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对教育学的学科地位问题仍然有不小的怀疑和争论,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序上是与教育学的学术声誉不好、专业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的。即长久以来教育学没有形成自己健全的学术规范,研究的规范化程度与社会科学中其它学科相比有较大距离,如何构建教育学的学术规范,本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提出了我国教育学学术规范存在的几个问题,即教育学的学术规范讨论或研究的缺失、学科的学术体系中教育学的学科缺位、教育学的学术独立性的缺少、教育学的原创学术知识的缺乏,然后探讨了我国教育学学术规范建设的途径,即建立教育学的学术形式规范,建立教育学的学术内容规范,建立教育学学术规范与教育政策和实践之间的合理关系,建立制度化的教育学学术规范。文章的结论认为教育学的学术规范为教育学学术创新提供外在的制度保障,而且也可以为我国教育学进入世界教育学学术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职业技术教育学自成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以来,学术地位和声誉一直滞后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政府重视的高度.究其原因,一是缺乏一支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专业队伍,二是学术规范建设滞后,三是学者队伍良莠不齐、专家学术品格不高.  相似文献   

4.
要建立有中国特色并面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学,必须重视教育学的学术建设。我国教育学的学术建设包括强化学术意识、确立问题意识、健全学术规范、承续学术传统、开展学术对话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教育学研究发展与创新的文化基础。只有回归现代学术传统,秉承学问与人生相结合、关怀历史与现实、恪守学术独立的现代学术精神,重视现代学术传统的实践价值,才能摆脱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迷惘和学派理念的空洞,才能形成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实现教育学研究的新生。为此,需要教育学研究追寻现代学术传统的精神,沿着现代学术扎根实践的实践之路,蕴育出中国教育学术的文化生态,形成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理论品格、实践情怀;需要从现代学术精神中汲取营养,扎根现代学术传统这片沃土,在现代学术传统基础上形成教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术理念;需要培育教育学研究的创造力倾向,使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形成稳定的学科身份和地位;需要遵循历史的逻辑,站在教育学术史的高度,审慎地选择教育学学术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6.
建设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仅是解决中国特殊教育实践问题的学科钥匙,更是回应新时代提出的特殊教育迫切课题的学科担当。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应强化学科本质属性,凸显特殊教育学学科特性;注重分化与综合,促进特殊教育学学科群建设;完善学科建制,推动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架构建设。特殊教育学学术体系的建设应追求理论思维,提高特殊教育学的学术品性;关切实践问题,形成特殊教育学的学术成果;探索前沿性研究,丰富特殊教育学的学术空间。特殊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应注重内外均衡,构建特殊教育学话语的中国表达;坚持文化自信,奠定特殊教育学话语的中国基因;开放国际视野,扩大特殊教育学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教育学学派的创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教育研究在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 :理论体系上的支离破碎、研究方向上的随意性、缺乏创学派的动力与激情、学术导向上的媚外倾向及学术规范意识淡薄等。 2 1世纪的中国呼唤教育学学派 ,这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深化对复杂教育现象认识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及教育学实践的需要。教育学学派创生的可能性在于 :教育学主体的学派意识增强了 ,学科相对成熟 ,教育学家群体的素质在提高 ,发表学术论著的渠道相对畅通及具有创学派所需要的组织条件等。 2 1世纪的前 2 0年里 ,中国必将产生自己的教育学学派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期的教育学研究者的学术背景、研究旨趣变化很大,教育学研究者的学术背景、研究旨趣的变迁直接影响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研究者当下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危机,主要有职业研究者与实践的疏离导致的理论功能危机、其他学科和学者"入侵"导致的学术尊严危机以及学术使命与当前利益的价值选择危机。  相似文献   

9.
我国职业教育学产生时间已久,学科建设方面有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学科规训的理论视角出发,可以通过探索职业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学研究与实践的互动、创建职业教育学术队伍建设与学术流派和完善职业教育学术规范与制度来加强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改革发展进程.我们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深入把握学科特点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即服务实践需求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探寻自身学科逻辑以推动成熟化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形成、完善学科建制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规范化建设;在强化理论实践交互生成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即聚焦重大问题以演绎归纳生成学术成果、拓宽学术视野并扎根各学科研究生教育领域、呼唤多角色主体参与以打造学术共同体;在立足中国本土立场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话语体系,即推动适度借鉴与自主创建统一、坚持文化自信、争取国际认知和认同.  相似文献   

11.
教育研究的学院化意味着学术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也意味着专业生活的科层化。学院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学的繁荣,但也同时造成了学术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割裂;科层化的管理模式、僵化的学术评价机制以及教育学者“以学术为业”的生存方式,直接影响了教育理论的解释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使教育学的发展面临困境。走出教育学困境的出路是:跨越生存边界,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达成理性共识;变革评价机制,促进学术评价机制的合理化。更重要的是,教育学者应当对自身的学院化生存方式具有一种批判性警觉,并因此而增强学养,在体制与自身发展之间谋求一种合理的“博弈”,实现教育学的规范化、理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位授予是学术资源分配的一种具体形式。学位授予权的本质是学术权力,但同时具有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双重属性。在学位授予过程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有其各自行使边界。学术权力的行使主要存在于答辩的过程及院级学位委员会对其学术评价进行审查的过程中;而行政权力则是在申请人资格审查及校级、院级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予进行程序性审查时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权力失范的现象。规范权力的行使需要完善学位制度设计,公开学术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13.
欧美发达国家学位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位和学位制度理解程度的高低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欧美发达国家的学位制度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成熟和完善,多样化的学位体系构建以及对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成为这些国家学位制度合理性的体现.我国的学位制度由于认识程度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学位制度的特点,对我国学位制度的改进将带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博洛尼亚进程中,建立清晰、易读、可比的学位制度是欧洲国家的重要目标。俄罗斯曾因其独特的学位制度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独树一帜。随着2003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俄罗斯学位制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按照博洛尼亚的要求建立三级学位制度,另一方面又有来自国内决策、社会、高校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俄罗斯的整个学位制度改革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5.
学报自身闭关自守的办刊观念和忽视学报作为精神产品应该体现出的特质 ,是制约学报学术质量提高的原因之一。要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 ,应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以办刊的开放性、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和特色性 ,学术研究的系统性、活跃性和现实性求质量  相似文献   

16.
学科教学论教师是专业的教师教育者,是生产和传播教师教育知识的学术人.在教师教育大学化过程中,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普通大学教师学术范式的影响,注重探究理论,轻视教学实践.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呼唤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身份回归教师教育者本位.  相似文献   

17.
李秉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李先生在《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论体系,标志着以李秉德先生为首的西北学派的诞生。李先生的一生历经坎坷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终成为一名教育大家。通过追思李先生的学术生涯过程,为年轻一代的教师、学者提供学习经验,为教育工作者标立榜样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跌宕起伏的发展、坎坷多降的命运,提供了和正在提供着重大的、尖端的学术命题,当代文学丰富复杂的学术蕴藏决定了它非同一般的学术价值和学科地位。将文学的经典性等同于学术性,从而轻视对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是一种简单而短视的态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当代文学缺乏细致扎实的基础研究,并且亟待建立相应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9.
学位评定委员会是作出学位授予终局决定的主体,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是评价学位申请人专业能力的主体,二者的职权由于存在交叉而引发分配困境。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属性不明,产生了职权不当扩张的风险;答辩委员会的决议效力缺乏保障,存在职权受到架空的可能;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定位模糊,引发了存废之争。未来《学位法》应明确: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属性为综合性学位管理机构,兼具行政管理职能与学术权力,对学位申请人是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作出综合性评定;答辩委员会的法律属性为论文评阅机构,负责对学位论文质量展开专业判断;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法律属性为学位资格的预先审查机构。并且,学位评定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之间应是平行关系,后者的决议是前者作出学位授予决定的基础,前者应对后者作出的建议性决议予以尊让,仅对申请人的学术能力作形式审查。当二者决议产生冲突时,应设立切实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作为学位授予权行使的前提,学位授权审核既是学校综合实力的检验,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在学位结构调整、院校资源配置、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此项制度的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分配指标的行政指令有碍办学自主权的行使;纵向权力关系未获完整的法律表达;评审过程的自由裁量空间过大等。欲实现学位授权审核的法治化,总体定位必须回归行政许可属性,遵循《行政许可法》设计相关规则;评审对象应当锁定特定专业,更有针对性地建立同行评审机制;监管方式应由事前指标控制转为动态过程监管,更多地发挥教育市场竞争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权限配置必须为省级学位委员会正名,实现三级学位管理体制的法定化;内容设计需要建立健全正当程序原则以及具体的程序性制度,最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位授权审核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