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首先厘清受众的中心地位与受众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了受众勿庸置疑的主体地位其次从新闻的本质、新闻本、新闻价值、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等新闻学基本范畴的角度,考察隐含其中的受众主体性;第三分析了受众主体性迷失的几种原因和表现,作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受众主体性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怎样提高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性,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受众本位论”强调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报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受众本位论”视野下推动高校校报建设的有效途径包括:坚持党报定位、关注受众需求;扩大传播范围、实现报网联动;加强新闻策划、打响品牌战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媒介素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受众的地位和需要逐渐得到政府和传媒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界提出建立"受众中心"论的呼声日高。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受众中心(本位)"论的代表性理论;基于公民权利基础上的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角度,讨论了后"非典"时期受众新闻信息的使用与满足。  相似文献   

4.
非受众是指在某-媒体影响范围内而又没有成为这个媒体受众的人群.这一群体是社会最大的基石、是社会最大的群体、是新闻最大的主角、是媒体争取的最大对象,是广告诉求最大的对象.因此,要深入了解非受众、在新闻报道上要有非受众的地位;在发行上要想到非受众.  相似文献   

5.
非受众是指在某一媒体影响范围内而又没有成为这个媒体受众的人群。这一群体是社会最大的基石、是社会最大的群体、是新闻最大的主角、是媒体争取的最大对象、是广告诉求最大的对象。因此,要深入了解非受众、在新闻报道上要有非受众的地位;在发行上要想到非受众。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是编辑的立足之本。编辑的审美主体性是人类性、个体性、群体性和交往性的多维适衡。现代化、市场化、受众主体地位的扩张是编辑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的影响因素。传播主体性与受众主体地位的失衡,编辑出版工作中出现审美价值消解、娱乐化、媚俗倾向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编辑主体性自身的失衡。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正在逐渐走向现代化、市场化,在新闻传播学界,对于受众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有意识强化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不再只是从传播学角度去研究受众,而是力求从相关学科中借鉴有益的东西,以便于受众研究能达到新的高度。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学中的受众观有契合之处,为新闻传播学受众研究提供了许多参考。  相似文献   

8.
受众是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副刊)的终极目标。从受众角度分析报纸副刊可读性,报纸副刊应考虑不同阶层人群的阅读需求,应考虑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对报纸副刊阅读水平的影响,应努力培养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阶层获取信息的兴趣,从而提高其贴近性、新闻与冲突性、服务性,以培养受众关注率。  相似文献   

9.
要办好报纸 ,必须正确认识受体的主体性作用 ,要能及时传播新闻 ,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种种重大问题 ,帮助受众提高思想水平和生活质量。消息传播要快 ,内容要新 ,文章要短 ,要有活力 ,有生气 ,信息量要多 ,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要 ,才可能被广大受众所认同。  相似文献   

10.
新闻媒介的受众观体现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新闻意识。我国媒介受众观的流变过程大概可以分为指导受众、接近受众、以人为本三个阶段,然而也存在着追随受众这一错误观念。这三个阶段同我国的社会文化由精英文化与主导文化占主要地位发展为大众文化占主导地位这一情况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舆论的社会责任及受众接受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具有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影响,新闻舆论传播关系着社会舆论的指向.要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研究新闻舆论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受众接受新闻舆论引导的规律性,是为了使新闻舆论更为有的放失地进行宣传教育,避免宣传与接受脱节,也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引导受众和教育受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网的扩张速度是惊人的,其传播的海量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也是惊人的.受众信息选择理性的成熟有一个生成的过程.主体的劳动实践和思维能对主体的信息选择和吸收(学习)进行“导向”,并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对受众的信息活动进行限制和纠正,使受众的信息活动减少盲目性和非理性,这是受众主体性生成的价值所在.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在信息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新闻传播行为带来了太多的冲击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受众地位”的变化。网络打破了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逐渐走向“以受众为中心”的符合全球传播观念发展规律的全新传播模式,受众开始通过网络从信息的“消费者”向信息的“生产者”转化。在看到这个转化带来的优势的同时,其变化动因和带来的弊端也值得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闻娱乐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新闻是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和受众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当代美国新闻界出现了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向,这种新闻娱乐化现象根源有二:快乐主义原则是笃信个人主义的现代美国人追求的目标,受众的新闻消费行为同样如此,这是其社会基础;传媒市场化使公众利益向商业利益倾斜,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力使媒介完全受"大数法则"支配,原先新闻选择与制作的新闻理念为强调受众广度、制作成本及与利益集团利益冲突程度的市场理念所取代.由此,美国新闻娱乐化有其必然性.美国新闻娱乐化对我国传媒发展倾向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新闻炒作是违背新闻规律和专业精神的违规操作,违背了新闻真实客观的基本原则,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与声誉。新闻炒作引发受众逆反心理,受众逆反心理又反作用于新闻炒作,大大降低了受众对新闻炒作中信息的接受值,并使受众对整个新闻媒体充满疑虑和怀疑。本文阐述新闻炒作引发逆反心理的三个主要方面,对新闻炒作的表现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避免新闻炒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目的是引导受众正确地选择各种信息,改变受众的一些理念和认知.然而由于受众认知结构是随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在接受信息时不可千篇一律.其主动性和选择性之特点,反过来会促使新闻传播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新闻信息传播与受众认知结构的改变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新闻事实属性和受众兴趣,可以将时下的新闻分为政治新闻、中性新闻和娱乐新闻。中性新闻是一种事实存在。新闻的中性化,是坚持对新闻事实的公正、客观报道,最大限度维护受众利益和新闻的公信度。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为受众服务的。如果没有受众,新闻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新闻魅力的强弱,又直接影响着受众接受新闻的多寡。因此,应大力提倡新闻写作的创新,一扫过去的陈规陋习,不仅还新闻原有的魅力,而且应使其异彩纷呈,给受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对新闻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传播者不可缺少的对象,传播的能动性决定了传受双方都是能动性主体。从受众的角度来发掘新闻审美性,从受众接受的程度诠释解读新闻,从而产生新的建构。接受美学也带给新闻理论新的影响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标题作为新闻的头面在报刊英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新闻受众的两种心理效应:从众效应和逆反效应。在探讨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和基本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受众的心理效应,分析大量实例,提出一些实用的翻译技巧。笔者认为在对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的过程中,除了结合一定的翻译原则外,还需要注重译文受众的心理分析,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