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在欧洲,"欧洲遗产日"(法文为Journées européennes du patrimoine, 英文为European heritage days)是欧洲各国文化遗产部门面向社会集中开展各类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的日子,档案馆是活动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欧洲遗产日"源起于法国,法国档案馆也是积极参与该活动的最典型代表.本文以法国国家档案馆为例,阐述其在"欧洲遗产日"期间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及其特点和对我国档案宣传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陈林 《北京档案》2009,(2):33-34
一、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世界文化遗产通常分为两大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提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个概念,由于这一概念的定义本身有一定的缺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决定在<公约>中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替代"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3.
鞠熙 《文化遗产》2016,(1):63-70
本文重在介绍法国民俗学界与政府管理框架内的"民俗遗产"(Patrimoine ethnologique)概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产生于二战后法国民俗学与人类学大转型的历史背景,最终成为影响政府工作与公共政策的社会行动概念。1980年,法国文化部遗产局下成立了民俗遗产代表处,旨在保护和传承所有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民俗事象。2003年,法国加入了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文化与交流部进行了一次内部重组,民俗遗产代表处改名为民俗代表处,并与其他职能部门一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并在这一工作中居于核心位置,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推广与具体实施,也资助大量法国民俗学的学术项目。通过这一概念的实践,法国民俗学已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领域内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行了表述,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2011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民俗学在关于外来词"Folklore"核心理念的理解与论争中确立起"民"与"俗"的学科研究宗旨,奠定了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宝山歌会的田野调查中,歌会滥觞的差异表述提示了民俗主体与遗产主体并非简单对等;差异实践的朝山节俗更是表明:民俗民间节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民俗学的细致田野,是确定遗产主体、遗产内容及遗产活态传承等的关键。基于石宝山歌会的个案田野,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的民俗学学科作为。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对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遗产,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人为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核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物质,相关的制品和场所亦是其重要的载体。做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急需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缔约国的一种履约行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该遗产。在《公约》框架下设立的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的区分是:前者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并以此彰显遗产的地位;后者则更多地强调了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李英 《档案管理》2012,(1):80-82
自从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后,全国不少地区都积极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承、创新研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给档案管理部门带来一定挑战,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档案的特点,顺利实现档案建设与管理,已成为研究的一个课题.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那部分档案,即所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对于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其档案还应包括与"申遗"工作有关的一系列档案文件材料.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概念的范畴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组成。文献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且特殊的组成部分,我们对其关注仍然不够。应以"档案"概念为基础,在学理上明确"文献遗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其进行专项立法保护。可以考虑利用修改《档案法》的机会,推动《档案法》向《文献遗产法》的转型,实现国家对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9.
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亟待保护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文化事业机构有责任发挥积极作用,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明确纳入到职能中来。具体可以从为专项遗产立档保存、确保有关资料的完整与安全并促进利用、档案资料的支持和确认、建立申遗档案、建立传承(人)档案、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展大普查工作、宣传与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八个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10.
樱井龍彦  陈爱国 《文化遗产》2010,(2):115-123,158
"文化遗产"是一个极具近代性的概念,它是由国家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公共机构来参与管理的。而另一方面,"民间信仰"是作为历史上延续着的传统而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未必是一个被国家所容纳的概念。由于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两极对立的概念,这导致"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是较难处理的。目前,在中国,为了民间信仰的文化遗产化,通过对民间信仰加以"登录化"及"整序化"等管制行为来去除其"迷信"部分,并把被认定为"传统文化"的部分加以有效的利用来使其遗产化。本文把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丫髻山庙会和天津葛沽镇的天后宫作为事例,对如何看待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来表述笔者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领域最根本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需要学界给予充分重视并在近期给予解决。文章回顾、梳理了相关研究和认识,提出了近期需要解决的一些学术问题。同时认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后者可能是前者的载体或者伴生物,也可能是前者的组成部分(如"文化空间"就一定包含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或者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关系。《公约》的定义基本上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问题,它不仅没有缺陷而且非常严谨又符合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就其主体(核心成分)而言,而不是对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的排斥而言。  相似文献   

12.
出版业应努力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原生态民歌在主流媒体上闪亮登场,随着最年轻的节日--文化遗产日的诞生,随着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展出,人们第一次近距离、全方位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惊叹于我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也前所未有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文化界、知识界多年努力的成果.盛世有忧,一件事情被特别重视,说明了这件事到了不得不关注的危险地步.在非物质遗产保护问题上也不例外.文化行政部门、民间文化传承人及专家,这三者是民间文化普查、保护及振兴工作的主要力量.然而,出版业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相辅相成、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保护和弘扬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出版人理应认真研究并积极行动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档案特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相似文献   

14.
正步入21世纪,中国以至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持其完整及优化利用,有利于对作为"人类无形文化记忆宝库"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含义及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档案。它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与"申遗"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2010,(4):1-7,157
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是一个新的系统工程,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以人为本,注意城市化发展中,对与人相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延续可能带来的各种障碍危害的消除和有利其发展机制的修复弘扬,关注其在城市的变迁中合理变异带来的传统重构或创造。首先要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萌发,依赖于特定文化生态的滋养,然而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的文化生态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甚至是灾难性的破坏。所以,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对其生存的前提,文化生态进行适度的修复和营构。其次,要把握和引导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来自于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的选择。失去了民众日常生活化嗜好和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能再为民众日常生活所需,就必将失去其遗产的活态性和生存基础,沦落为历史"遗存"而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冠。所以,当代如何把握和引导民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又是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的一个重要话题。最后,要科学面对合理变异中的传统创造。进入城市化的轨道后,文化生态不同了,载体和受众体民众也发生变化,加上历史长河的流淌,时空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必然发生变异。因此,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面对城市时代,社会变迁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变异形成的传统创造——遗产的次生态、衍生态形式——至少与不折不扣的原型已有改变的形态。关键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性的关照:在现代意识的烛照下。现代技术的参与,现代的展示手段,现代经济价值的合理开发利用等等,都是应该加以发扬的。如此,让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和传播,传统和现代和谐共荣,建设更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陕西档案》2014,(4):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主权和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次文化基因,它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问题解析与体系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学术课题。目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注重的是项目申报层面的表述,但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研究理论的深入,局限于申报层面的分类类目已经不能满足研究与实践的需要。因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应适当考虑中国传统文献分类思想的融合,从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律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献分类的逻辑及知识组织方式,切合实际地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重新厘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确切名称,综合多方因素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属叙词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表达功能,在这个分类体系的重构过程中,"文化空间"也应当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划分之中。图3。表4。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是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表性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的传统领域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构集体记忆具有现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赋予了建构对象优秀等意义,但档案"建构"性是相对"客观"性而言的,为此还应坚守传统档案文化,延续文物档案工作传统。  相似文献   

19.
档案馆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