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关键环节,目前成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跃升的障碍。集团内校企合作的深入实施离不开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校企合作实现突破的基础是双方的共同利益;如何使集团内的校企合作走向持续化、深入化和规范化则需要国家、各级政府、集团自身等共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设计,带动和引领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近几年异军突起,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关研究却少之从此次此次又少,且无全面系统的研究。以宁波电大为例,通过对电大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典型类别进行分析,来阐述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所拥有的优势和所面对的困境及瓶颈。针对相关困境与问题,从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角度探索总结实施开放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策略。从而建构出具有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全新开放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政府引导、学校办学、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要存在企业办学主体地位缺失、人才培养契合度不高和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双方通过共建地铁学院,成立地铁学院理事会,共同开展"管理、资源、育人、文化"四个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得到了很好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融合式"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在台州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根据企业的人才需要,学校资源有效的利用、学生就业得以解决、探求多方共赢而产生的。文章就"融合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现实意义、管理机制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分别予以阐述,并使"融合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校企一体化"是一种新型发展的为弥补校企合作不足而产生的职教模式。根据学校和企业的构成关系可以分为企业主导型、学校主导型、职教集团三种类型。本文拟通过对三种模式的比较,探索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李丹 《电大理工》2014,(1):32-34
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和探索,提出促进高职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的校企联合办学管理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校企合作的特点,大学生党建工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出发,就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出几点思考和创新,大学生党员是大学校园中的先进分子,也是企业的中流砥柱,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企业无形的最具实效的投入,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团结与和谐。并从我校的校企合作的特点,我校"工厂化办学,办工厂化大学"办学方针,分析校企合作中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方法,怎样让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崭新形象从学校走向企业,将学校的校风与企业的文化的建设相融合。创新思路,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核心作用,紧跟企业工作实际,与就业接轨。为大学生党员及其他预就业的学生架设一条学校到企业到社会信任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很多学校都相继开展了校企合作。下面,我们从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和福建化工学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中,了解我省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进行的有益探索。我们回眸过去,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9.
陈韬  赵锋 《上海教育》2013,(1):38-41
"职教集团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一个平台。在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约束力不强的情况下,通过集团化办学有助于形成一个企业发挥社会责任的‘小气候',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共同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2012年11月29日,在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主办的京津沪交通职教集团化办学高层论坛上,这一观点成为了与会代表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办学和企业本位办学的第三种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跟企业合作、与市场接轨,能够实现学生、院校、企业的多方共赢。校企合作目前还存在合作内容单一、不同利益主体间摩擦不断等问题,学校应从近期、可控的学校层面,与远期、不可控的教育体制层面,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了由学校、企业、政府构建的订单、校企合作、政府引导及工学结合四大模式,并据此提出了四种模式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合作办学会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但目前存在着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激励性以及高职院校企合作办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与奖惩制度,地方政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学校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内容,提升校企合作效果。  相似文献   

13.
办学特色特色一注重校企合作,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学院推行了"三层对接"的"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即"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多年来,学院有着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先后成功开办了江西煤业集团定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因此,高职院校要高质量地完成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从数量的扩张转向了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质量。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成为培养高职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不少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由于当前国内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形成可供推广的成功模式,距离真正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有差距,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为此,本刊特意组织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系列笔谈,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关问题,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经济实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联合构建由学校相关某一专业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相应专业的生产经营资源整合组成"产教融合"的紧密型经济实体。校企双方合作特色体现在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同生产、共同经营,实现校企责任共担、利益捆绑、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从校企"经济实体"合作办学优势分析和实践成效的验证,说明该模式是一种深度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与企业需要密切携手、积极尝试构建有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是现代社会对高技能人才诉求的必然回应,切合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当前,校企合作双方应在目标导向型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基础上,设法解决合作中存在的认识及配合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探索保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效运行的良效机制,力求通过合作办学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但目前农村成人学校校企合作形式大多限于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以减轻教学负担为重要目的来安排实习,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来安排学生实习,导致学生成为简单的劳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本质。如何利用校企合作培养特色人才,值得我们思考,根据我校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农村成人学校办学新路势在必行,成人学校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结合"之模式是成教特色办学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方向。我校几年来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先后与江都永坚有限公司、江都鑫源电器有限公司、扬州贝莱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办学,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工人,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校企双赢、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为进一步深入校企联合办学,努力推进成人学校校企联合办学,我认为,学校与企业应形成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办学模式的新思路。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拟对近几年来南京晓庄学院如何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构建的四种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的实践进行阐释和解析,为校企更深层次合作提供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加入WTO后,学校与企业都要增强实力,以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校企合作办学是使学校与企业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是当今世界教育向现代化、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以创办股份制学校、社区学院、企业教育集团、附属学校、虚拟大学或设立合作研究中心、教育奖励基金与实习公司等多种办学模式来搞好校企合作办学,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办学模式,首先要理清的是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其次,明确双方合作的"点";最后才是如何合作问题。本文从分析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基本关系入手,探讨几种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