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伦理者,人与人(或事、物)之间的道德准则也。对人(或事、物)做好了该做的,就是尽到了伦理责任,反之,就是没有尽到伦理责任。引言之,教育学研究如果是努力把该做的研究做好,就是尽到了其伦理责任,否则就是没有尽到其伦理责任。众所周知,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这就很清楚地指明了教育学研究该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形成关于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一个"教育学"研究,如果揭示了至少一个教育教学规律或其运用逻辑,即通过大量或典型的教育事实(包括  相似文献   

2.
伦理者,人与人(或事、物)之间的道德准则也.对人(或事、物)做好了该做的,就是尽到了伦理责任,反之,就是没有尽到伦理责任.引言之,教育学研究如果是努力把该做的研究做好,就是尽到了其伦理责任,否则就是没有尽到其伦理责任. 众所周知,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无法成为学科主要是因为找错了研究对象。"目标-手段-结果"是教育实践的整体框架。如果我们把"手段"完整地理解为教育系统,这个系统既是其他学科无法研究的对象,也隐含着对教育的整体理解。在教育系统中,任何局部的信息处理和交互都可以由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解释,但是整个教育系统何以能够具有达到具体教育目标的功能只能由教育学系统机制来解释。研究教育系统能够发展出科学与技术知识,这些知识能提升从教者对教育的理解力和行动力。因此,教育系统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而这种教育学不再是教育术语意义上的教育学,而是新教育学。新教育学包含教育技术学、教育现象学、教育价值学三个分支,主张践行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新教育学不宣布一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而是为制定清晰合理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撑;不关注泛泛的方法模式,而关注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设计教育系统以达到具体的目标;不关注有效性,而关注教育实践中的一致性;不关注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关注教育自身的规律;不关注实践的成功,而关注教育系统的缺陷。新教育学作为后发学科虽已开始,但其走向实践,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路还很长,至少需要在人员素质、实情数据以及软件工具等多方面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是一门现代社会科学,教育研究作为教育科学发展的依托日益得到广泛的重视。从国际社会看,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所指出的那样:“教育研究已经充分表明了它的有效性并巩固了它在当代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同样,教育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作用以及教育体制的新规模促使大多数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强了对教育的研究”。“当代教育研究的特点之一是使其受益者的类别大为扩大。各级培训者、行政人员、政治家、大中小学生、家长以及成人学习辅导员越来越经常地遇到属于研究范围的教育学问题。”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也正处于这样的世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教育学一样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但是无论是古典教育学,还是现代教育学,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它们要么依附于自然科学,要么依赖于社会科学。教育学本质上不是一门实证科学,而是一门人文科学,因而它的研究方法应当是以体验、领悟为核心的理解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教育学的本质中逻辑地引发出来的,具有内在性、批判性、开放性。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为教育学的研究和运用打开了一个创造性的空间。只有在这种蕴含了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研究方法上,才能建立起中国自己独立的教育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意识是指教育工作者基于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发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的敏感性以及研究问题的自觉性。它主要表现为对人的伦理关怀、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和研究教育问题的自觉性。教育学意识的生成主要通过理论的学习与思考、教育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有人埋怨教育学科学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心理学,尽管它的产生早于心理学。固然人们对于教育学科学化的标准众说纷纭,但都认为与心理学相比,教育学自身的科学性不是很强。这是目前教育学研究者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怎样加快教育学科学化的进程?对此,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根据他们的探讨以及其他科学的认识成果,我们认为教育学科学化的标准有四个:(1)在教育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教育理论;(2)通过不断吸取其他科学的新成果,求得方法论上的创新;(3)以科学的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4)理论的可行性,即求实精神。用这四个标准看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在此  相似文献   

8.
比较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系统的一个分支学科,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时至今日比较教育学对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第一线教师来说。仍然那么陌生,以致不知它为何物。这在今天我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新形势下显得反差太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因在于长期以来要么外国封锁我们,要么我们自我封闭。内因则在于比较教育学这门学科的自身建设尚不完善,加之传播、出版渠道有限,致使其影响面和影响力未能达到应有水平。诚然,最近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在教育要“四个面向”的指导下,比较教育工作者立了头功,即初步打开了窗  相似文献   

9.
出于种种原因,作为教师教育重要课程的教育学实践教学尚未引起普遍的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造成教育学课程难以成为学生领悟和体验的课程,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要么没有真正觉知,要么处于浅层表面,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严重短板。这既背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也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去甚远。加强教育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既是哲学实践观的引领,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也是教师教育之必然要求。分析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正当性,加强实践教学的行动自觉,有助于教育学课程的目标达成和卓越教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催生着系列教育新现象新问题,孕育着教育新规律,亟需系统性理论研究和整体性实践指导。数字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通信科学等融合形成的交叉实践科学,旨在研究数字教育现象、问题和规律,回答数字时代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问题。本研究以学习规律为原点,以教育学的支撑性学科发展和技术介导发展为主线,揭示了数字教育学的历史必然性;以教育向0与1回归、数据成为教育新要素、数字空间成为教育新空间,以及三者之间内在相互作用关系为数字教育学的底层逻辑并贯穿研究始终。在此基础上,厘清了数字教育学的性质定位,提出了业务数字化、组织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三化”学术体系,融合话语体系,以及大数据研究范式等学理框架。在学理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式数字教育学的“四大原则”“三个阶段”“四支力量”以及基础保障等路径,以期对探索数字教育新规律,推动数字教育学研究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创新,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1.
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技术是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绩效的研究领域,它和下属的三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组成完整的教育技术定义体系。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层次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教育技术学科应该是教育学门类中与教育学并列的一级学科。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性,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师伦理角色是教师职业角色的一个方面,是教师专业研究的重要问题。不仅涉及教师自身道德的完善,也涉及教师对所承担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外部职责的践行。乡村教师作为振兴乡村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外部数字技术环境干扰下,所凸显的工具理性僭越教师人之为人的生命价值,乡村教师伦理角色问题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境况,教师伦理角色本质得以重构。由此,针对教师伦理角色中的诸多伦理角色困境,呼唤从国家、政府、学校以及教师自身等多主体联合下得以回归,消除数据鸿沟,构建数字生态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完善数字技术,增强乡村教师个体的伦理问责机制;回归育人理念,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教育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13.
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兴事物,智能技术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新场景、提供新手段的同时,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也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生成是内生性逻辑、功能性逻辑和应用性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伦理关系失衡、伦理价值失序、伦理行为失当和伦理规范失控等方面。为确保智能思政健康发展,需要从价值引领机制、协同治理机制、法规约束机制、素养培育机制和监测评估机制等维度出发,做好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整体性防控。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史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基础理论学科。它主要是通过研究教育学自身的理论运动 ,为现代教育学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启示。教育学史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七个目标要素 ,即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理论综合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科整合意识、启迪学生问题意识、开启学生的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等。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教育学学科地位的问题,学界争论了近一个世纪。争论焦点集中于教育学是否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稳定的研究规范和学科体系。反思近一个世纪的讨论,发现这其中隐含着很多的悖论。识破这些悖论及背后的东西,就会释然,这个问题完全是可以消解的。教育学就是行走在自界的边缘,它以自在自足的态度行走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丝毫没有被侵略被占领,而恰恰相反是在蓬勃发展。教育研究所要做的是回归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即教育实践。可以说教育学是希望教育学,因为希望的界域是可能的界域。  相似文献   

16.
教育研究的境界--论教育学的学术品格与学术精神的追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俊三 《教育研究》2005,26(11):11-17
教育研究是一种成人的研究,一种事理的研究,一种行动的研究,其对伦理、事理和道理的追问,促进了教育学崇高学术品格的形成。教育研究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明确的理论导向,自觉的学术追求,它的理想境界主要体现在固本归元、兼容并包、出神入化的学术追求之中。教育研究要勇敢迎接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介入新的场域, 既建设学科,又化解学科,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学术生命。只有这样,教育研究才会发展,教育学才会得到新生和永恒。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研究都包括结论、证据、结论与证据之间的逻辑链条以及研究情境这四个要素.一项满足科学性要求的研究必然是一种结论具有可证伪性、证据是可以重复获得的经验事实、证据与结论之间的逻辑链条清晰且无矛盾和研究情境可以再现的研究.教育理论由教育思想、教育学基础学科理论和教育学理论构成.教育学理论是教育理论的核心成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主要集中体现在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上.教育学要提供对教育在"目的-手段-结果"框架下的整体理解,就必须将教育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只有如此,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现象学有两种涵义,一种是现象学教育学,它是现象学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类研究试图通过现象学还原和现象学直观的方法研究教育实践中的个体体验,解释其中的本质意义。我们通过分析现象学方法自身的缺陷,论证了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不可能是现象学的。教育实践需要另一种涵义的教育现象学,它是一门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内容的科学。这里教育系统被定义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多个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网络;教育现象被界定为教育系统内部的信息流及其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审美教育活动———美育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为科学的理论所证实。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中“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这种主张基本上反映了当代科学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也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教育作用为人们所共识的现实。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美育 ,也是人类自身美化、自身建设的一个方面 ,并且是特定历史上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传播下去的手段。它是以生动、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或形式唤起审美…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的起源和本质来说,以至善为目标的教育共同体是具有人文本性和人文精神的伦理实体。教育和伦理是合二为一的,伦理总是浸润并渗透于教育之中,教育又始终蕴涵、体现着伦理;教育是伦理的教育,教育学也是伦理学的教育学。教育是自觉追寻道德的领域,教育的解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的道德的解放,教育的这种人文使命、伦理使命为教育伦理学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