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更新换代逐渐拓展着人们的视听感官世界,人们在享受着媒介所带来的狂欢和快感的同时,媒介所构建的景观社会让人们在“隐性凝视”的状态下自我分离,这种凝视不仅是外部投来的凝视,也是媒介发展建构的景观中个体对自身的“凝视规训”即以虚幻的景观为样板进行自我再塑造与再转换。从眼睛、摄像机到数字监控,“电影眼睛”在后现代媒介变化的推动下实现了形式上的变迁,并以时代特征的形式展现出来,媒介的更新加剧了凝视权力的深入,人们精神上痛苦不堪,呈现出“麻醉中痛苦狂欢”的图景,但依然有部分突破和抵抗。  相似文献   

2.
徐静 《东南传播》2022,(6):20-23
《前程似锦的女孩》是一部具有当代特色的好莱坞女性复仇电影。主创试图通过转换“凝视”的主客体,扭转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形象在影像文化中的“他者”本质;并通过对多重符号的使用以及严肃议题的嵌入,建构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主体身份,反映了当代好莱坞女性复仇主义电影在寻求女性意识觉醒(consciousness-raising)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高荣 《东南传播》2023,(1):104-107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女主剧”在电视屏幕上迅速崛起。文章梳理了凝视理论的发展流程,采用个案分析法,以凝视理论分析古偶剧《梦华录》中的女性主义。从三个维度——被窥视的女性群像塑造,男性凝视下的女性自我规训,他者的女性主义走向,可知古偶剧《梦华录》中男性凝视甚至是女性凝视的存在。身体的欲望,生命的欲望是真切的,但是身为女性如何才能逃脱他者身份的桎梏,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贾玲凭借电影《你好,李焕英》登顶全球票房最高女性导演,同时这部电影也开始了它的全球放映之路。电浅析,寻找《你好,李焕英》成功走出国门的原因,并对此做出总结,为中国电影继续走向世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周晶 《东南传播》2011,(10):98-99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作品被视为电影中的边界力量,其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女性身份的强调和延展,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施用与体现,包括导演的同性恋身份对其作品的影响,都凸显了阿尔莫多瓦电影生命中“女性身份”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升 《视听》2022,(3):40-42
青年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性推动力,国家正积极为青年拓宽阶层流动的外部渠道.然而由于价值观教育引导的不足,部分亚文化青年缺少参与社会事务的内部推力.青年亚文化群体在表达自我观点与进行自我表演的基础上获得他者的凝视,在看与被看的双向互动中构建群体身份,以降维交流的方式满足自我的认同诉求.基于对青年亚文化群体自我诉求的研...  相似文献   

7.
《帝国之眼:近代旅行与主体的生成》一文把旅行定义为一种现代性的行为,借机介绍“旅行理论”。“旅行理论”在致力于积极探索与现代民族、国家、身份、自我等相关的诸种问题的时候,让我们获得一种崭新的视野: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总是暗中处在“旅行状态”,总是通过旅行的凝视来完成对“什么是自己的生活”的领悟。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人们陷入了自我认同危机.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是建立在公认的、完整的历史记录基础之上的,档案凭借其原始记录性成为了个体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借鉴社会学中自我认同建构的研究成果,分析档案在个体建构自我认同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包括个体运用档案建构理想形象,借助他者记录塑造完整自我,内化档案价值构建身份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泽光 《今传媒》2013,(11):97-99
台湾因种种历史因素导致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多重身份混淆的状态。王童作为台湾新电影时期成长起来的导演,他的电影映射出台湾居民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作为台湾社会变革大潮中的一份子,在繁杂混沌的历史漩涡中,王童有逻辑地表达出个人在历史向度中对台湾身份由认同到认同崩塌之后的反思直至最终得以重建的历程。本文试图从“身份认同”理论角度出发对王童的电影进行研究,展示“身份认同”问题在其诸多作品中的显现,探求造成其身份认同困惑的历史、社会和心理原因,以期寻找一个能够使台湾人正视自己、消除身份困惑的出口。  相似文献   

10.
观众通过展览凝视展品,从而在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物与人的秩序中彰显自我凝视器物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空间作用中的展览建构,既是对观众身份建构的过程,亦是对器物表征的建构过程,更是对展览文化的书写过程。观众通过凝视展品与建构展览彰显着自我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能动性。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观众不再是被动参观博物馆的参观者,而是主动参与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从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到书写博物馆的展览文化,博物馆人类学的视域也从展品扩展至观众,进而反思由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展品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吴月 《东南传播》2021,(5):58-60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第二电影符号学的重要基础.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转世》不再直接讲述哪吒的少年英雄事迹,而是将其重构为一个顽童的自我探寻、逆天改命的自我成长故事.哪吒这一角色的自我认同以及身份建构的过程契合了拉康的"镜像—主体理论",再探索电影中哪吒与敖丙的成长变化以及这两个角色的身份建构和认同,也许能让受众逐渐对自我的本质有更多的思考,重新进行自我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2.
占琦 《新闻知识》2023,(5):67-73+95
沉浸式文旅的风靡,使真人NPC作为一种新兴职业进入大众视野。从游客到玩家,从凝视到参与,从观赏到互动,沉浸式文旅体验中,真人NPC通过符号表征建构自我身份,既是文旅游戏的“摆渡人”,又是体验互动的“掌控者”,全知视角固化其角色地位和玩家认同。真人NPC通过符号包装重塑文旅场景,全感官包裹增强现实性的“真”,开放叙事再造合法性的“善”,深度互动营造戏剧性的“美”,全感官演绎场景维度。通过符号消费生产文旅价值,耦合游戏空间、文化空间和消费空间,黏合玩家对文旅场景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促进空间消费。真人NPC已作为沉浸式文旅景观存在,但“工具人”“舒适物”“消费品”的刻板印象,易使其在符号消费和过度营销中迷失自我,从而导致情感耗竭。  相似文献   

13.
唐祎 《视听》2023,(10):18-21
电影中的风景从来不是单纯的视觉审美对象,其构建包含了国家意识形态、社会集体印象、民族认同、审美情趣、阶层话语及现实批评等重要维度。从广西电影中风景的存在形式及文化表征来看,风景话语总体呈现出意识形态风景与民族认同、诗意想象风景与生态记忆、乡村欲望风景与景观消费三种模式。当风景以被“凝视”的姿态进入观者视角时,风景本身所携带的政治意义及价值导向便悄然地参与到电影的隐性叙事中来。  相似文献   

14.
谭文若 《新闻界》2012,(17):39-42
网络群体已成为现代人媒介生存中的重要形态之一,是网络受众在媒介使用中不断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的结果。以迷群为例,迷成员在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理想自我和群体肯定的统一、通过情感的投射和共鸣、通过区别性和差异化的表达主动寻求着自我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好莱坞电影也不断地融入更多中国元素.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表征的是西方对东方的"凝视",既是美国对中国"东方主义"异域想象,又是作为界定"他者"、确认自我的文化霸权.在新时代全球化文化对话的演变中,只有寻求电影文化的多元对话,才能使得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绽放其蓬勃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末路狂花》一直被视为经典女性主义电影,但文章通过“男性的凝视”、“被看的快感”、“变性和毁灭”三个方面的探讨,发现在这部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女性意识一片模糊,她们依然处在男性的凝视之下无法逃离,甚至以这种“被凝视”为乐。而影片事实上也描绘了一个女性愚钝而弱小、男性丑陋而强大的荒诞世界,远不能被看作是一个描写女性觉醒和成长的范本。  相似文献   

17.
Vlog是记录日常生活的新方式,是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新趋向。Vlog满足了拍摄者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理想自我的需要;满足了观看者生活压力下的乌托邦的寄托,“在场”的窥视欲;作为大众文化,它创造影像消费景观。在5G技术赋能和社会身份认同的背景下,需要稳步推进,发挥其媒体潜能。  相似文献   

18.
赵宜 《报刊之友》2014,(3):65-67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这座城市意识的变化,完成了这段真实与想象的旅程,最终达到了刘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美国电影《小丑》讲述了主角亚瑟遭遇家庭虐待、职场欺凌和社会轻视后精神崩溃,从隐忍、卑微的无名受害者转变为“DC宇宙”经典反派角色--小丑的故事。本文从心理防御机制角度,分析亚瑟的自我防御机制及其人格转变后自我毁灭的过程,探求亚瑟人格转变的影响因素和非偶然性,以及身份差异的社会环境下“边缘人”的生存思考。通过亚瑟的人格转变,引发社会对阶级、身份差异的反思,表达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心理探究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樊小玲 《现代传播》2019,(10):72-76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