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打破了过去非遗文化传播的渠道局限,非遗类短视频的出现,已成为热爱非遗文化的受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圈层理论视角,结合传播学相关知识对抖音平台非遗类短视频创造性转化的困境,如个体传播受限、资源分布不均、扶持力度不够等进行分析,并据此从垂直化分层传播、“短视频+”融合发展、打造个性化IP等多个维度进行非遗类短视频创造性转化路径的探索,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旭丰  樊传果 《传媒》2023,(7):68-70
短视频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不断打造出新场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类型特点、非遗项目品牌化及非遗短视频传播品牌化的必要性,并从内容定位、符号系统、内容矩阵及传播媒介四个方面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品牌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国非遗传播的整体格局,形成了以短视频技术和商业优势为主导的新媒体场域。新场域对我国非遗的整体生态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利于非遗发展的一些问题。在新的局面下,我们需要探索非遗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推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阐释提炼、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媒介事件的策划传播、政府职能的优化发挥,以及非遗短视频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克服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非遗的整体保护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短视频平台现已成为非遗活态传播的重要阵地,MCN机构以策展人的角色完成内容生产、多元策划及商业变现的过程,逐渐演变成以非遗传承人为本的多主体参与的策展生态。但非遗MCN的传播实践存在着内在缺陷与现实困境,以市场为导向的流量逻辑从根本上支配了MCN的内容生产,非遗账号出现头尾不齐、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非遗MCN要根植于文化内涵,建立策展内容的管理机制,实现“技术-文化”的逻辑自洽,以实现非遗短视频传播与MCN合理化建设的共赢。  相似文献   

5.
林加 《中国编辑》2023,(5):98-103
技术的迭代推动非遗传播方式的变革,特别是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契机。短视频打破非遗传播的地域性,降低非遗传播和宣传的成本,推动非遗向市场化和品牌化方向转化。从非遗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期待来看,短视频在传播非遗过程中还存在项目宣传不均衡、引导认知有偏差、服务民众有差距等问题。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协调多元力量同行,打造文化名片、服务乡村振兴,沉淀非遗影像资源、服务非遗教育,实现非遗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媒体时代最主要的内容传播方式之一,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其中,人物纪实类短视频运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展现人物故事,具有内容真实、情感丰富等特点,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成为“爆款”。关于如何创作优质的人物纪实类短视频,以及相关的拍摄技巧等也在不断探索中,本文通过厦门广电集团《浪花》栏目的拍摄实践与思考,从摄像的角度,分析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影像特征,探讨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摄像实务和对策,希望对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创作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7.
短视频是民俗资源传播的重要媒介,但少有研究归置并进一步剖判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模式的特点及优缺点。本研究以前人理论和近年公开数据为基础,阐述并归纳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特点,借助实例厘清其中利弊所在,旨在为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一帆 《视听》2024,(3):110-113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用文化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随着短视频的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乡村文化形象建构问题值得研究。当下,短视频中的乡村文化形象建构尚存在诸多问题,如非遗传承者承受多方局限性、传播内容过于娱乐化或者过于乏力、传播空间受到挤压和传播过程缺乏互动性等。对此,应当多方拓展乡村非遗传播渠道,合理利用身体叙事营造在场感,平台也需要改进算法机制,在重视民俗内容传播、追求创新的同时仍坚守“内容为王”,推动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创新性继承、稳定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占琦 《东南传播》2022,(1):13-15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体育非遗文化传播主体流失,传习者高龄化;传播内容专业性强,局外人受限;传播形式单一,身体必须在场。消费社会视觉文化转向下,体育非遗短视频从传播主体到传播形式,从传播内容到传播介质,扩大了体育非遗文化的数智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0.
二次创作作为近年新兴的短视频创作形式进入用户视野,影视类二次创作短视频在影剧综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应运而生。本文使用文本分析法,以影视类二次创作短视频为研究内容,分析其在互联网时代衍生出的新类型和传播特点,研究得出短视频背后三方的版权冲突、监管不足以及利益纠纷等问题,提出二次创作者需提高版权意识,平台方应优化审查机制,版权方要改善分成方式,以期实现利益最大化,促进各方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积极推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融合类短视频凭借其内容特色和传播优势,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新型传播手段。文旅融合类短视频将地域特色、历史传统和民族风俗等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再以影像的形式生动展现给观众。本文结合实例,对文旅融合类短视频进行简要概述,并从内容、叙事和互动三个方面对文旅融合类短视频的创作策略提出建议,旨在为文旅融合类短视频创作者提供可借鉴思路与方法,以取得更为可观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鲁占美  袁勋 《视听》2023,(4):107-110
近年来,乡村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机制由单一的UGC模式逐渐扩展为MCN机构参与下UGC和PGC协同发展机制。这种多元的生产机制在满足视频质量需求的同时,在内容创作方面逐渐呈现出发展不均的状态。部分创作主体的热情在MCN生产机制下逐渐消解,视频内容与乡村生活的真实性逐渐脱离,商业色彩渐重,开始偏向同质化道路。对此,需要从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平台的内容监管与流量扶持、创作主体的技术赋能、特色品牌的形成等多个维度,对乡村短视频内容生产工作进行有效规制,以使短视频更好地助力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视觉时代,短视频成为个体记录的极佳方式,流露出时代影像里的微观切面。因此,对纪实类短视频深入挖掘后进行价值革新性的二次创作有着特殊意义。本文以短视频行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纪实类短视频二次创作作品《手机里的武汉新年》为考察对象,探讨短视频二次创作如何重构自身以突出影像档案的史学价值,并通过内容分析阐述其在集体记忆构建中的社会价值,总结归纳出二次创作过程中影像创作的艺术价值,为纪实类短视频二次创作的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4.
"非遗"自进入后工业时代,其保护和传承一般都给人严肃而沉重的印象,相比之下,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反而显得简单,显得"抖"。UGC与PGC空间对集体记忆的转移、声音对叙事空白的弥合、短视频的去程式化乃是"非遗"应空间转换需要与短视频传播产生的多层面联系。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非遗的历史和现状,就会认识到"抖"用亚文化来调和现实,用口语、腹语和互动来整饬理智,用现场的变调中和情感的"僭越"与"对抗",是当代"非遗"自觉的情感追求。  相似文献   

15.
红梅 《新闻战线》2023,(7):69-71
通过提炼故事主题和讲解词、科学把握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创新拍摄手法和后期制作等,创作更多更好的文物类短视频,便于受众直观感受文物的魅力及其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优秀文物类短视频让文物真正“活”起来,需要发挥博物馆的主导协调作用,汇聚更多力量参与创作,强化平台的内容聚合力。  相似文献   

16.
罗娟  司思 《今传媒》2024,(3):13-16
本文以抖音非遗戏剧报告中备受欢迎的五类传统戏剧(黄梅戏、京剧、越剧、豫剧和秦腔)为研究对象,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五类传统戏剧250个抖音短视频的点赞数、收藏数和评论数进行采样和整理,并从认知、态度和行动层面对5000个有效评论文本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五类传统戏剧短视频在抖音拥有很高的热度,并获得了大量的正向反馈,但是仍要拓宽传播渠道,进而优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不仅仅要塑形,同时也要铸魂,而其灵魂就是文化建设。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特有的传播符号,不仅在乡村建设中扮演着文化载体的角色,还不断推动着乡村文化的外向型传播。在短视频的赋能之下,乡村文化的传播有了新的路径,其碎片化、门槛低、易操作等特点,使得乡村文化类内容创作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的相关扶植策略也使得传播乡村文化、展示乡村生活类的短视频有了更多的流量与关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短视频在乡村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指出了乡村文化类短视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文化类短视频未来的传播策略,为乡村短视频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短视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用户更倾向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捕捉知识信息,分析观看非遗短视频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推动非遗短视频的推广与传播。非遗短视频用户特性与其他媒介用户有所区别,短视频用户黏性较强,用户求知欲旺盛。基于此,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用户,以扎根理论为基础,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获取原始资料,并进行深度访谈获取真实有效信息,运用质性研究的方式进行编码处理,不断比较所形成的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非遗短视频用户行为影响因素及构建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了用户使用行为受到知识期望、价值需求、社交需求、个人提升需求、网络氛围的共同影响,并从用户的角度进行探讨非遗类短视频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短视频平台发展提供了沃土,大学生群体是短视频生产的活跃主体,其信息内容生产和传递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特征。通过对15位短视频内容生产者的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探究大学生参与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深层动机。经调查发现,创作心理意识、个体实施成本、社会参照、创作获得和媒介吸引这5个主范畴对短视频内容生产行为模式存在显著影响。探索上述5个主范畴的构成因子及其对短视频内容生产模式的作用机制模型(即意识—情境—行为整合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群体进行短视频创作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各媒体机构激发用户内容生产行为进行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20.
李钰婷 《视听》2023,(5):124-127
近年来,内容垂直化、精细化已经成为短视频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短视频市场热门细分领域之一,美食类短视频领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创作人才,来自云南的创作者“滇西小哥”就位列其中。从创作策略和视听元素两个方面来看,主打云南美食的系列化创作、偏向纪录片的风格特征和人情味浓厚的创作策略奠定了“滇西小哥”以传达云南美食文化为主的视频风格。她用流畅质朴的镜头叙事、相得益彰的色调和光影、同期声与配乐和谐交织的视听风格,呈现出云南独特的饮食民俗文化和唯美的乡村田园风景,给用户带来质朴丰富的乡村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