打那以后,我不管给哪家新闻单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新华社的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新闻的内容是“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后面署了三位编辑的名字“王朝、关开亮、陈子夏”. 网友纷纷留言,认为这种做法在新华社新闻中很少见,短短一句话居然需要三位编辑.新华社的编辑与网友互动:“王朝负责‘刚刚’,关开亮负责‘被废’,陈子夏负责‘沙特王储’,有意见吗?”这引起一些研究者深思,他们认为新闻已经变成了“用户生产内容”而不是“新闻媒体或者专业记者生产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第4期上发表金东水同志《话说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一文,这确实是值得一议的问题。我先要说,金文题目不够确切。应当是新闻写作的“京派”与“海派”,是就新闻业务领域而言的。金文说成“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新闻改革的范围比较广了,除了新闻业务问题之外,还包括新闻体制等等大问题。而且就“改革”而言,是不大好分什么“派”的。金文一开头讲在上海好新闻评选会上听到的。这话正好是我在会上说的。但这种说法的真正来源是在北京或其它地方。我在会上说,北京有一种说法:新闻有“京派”、“海派”之分,我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新闻的定义 拙作第一小节题为《“新闻”一词的三层涵意与新闻的定义》。我说:“‘新闻’一词,古已有之。汉语的‘新闻’是名词,有三个层次的涵意。一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二是指新闻稿,包括口头的、文字的、音响的、图像的报道。……三是指报纸。”然后,我就汉语“新闻”的第一义、第二义分别下了定义:“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新闻稿(包括口头、文字、图片、摄像的报道)的定义:新闻稿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报道。” 姚福申先生的文章不提我所说的“新闻一词的  相似文献   

14.
三年前的一天,我收到寄自遥远的新疆库尔勒的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非常高兴地成为贵报‘十佳短新闻’获得者,这份荣誉应该有您的一半功劳。当初《五十块钱一部车》在几家新闻单位都被退。原因是‘不便发表’,只有贵报敢于碰硬。我是一名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仅一年多的青年,能在贵报获得荣誉十分不易,我珍惜这份荣誉。”这位读者提到的《五十块钱一部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次使用了“新闻”这个词。如第一回“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第二回写贾雨村在扬州奇遇冷子兴时,“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贾宝玉等和李纨论诗时,李纨道:“原是  相似文献   

17.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  相似文献   

18.
淇县苏堆乡裴海峰来信说:“我很喜欢写稿,常常以写稿为荣,以写稿为乐,但却常遭到别人的非议,家里人为这事跟我吵嘴,邻居们说我‘不务正业’,好心的朋友也说我不是这块料’,劝我‘丢掉幻想’。请问编辑,我该怎么办?”夏邑县罗庄乡蔡伟来信说:“我因为爱写稿被人讥笑为‘瞎逞能’、‘不够料’,我父亲也埋怨我干这事‘丟人’。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烧窑专业户。那个专业户见了我‘嘿嘿’冷笑,说:‘你是咱村唯一的新闻家,恭敬你光临寒舍.’我问烧窑情况,专业户说:‘对不起,我有事,以后再谈吧! ’我吃了闭门羹。二次又去采访他时,他说:  相似文献   

19.
口述实录体新闻,就是新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将人物口述的新闻事实、新的观点和主张等作实录报道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从口述实录性新闻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来说,需要作者注意以下几点: 1、从口述实录中反映新闻事实。口述实录体新闻不是人物一般语言的记录,更不是人物的讲话稿,而是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新闻事实。也就是要在人物的口述中,把新闻事实反映出来。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例如《“吹灯兵”的情怀》(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实录了一连阵地长张玉江的话:“说我是‘吹灯兵’?那倒不假,不瞒您说,吹了8次啦。战友们爱跟我开玩笑,说我和‘8’字有缘分。您看,我1980年入伍,当了8年兵,8次立动受奖,8次代理排长,可也被80年代的姑娘‘吹’了8次‘灯’。”接着,记者实录了张玉江谈的找对象被姑娘8次‘吹灯’的原因和经过,以及他的态度和想法。他的谈话本身就是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20.
在南京新街口一个报摊,一位知识阶层模样的中年人,手指着一份报纸,向卖报人发泄不满和愤慨:“看看,又都是些‘某’字,新闻里都是‘某’字,还要记者干什么?让记者都下岗去吧!”人民网的评论问道:人物、时间、地点,这些新闻要素都以“某”字代替,这样的玩意儿还配称新闻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