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要的批评家李健吾的咀华批评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被重视,他的独特的“人性观”批评态度正是其被重视的原因。在批评文风日下的今天,李健吾咀华批评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
健吾先生的咀华批评,秉持鲜明的人本审美价值观与批评原则,在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层面之上,对"人"与人性进行形而上意味的哲学探究和美学超越,这成为咀华批评古典品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刘迪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18-119,125
李健吾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十分重要的批评家,因标举"印象式"批评而闻名。他的批评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流派影响,独具一格。试从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入手,结合作者所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论述其文学批评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4.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作品刚问世,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重视这部小说。20世纪60年代,《觉醒》被奉为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前20年,批评家们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看法尚欠统一;30年代起,她的诗人地位得到普遍认可。50、60年代后,她的"伟大"诗人的地位已毋庸置疑;到80年代,艾米莉.狄金森被认可为西方经典作家之一。30年代前,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评价主要是印象式的。此后,社会历史式的批评兴起,40到70年代出版了大量研究她的生平和影响的文章和著作。60、70年代出现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心理分析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是个显著的现象。80年代批评界美化艾米莉.狄金森和90年代批评重心向原稿的转移堪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史上的转折。  相似文献   

6.
《咀华集》和《咀华二集》的问世使李健吾成了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批评家。他以审美鉴赏的方式品评作品,并把批评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使印象的表达成为自我表现的手段。因此,他的批评观与印象主义批评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而且李健吾在他的批评中也实践了这些批评主张。  相似文献   

7.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以下简称为CA),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60年代末起,由于其心理学理论基础受到怀疑和批评,CA逐渐被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以下简称EA)研究所替代.到了80年代,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CA对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的重要贡献,探索CA研究的新领域,于是CA又再次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批评,到了30年代,才具备了独立的品格;走过了评介、作品论、作家论阶段,才形成了流派。李健吾的“咀华”独树一帜! 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一本《咀华集》,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三集之一种,208页,八万余字。越六年,该社又推出《咀华二集》,为《文学丛刊》第七集之一种,161页,五万余字。在征集之前,多数均在报刊上发表过。两书作者均为刘西渭。刘西渭即李健吾。  相似文献   

9.
民办教育的公平发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北京创办的13所民办高校,现在依然存活的只有2家;四川原来的40多所民办学校,现已被兼并或被"边缘化".两个月前,重庆市第一家民办学校--华桦试验学校也被整体拍卖.  相似文献   

10.
罗建军 《现代语文》2008,(2):123-124
综观西方20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语言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批评家基于不同的语言观促成了许多文学批评流派的起点和终点.然而,由于文学批评自身的拓展,特别是20世纪西方"语言论转向"的演变和1960年代起后结构主义等批评思潮的勃兴,文学研究开始走向"文化研究", "语境"问题成为了文学批评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生态批评在国内已逐渐成为显学,在其获得认可的同时也出现了单一化、雷同化、习惯于宏大叙事以及缺乏跨学科跨文化视野等诸多问题,其话语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结合布伊尔和马泽克等西方学者对生态批评发展观的理解,国内生态批评应当将生态批评的疆域从文学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从自然生态拓展到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更应注意其现实指向,重视生态批评的进攻性和批判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批评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传统理论与方法,社会学批评在中外文论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对文学事实的多维认知和理解,形成多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理论范式。文化研究思潮的兴盛,文学观念的更新,使得文学社会学批评重新受到重视,并有复兴之势。有关文学本质、文化表征等固有议题,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相似文献   

13.
高文波 《丹东师专学报》2009,11(1):73-79,110
在胡风的著述中很难发现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富于学理性的宏观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就整体而言没有进入胡风的批评视野。当然这不能否认他对少数作品的批评,尤其他对《红楼梦》《水浒传》的批评值得关注。这些批评意见有的确乎发人深省。有的则未必妥当。这些意见和看法隐含着胡风对世界文学经验的重视,既是其理论个性使然。又是“五四”时代精神对他的深刻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代,屈原批评成为文学批评的焦点,观点纷纭而论争激烈。但汉代的屈原批评所遵循的模式则是一致的,即围绕着《史记·屈原列传》所开创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两个维度而展开,历史形象适用于总体上阐述屈原文学创作情形,也就是作者论;文学形象则表现为有关屈原作品内容的批评,即作品论。屈原自我塑造的文学形象,给汉人提供了多重阐释的空间和可能。屈原之外,汉代赋家本身已不再为文学批评所关注,这与汉赋不同于屈骚的“实”而采取“虚”的创作倾向有关。汉代赋家游离于汉赋作品之外,并没有为文学批评提供再度阐释文学形象维度。  相似文献   

15.
李长之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卓有成就的美学家、批评家,一生著述颇丰,其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建构,是以“感情的型”为核心理念的。这一旨在建立中国转型时期的现代美学批评范式,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话语和阐释空间。“感情的型”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理念,受到当代学人的关注,在今天也仍具有丰厚的诗学内涵和充分言说的必要,值得继续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的评点,尽管由于新的阅读和批评模式的生成而逐渐淡出了小说读者的视野,然而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研究个案,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国演义》评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如果我们要对《三国演义》评点系统做一个全面的审视,可以发现,这一研究至少必然会涉及一下几个方面:《三国演义》评点的版本分析,《三国演义》评点的主体研究,《三国演义》评点的文本阐释;在逐个深入研究的同时,推进并形成整个《三国演义》评点的立体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7.
当代学术界对麦金太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和他的道德哲学,而较少关注他对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批判。实际上麦金太尔的政治合法性思想植根于亚里士多德传统,在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关于现代国家道德层面上的政治合法性争论的背景下,麦金太尔探讨政治合法性问题时独树一帜,而他对现代政治所持的批判立场也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这些年关于胡适研究综述的课题已经慢慢被学者所重视。在为胡适作各种传记评论研究的同时,我们应当不忘梳理胡适研究由来已久的脉络。从胡适留学美国的同时,既已经开始出现了关于评论他的文字。本文旨在从这一点上追溯至当今学界胡适研究的最新成果,清晰的展现出胡适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思维视角的不断转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初,泰戈尔围绕"复活东方文化"的一系列演讲引发了陈独秀的激烈批判,其原因在于陈独秀误读了泰戈尔思想的本意.陈独秀对泰戈尔的误读,可视为中国知识分子以先入之见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产物,不仅包括跨文化交流难以避免的"消极误读",而且包括掺杂许多主观因素的"积极误读".陈独秀对泰戈尔思想的批判牵扯到人格评价,已经超出学术批评的伦理底线,应引起我们注意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初,泰戈尔围绕“复活东方文化”的一系列演讲引发了陈独秀的激烈批判,其原因在于陈独秀误读了泰戈尔思想的本意。陈独秀对泰戈尔的误读,可视为中国知识分子以先入之见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产物,不仅包括跨文化交流难以避免的“消极误读”,而且包括掺杂许多主观因素的“积极误读”。陈独秀对泰戈尔思想的批判牵扯到人格评价,已经超出学术批评的伦理底线,应引起我们注意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