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导向正确、要素科学、富有活力的课程考试,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考试没有脱离传统应试教育轨道,考试目标功利、内容片面、形式单一等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改革高校课程考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更新考试理念,树立创新能力培养导向;创新考试内容,推进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丰富考核形式,提供创新能力培养保障;发挥考试反馈功能,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2.
学分制下,工科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工科课程考试对于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应大力进行考试模式改革。学分制下,工科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针对学分制下工科课程本科考试模式存在的考试目的功利化、考试形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片面化、考试质量简单化、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等现状,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提出"大作业"考试模式;以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例,提出"论文答辩"模式。这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缩短了学生与实际工程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工科专业课作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应大力进行考试改革,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针时单一的卷面考试对工科专业课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工科专业课考试应积极应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应体现出汁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重视;阐述了"大跨空间结构"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主要面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考试,主要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日常和一般业务交际的能力。但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薄弱,不经过系统的考试辅导,很难通过考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其进行应试技巧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实证方法下高职院校学生考试作弊预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调查,分析了影响学生考试作弊相关因素。从学生诚信道德品格培养、学生自信重塑、加强教学改革、完善考试管理、同辈群体学风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和减少学生作弊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6.
以考试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学生综合使用外语的能力,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着眼于怎样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改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摆正四、六级考试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综舍应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考试对学生能力培养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试卷是考试的源头,在考试环节,学生能力的获得考试内容重于考试方式。文章结合管理类课程的特点,提出了能力型试题的命制观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能力型试题的创设思路和实现途径,谋求建立以能力测试为导向的试卷命制的方法和系统,使管理类课程能在考试环节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高校考试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测试形式,它不但对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和督促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更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仪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考试实际上是‘教'和‘学'的指挥棒.要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建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考试制度、内容、方法,全面推进考试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大学课程考试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分析,认为必须改革大学课程考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考试理念,建立符合学生主体地位的考试管理制度,探索适应学生主体地位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使大学课程考试制度在培养素质高、能力强、身心和谐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在有机化学及实验课中的考试方式和内容改革实践的具体做法和体会。考试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检查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了切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认为考试方式与内容的改革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探索寻找并采用合适的考试方式和内容 ,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更加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能力 ,特别是培养创新能力 ;二是避免产生只为考试取得学分而学的倾向 ,鼓励学生培养敬业、爱业精神 ,以真正具备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为此应强化学习过程中的考查 ,淡化考试结果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试题库建设的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统的高校试题库建设方法已不再适应当今的高校教学改革以及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当前高校试题库建设必须以创新的观点,进行试题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考试方法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试方法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考试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考试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等弊端。为此,高职教育考试的改革应完善考试管理体制,以强化能力测试为中心确定考试命题内容;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相似文献   

13.
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对于推进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关键是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四大创新平台"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与实现大学向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转移的有效支撑,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紧密合作并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大学科技园是整合大学优势资源、营造创新环境、凝聚创新人才、实现研究型大学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研究型大学、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都应围绕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来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明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并结合本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和过程管理实际,探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高校创新人才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创新学习方式的构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大学生创新学习方式,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在大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策略构建自主创新学习的课堂模式和学习方式,并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使之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创新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并最终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考试体现了社会对于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而这种能力的提高需借助逻辑学教学来完成。目前高校逻辑学的困境使得它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这就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教材编写、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使高校逻辑学教学能够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公务员考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的创新实践教学应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入手,紧密结合大学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利用基于Web3D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实现大学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大学创新实践教学水平,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是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课程改革要结合创新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对该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角色转变、实践环节)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摸索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说明了创新型大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及重要性,分析了创新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几个特征,指出了实现创新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创新型大学校长素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高等学校必须适应其建立与发展的要求,所以,大学校长面临着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本文介绍了创新的一般概念及大学校长的创新活动;认为素质由知识、能力和人格三者组成;用结构分析方法对大学校长的创新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结构和创新素质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