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0-2011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和1995-2006年高等教育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对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影响的长期效果进行动态估计,研究发现: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对收入分配均等化具有显著作用,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总体上扩大了居民收入的差距。因此,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缩小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政策选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应公平分配公共高等教育资源,切实提高高职高专的教育质量,并将财政投入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这有助于缩小该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多元关系为我国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革提供多重路径。基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准自然实验,使用2008—2019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考察高等教育振兴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显著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但这种经济增长效应仅作用于西部城市和一二三线城市,对东中部城市以及四五线城市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是高等教育振兴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两条重要路径。因此,政府应当有序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与地方发展现状的契合度,并不断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服务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撑体系,以此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高等教育的振兴是事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选取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2012—2021年36个城市共10年的数据,基于“富裕”和“共同”两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指数,通过构建SYS-GMM模型分析东北三省高等教育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振兴东北三省高等教育将会显著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东北三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共同富裕指数提升1.452个单位;东北三省高等教育发展不仅能促进收入提升,还能有效缩小收入差距;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在高等教育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有助于东北三省高等教育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东北三省要全力加强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制定实施东北三省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与融通战略;要提高东北三省农村地区高等教育招生录取比例,促进教育成果服务地方惠及大众;要以“四个面向”为指引,推进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构筑产教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农村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研究表明,2002-201 1年间我国农村高等教育滞后区域对领先区域存在追赶效应,东中西三区域内部农村高等教育不均衡程度在考察年度内均出现拐点,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全国不均衡的主要根源。八地区的分解则显示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距较为显著。农民经济收入、城镇化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农均耕地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影响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距的因素。其中,农民经济收入贡献率最大但呈弱化趋势,城镇化水平和农均耕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教育经费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对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异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因此可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教育经费投入和新农村建设等缩小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差距。  相似文献   

5.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政策旨在解决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然而,目前多数相关研究仍然集中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构建计量模型评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其一,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省属地方高校的科研课题立项数提高了13.40%,科研成果产出提高了14.80%,科研成果获奖提高了28%。其二,随着“中西部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相继实施,中西部省域高等教育的专利授权转让数提高了22.1%,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参与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中西部省域高职称教师规模增量获得了5.50%的纯政策效应,充实了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但青年教师却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展望未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心应放在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省域自足能力的培育上,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空间。  相似文献   

6.
文本使用熵权法求得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运用中国276个地级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切入点,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特征,即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效果;从拐点值看,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与高行政等级城市相比,这种U型特征在低行政等级城市更为明显。同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政策对城镇居民的增收效果优于农村居民,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未来,既要鼓励数字技术创新催生助农新模式,发挥数字经济的共同富裕效应,又要加强数字农民培育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防范数字经济发展抑制共同富裕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本期导读     
<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中特别关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话题,其中有学者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对教育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并认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和核心在于人;有学者认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进行深入理解和系统阐释,并基于此分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维度和实现路径;还有论者基于我国200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缩小对于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急剧扩张以来,高校办学资源日趋紧张,很多高校难以达到“生均一分地”的办学标准,不得不建设新校区以拓展办学空间。新建校区的出现对高校经费运行系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本文基于1998—201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数据的研究发现:第一,虽然新建校区高校的生均总支出和生均总收入均显著高于非新建校区高校,但生均总收入的增长速度略慢于生均总支出,无论是财政性的基建拨款还是自筹收入都跟不上基建支出速度,且尚有较大规模的银行贷款收入和还本付息支出未纳入统计,收支不平衡为高校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第二,新建校区高校的经费筹措规模整体扩大,但未能实现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其中财政拨款主要为教育事业费和基建拨款,自筹收入主要为事业收入。第三,新建校区对不同高校生均收入影响具有异质性,“985工程”院校生均总收入显著高于非“985工程”院校,统一入驻当地大学城能显著缓解高校经费筹措压力;相较于年级型,学院型布局模式会加大高校经费筹措压力。因此,建议我国高校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经费自筹能力,积极开拓经费来源渠道,减少对政府经费和事业收入的依赖;另一方面应尽可能优化新校区建设模式和布局模式,从降低成本角度减缓经费筹措压力。  相似文献   

9.
以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于2005—2019年我国1929个县级样本数据,利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农业机械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富裕”,通过抑制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享”,进而推动共同富裕。农业机械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农业机械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明显,在中西部地区不明显;在产粮大县明显,在产粮小县不明显。农业机械化通过推动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率两条机制影响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1999—2011年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以2005年为拐点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校生规模、区域政府财力、政府教育投入意愿、高等教育倾斜度、区域创新能力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省城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因素。shapley值分解显示,政府财力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省际差异相对贡献率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倾斜度和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相对贡献率上升。政府教育投入意愿成为缩小省际差异的推动力量。为此,可从加强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滞后转移支付力度、发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健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及防控高等教育资源空间虹吸现象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财力资源的均衡化配置。  相似文献   

11.
于伟  张鹏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2):97-107,190,191
本文基于1999-2011年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以2005年为拐点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校生规模、区域政府财力、政府教育投入意愿、高等教育倾斜度、区域创新能力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省城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因素.Shapley值分解显示,政府财力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省际差异相对贡献率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倾斜度和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相对贡献率上升.政府教育投入意愿成为缩小省际差异的推动力量.为此,可从加强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滞后转移支付力度、发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健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及防控高等教育资源空间虹吸现象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财力资源的均衡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安雪慧  元静 《教育研究》2023,(3):124-139
中等职业教育是城乡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路径之一。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质量投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比较影响效果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规模下的差异性特征。研究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比和在校生数占比提高、质量投入增加对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且该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特征;在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下,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投入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路上中等职业教育仍可有为,可继续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路径;各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有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完善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发展广播电视教育振兴“老少边穷”地区□范月媛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国家将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经济的振兴靠教育,“老少边穷”地区必须...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也是当下汇集各种愿望、诉求的现实目标。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到的优势,乡村振兴也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创造了契机、延展了育人平台。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责无旁贷。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原则、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原则、分类施策原则和发展导向原则,实现因地制宜与挖掘农民潜力的统一。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发挥教育先导作用;找准农户需求与地方高校优势结合点,提高“三农”“造血”能力;建立农民参与和受益机制,保障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大相对贫困大学生精准帮扶力度,减除他们学习生活与就业压力,是共同富裕进程中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是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卓有成效,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高、高层次人才引育困难、对外开放度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以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区域发展;以“双一流”建设高校引领带动高等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理论界的意见不一。本文结合区域经济理论的探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成因、现状及其影响,提出选择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内的欠发达地区(闽粤赣边区)作为“试点”,实施“大推进”开发,是缓解并进而缩小中国地区差距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不同区域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差距显著,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对教育公平形成严峻挑战。收益的外溢性表明区域高等教育只有协调发展才能稳健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必然需要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既要与全国其他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体相当",又要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搭配得当",政府应成为协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协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上有三个方向:调整高校区域布局、调整高校招生计划、调整高校区域布局的同时调整高校招生计划。其具体可行的路径是:坚持不懈地调整高校的区域布局,建立对欠发达区域的高等教育补偿机制,制定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18.
运用广义熵指数对我国“十五”至“十三五”期间四大经济地带及其省级行政区域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均衡性进行测度和分解,并全面考察其时空特征及其空间相关性演变格局。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我国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水平显著提高,地带及省际差异在逐步缩小,中西部增长较快,东部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东北增速下滑显著。从空间上看,泰尔指数及其影响总体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东北”格局。从影响机理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是造成四大经济地带教育事业费投入失衡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精准扶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计算中国地区差异的Theil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产值等指标的地区差异,分析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剖析各种因素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提出应大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跨境电商对企业内部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设立能显著促进企业内部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位于综试区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高了0.62%,企业内收入差距缩小了22.92%,分别发挥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跨境电商通过促进企业跨境贸易、市场扩张和吸纳就业,提高了企业内劳动收入份额;同时,通过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缩小了企业内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最低工资标准更低的城市,跨境电商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更强;在实际平均工资水平更高的城市,跨境电商对缩小企业内收入差距的效应更强;跨境电商对非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促进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