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体育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其一,就影响方式而言,体育隐性课程是相对隐蔽起来的课程,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隐性,是无形的。而显性体育课程则是向学生传递有形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对学生的影响是有形的,其二,就教育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体验是以情感、价值、诀窍、习惯、信念、个人特技等隐性知识为认识对象和结果,以感受、直觉、意会等为认识方式的一种融课程和教学为一体的教育模式,亲历性、感受性、直觉性、意会性是其基本特征.以此含义来认识体验的教育价值,情感、价值、直接经验和隐性知识的教育就不再只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的副产品,而且也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和教学也就不再仅仅停留于显性知识的理性认知层面,它将在增进学生显性知识的同时,增进学生的隐性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与人格的健全、实践能力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来说,体验在新的内涵上重新回归教育具有下列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新的数学课程观有两层含义:教材内容及知识呈现方式是显性的课程,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自然及人文环境是隐性课程,创造性地活用显性课程和开发隐性课程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之一。目前高层教育理论与基层教学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数学教育实训则是连用高层教育理论指导基层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是师范生模拟课堂教学、相互促进教学技能的一种模式。本文阐述了新的数学课程观。以及对数学教育实训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一、隐性审美教育的含义隐性审美教育是由隐性课程引申来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叫潜在课程、潜隐课程、隐蔽课程。它主要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无形的、隐藏于显性课程内外的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那些课程[1]。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所谓“隐性审美教育”就是指教育者追求教育教学过程的美,在教育过程中创设或激发出的各种美的因素,让学生享受教育过程的美或者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感染[2]。如:课堂上老师端庄得体的仪态美、典雅优美的语言美和课堂宽松和…  相似文献   

5.
隐性、显性课程有效衔接之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课程有隐性和显性之别,两者在学校教育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隐显性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功能,隐性课程的建设充分考虑显性课程的教学要求,隐性课程显性化及显性课程隐性化是隐显性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化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在学校课程中表现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我们通常所指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它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前者包括优美的校园建筑风格,别致的环境设计。例如:楼群建筑、壁画、橱窗、草坪、花园、雕塑等,后者包括各种健康向上的艺术活动所带来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群体心态等。 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修透性特点,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言的教育,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它对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开发隐性课程 提高德育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隐性课程的界定及其特征所谓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内容。《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隐性课程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它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等,人际情境如班级气氛、人际关系等,文化情境如校园文化、习惯、礼仪等。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隐性课程的概念是对现代整体教育理念的积极体现,它的引入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隐性课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影响,它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对学生德育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隐性课程与德育的关系、隐性课程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隐性课程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探究隐性课程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试图进一步发挥隐性课程在学生德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校课程,总体上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隐性课程的作用无处不在  学校课程体系中,有的课程是按照国家规定和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正式开设的,这些课程统称为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包括课内课程和课外活动两类。除此之外,学校中凡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切东西,都可以视为隐性课程的范畴。所以,隐性课程是一种存在于教学计划之外的非正式课程,是隐含的教育因素和信息,是隐蔽的、未被完全认可的、却又对学生发挥着影响的那部分学校生活经验,是学生无意识的学习结果。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隐含性、无…  相似文献   

10.
一、隐性审美教育的含义 隐性审美教育是由隐性课程引申来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叫潜在课程、潜隐课程、隐蔽课程。它主要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无形的、隐藏于显性课程内外的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那些课程。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比较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多元区别,根据隐显知识的配伍组合,提出了由显性到隐性、由隐性到显性、由显性到显性、由隐性到隐性的四种知识传递模式,并结合高职教育的"致能"性特点,论述了高职课程对四种"致知"模式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当下中学德育课程以显性德育课程为主。其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价值无可否认,但是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之间产生矛盾.导致德育成效不高。隐性课程最初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提出,他认为: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独特的学校气氛,构成了潜在课程.其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类课程。它是显性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教育效果的体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出发,从八个方面探讨与之相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14.
薛莉 《中国德育》2006,1(10):15-17
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等三个领域。与显性德育相比,隐性德育的特点是:隐性的实施方式与明确的教育意图;潜在的内容与丰富的载体;影响的长期性和不可测量性。  相似文献   

15.
隐性课程的显性设计意指在学校环境中,把特定教育内容有意识地附着于具有特定功能的载体之上,进而对受教育者产生潜在影响的一种课程设计.它以体现课程的意识性特征为前提,并因载体属性和教育环节的多重性而成为可能.多元主体针对特定内容在不同载体上的操作使得隐性课程显性设计有了丰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隐性教育也是德育的一个渠道,而这个渠道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它不像显性教育那么明显、直接,但它们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德育过程中,政治课、品德教育课是德育课程化的主要形式,负有直接系统地进行德育的任务。其他各科的教学均有教育性,因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自然和谐地渗透德育,负起育人责任,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纵观学校的德育工作,还要进一步将常规的教育方法、内容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强调规范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将显性教育强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强化显性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与之并举的隐性教育。  相似文献   

17.
常莉 《教学与管理》2012,(16):75-77
一、挖掘课堂隐性课程的理论依据1.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含义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按照学科实施的课程。其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仅仅靠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很难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18.
树立大课程观,既重视显性课程建设,又重视隐性课程建设。所谓大课程观,是指将课程建设的观念从传统的显性课程延伸至隐性课程,将两种课程均纳入课程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补充、延伸和拓宽,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显性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大学精神、校风、自然文化、学术文化等要素都是隐性课程的结晶,这些要素对人才的健康成长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相似文献   

19.
什 么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课程 ,它不在课程表中反映 ,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 ,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隐性课程是一种环境教育 ,它包括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校园课余生活建设、班风、学风、校风和学生心理素质等教育。为了做好“隐性课程”的开发 ,发挥“隐性课程”的功效 ,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一、设计精心 ,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会对…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及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显性教育方法的一种全新教育方式,具有潜隐性、渗透性、自主性等特点。隐性教育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它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显性教育方法的不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隐性课程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作用、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和教师主体人格的感召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