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无疑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体现了他对文学的基本问题,即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文本间性以及文学文本的意义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对于文学文本以及作者思想的解构没有确定的文本要意,主张文本读者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习俗、历史背景、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多个角度对于文本进行阅读以及理解。因此,解构主义语境的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自己对于文本的阅读以及理解角度有多种文化阐释。本文主要从解构主义语境对于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3.
乔平 《英语辅导》2008,(1):112-116
本文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角度对《关雎》的五个翻译版本的语内和语际词语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了译本的开放性和翻译的创造性,指出用解构主义解读译本也是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在借鉴和吸收前人优秀研究的基础上,以翻译辩证系统观为哲学指导,以解构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主要以它的两个英文全译本(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文)为研究对象,力求系统掌握解构主义在《红楼梦》翻译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价值所在,进而说明解构主义对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翻译观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原文中心论,强调译文的重要作用和译者的重要地位。在解构主义翻译观视野下,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获得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得到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冲破了结构主义的藩篱,并渗入翻译学研究领域,冲击着传统的翻译观。解构主义从崭新的视角来探讨文本的意义、"可译"、"不可译"等传统翻译问题。针对解构主义的颠覆性观点,中国学者们的接受态度可分为赞成派、反对派和保留派,这些不同派别的观点竞相纷呈,达到了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与中国的翻译研究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康顺理 《考试周刊》2011,(60):25-26
解构主义者认为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是开放的,任何文本都没有终极意义,强调译者的创造性。该文借助解构主义翻译观,以“意义的不确定性”为理论依据对《老人与海》的四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力图展现多译本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解构主义理论的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波 《林区教学》2013,(5):47-48
翻译是信息的转化与交流。解构主义倡导多元、动态、模糊的翻译策略。旅游英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把旅游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准确,生动地展现出来成了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而翻译中的文化迁移是中外探究的热点。基于此,从解构主义翻译观角度探讨旅游英语翻译策略,以期为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解构观在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彰显了合理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指的是语言所指范围的边界不确定的这一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故而也具有模糊性。解构主义是继结构主义之后兴起的一种反其道而行的思潮。解构主义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分即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解构主义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之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窥见语言模糊性的影子。本文通过分析原文文本、译文和翻译标准的不确定性一这些语言模糊性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中的体现,从而说明模糊语言学理论对其是强有力的语言学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文本本身的定义是由译文而不是由原文所决定的;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关系。这种翻译观无疑对传统翻译观造成冲击并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1.
谷童宇 《海外英语》2012,(4):139-140
Deconstruction is a philosophical or literary theory gradually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1960s.It is viewed as a philosophical trend against structuralism’s logocentrism.Although deconstruction theory brings us a new way of thinking toward translation,there exists some "fragments" of deconstruction theories which have caused an enormous amount of controversy.The author will list these "fragments" as to deconstruct deconstruction theory.  相似文献   

12.
新写实小说是在社会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型初期,人们价值观念随之大规模位移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思潮。它以“搁置”的方式完成对政治话语和形而上话语的解构,而在世俗生存层面上完成了意义的重构。其独特的叙述方式也正是独特价值观念的艺术展开,两者之间具有完整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13.
忠实与背叛是翻译实践与理论中长久争论的话题。传统翻译论中的忠实与背叛都是在原文本具有确定的中心意义的条件下探讨的。解构主义影响下的翻译理论也涉及这一问题,但却是在否认文本终极意义的基础上引入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拓宽了我们对忠实与背叛的认识,解释了为何在不同的时代甚至在同一时代都有各种译本存在的事实。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说明绝对的忠实只能是我们难以企及的梦想,而翻译只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存在着。  相似文献   

14.
翻译研究至今已走过了三个阶段,即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研究阶段和文化研究阶段。现阶段的翻译研究正处于文化研究阶段,它包括众多的研究学派,其中以解构主义研究的影响最大。受其翻译理论影响之下的解构主义翻译批评范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语文学批评范式和结构主义批评范式,它否定意义的确定性、彰显译者的主体性、突出译作的作用以及将读者的接受纳入考虑范围。当然,解构主义翻译批评范式也不是颠扑不破的,在保持自身合理性的同时它也有其一定的缺陷。理想的翻译批评局面应该是各种批评范式的调和与竞争。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以飨各国读者,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就承载着实现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的重任。从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人际意义的角度考察文学翻译作品,可以发现人际意义的成功传译对译文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将语气和情态作为构成人际意义的主要成分。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人际意义的理论框架得到不断的完善,许多实现人际意义的形式为人们所认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理论为基础,在语气、情态、评价和称谓语四个层面对文学作品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高巍  魏红 《海外英语》2012,(1):171-172,174
古文英译是跨越时空的文化间交际活动,而解构主义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及差异性,穿越时空的意义链见证了文本在不同语境下的变迁。解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古文英译,有助于在语内、语际翻译过程中,实现意义传递,使原作在译作的光辉中长存。该文将集中探讨林语堂古文英译解构过程。  相似文献   

17.
2014年的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周作人思想观研究、文学观研究、周作人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周作人作品研究以及史料整理、翻译、批评、影响研究等几个角度。通过对2014年周作人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可以宏观把握2014年周作人研究领域的方向与动态,从而深入且公正地了解周作人其人、其思想、其作品以及其思想史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末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与文学思潮,加快了对传统现实存在及精神意义的消解。九十年代的女性开始重新审视男性和反省自身,一些女作家在小说文本中,对既定的男女世界进行颠覆、审丑、呓语、戏仿,实施了多样的解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