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林 《北京档案》2009,(2):33-34
一、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世界文化遗产通常分为两大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提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个概念,由于这一概念的定义本身有一定的缺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决定在<公约>中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替代"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遗产界扩大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从有形遗产延伸到无形遗产(非物质遗产),使文化遗产的概念更加完整。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体制,并于2000年评选出包括我国昆曲在内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全面的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使无形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的工作视野。作为最重要的遗产机构之一的博物馆,工作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保护、收藏、研究、展示收藏品本身,而且包括了或通过有形的(物质的)方式或通过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整个文化遗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可 《新闻通讯》2013,(6):18-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从上世纪中叶开始针对全球文化遗产的特征展开了颇为细致的分类保护工作,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分类来看,可分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大部分,本文旨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内的传统技艺内容作为展示载体,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展示手段与方法,为未来文化展览设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彭毅 《档案与建设》2004,(6):28-28,3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十事松浦晃一郎于2003年11月7日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艺术名列其中。这是继昆曲之后中国第二个入选的项目。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文化遗产概念向菲物质层面的扩展,其国际认同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和“世界遗产”评选所依据的法律文件不同,目前其法律地位还不是完全一样。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直接列为世界遗产的品类,还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问题。  相似文献   

6.
《天津档案》2007,(6):0-30
有专家将来源于田野乡间,有利于正史、文集等传世典籍的文献,称作民间文献。目前民间文献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之内,国家档案局也适时地开展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工作。对于这些珍贵档案如何进行抢救与保护,又如何挖掘与研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栏目撷取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区档案部门对民间文献的征集情况,供大家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中国昆曲博物馆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非物质遗产的日益被重视,如何保护和抢救非物质遗产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是保护和抢救“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博物馆如何收藏和展示昆曲这种无形的非物质化遗产又是新建立的中国昆曲博物馆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课题,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解决非物质化遗产如何和物质化遗产相结合,动态陈列和静态陈列相结合的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档案馆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  相似文献   

9.
2006年8月,本刊在贵州省召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研讨会”。走进贵州这样一个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省份,与会代表大开眼界,不仅看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古老的林业契约文书,也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幸目睹到著名的水书真迹。代表们所看到的这两种文献,具有共同特点:来自民间、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学术价值重大、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有专家将这类来源于田野乡间,有别于正史、文集等传世典籍的文献,称作民间文献。尽管目前民间文献已经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之内,尽管国家档案局开…  相似文献   

10.
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壮  谭宏 《新闻爱好者》2007,(12):22-23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的报道对象进入了我国传媒的视野。特别是2006年,国家宣布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及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围绕“文化遗产日”和“国家名录”,从传统纸质媒体到电视甚至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无处不在,成了传媒关注的焦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2005年,韩国率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为本国文化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本文通过对端午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呈现作实证分析,剖析中国媒介在非遗报道中的态度及行为,从而揭示中国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顾克仁 《中国博物馆》2006,(3):37-41,96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1年5月,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更在中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应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理论上早已形成共识,但在实践上则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以中国昆曲博物馆为个案,从传承人的保护、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动态展示教育等不同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该博物馆在昆曲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基本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流行和重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我国还是近几年的事,文化部启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最近公布“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行动反映了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以及我国开展这项工作的成绩。但客观地说,目前这项工作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特别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如何发挥遗产保护界唯一的永久机构——博物馆的作用,似乎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不能不令人担忧。作为以收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己任的民族类博物馆,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在博物馆界过去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行动,给民族类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民族博物馆界应抓住这大好时机,丰富完善民族博物馆学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大力发展民族博物馆事业,为保护传承我国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档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江 《中国档案》2006,(9):21-21
江苏省南通市东临黄海,南濒长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称之为“崇川福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南通的北部便开始了人类的活动。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淳朴的民俗风习,在这块江海大地上聚集了丰厚的民族淀积。这些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有一定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着不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哨口风筝、黄海渔歌、蓝印花布、海安砖雕、僮子祭祀仪式、海门山歌等。南通市档案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高度重视非物质遗产的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15.
鞠熙 《文化遗产》2016,(1):63-70
本文重在介绍法国民俗学界与政府管理框架内的"民俗遗产"(Patrimoine ethnologique)概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产生于二战后法国民俗学与人类学大转型的历史背景,最终成为影响政府工作与公共政策的社会行动概念。1980年,法国文化部遗产局下成立了民俗遗产代表处,旨在保护和传承所有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民俗事象。2003年,法国加入了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文化与交流部进行了一次内部重组,民俗遗产代表处改名为民俗代表处,并与其他职能部门一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并在这一工作中居于核心位置,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推广与具体实施,也资助大量法国民俗学的学术项目。通过这一概念的实践,法国民俗学已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领域内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认识非物质遗产尊重非物质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创造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非物质遗产,它是历史上创造的为一定人群所认同并形成传统而世代相传,它是随着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得到创新,并顺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杜莉莉 《文化遗产》2015,(3):13-18,157,158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表述,自问世起即在法国掀起了一番热议;尤其围绕"遗产"一词,其语义研究为理解法国对文化遗产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法文单词patrimoine(遗产)的内涵外延,与该国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脉搏相呼应,在实际应用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变过程,从而与另一个表示"遗产"的单词héritage区分开来。对patrimoine词义的辨析,不仅突显了法语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表述(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同时还折射出法国学界对本国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丰盈,即从私人层面上继承的家庭遗产,到官方记忆中代表"国家意象"的历史遗存,乃至成为广义生态文化语境下捍卫法兰西民族文化身份的情感利器这一从物质到非物质的精神建构历程。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0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大会通过了以保护亚太地区无形遗产为宗旨的《上海宪章——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①。  相似文献   

19.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组织第一次宣布,中国昆曲、印度梵剧等19项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样一来。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遗产就有化遗产、自然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三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是指具有特殊价值的某种人类化活动或是人类口头表述的化形式,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在一些国家兴起,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名目,如今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1年5月18日,联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