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拨动学生情弦,增强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呢?一、巧设悬念,拨动情感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含的真挚感情、打击学生的心弦,激…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作者“情动而辞发”.而读者需“披文以入情”。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读者.还是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粱.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不仅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满含激情地投入到每一篇课文中.认真把握文章的风格和基调,要读出情感.讲出情感.从而使学生感悟文章的真谛,陶冶其情操。  相似文献   

3.
一、运用语言艺术——以言传情教学语言是拨动学生心灵的“乐曲”。品德与生活教材本身就是有“情”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参与情感,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而且要使自己的情感和教材的情感取得高度一致,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在导入新课、讲述故事、描述  相似文献   

4.
古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哲理深邃,语言精练,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沉淀下来的精华,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古诗中包含了这么多的美,教师该如何进行“美”的教学呢? 策略一:打造情感课堂,在教学中传输“美” 在古诗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打造情感课堂,在教学中传输“美”,教师首先应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教学时,通过有感情的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达到作者、教者和学者(学生)三者情感的统一,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激发学生情感,形成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在情感体验中学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秀艳 《文教资料》2006,(10):92-93
本文阐述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情,阻碍儿童全面发展的问题,探讨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好语文的必要性,提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处理好“情感与认知”、“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情感与人格”的关系。并从“在经验激发中——入情、在自读自悟中——动情、在领悟精彩中——移情、在实践活动中——延情”四个方面研究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好语文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文内容的教学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去感受文本.体验情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对接,心灵的“感通”。  相似文献   

7.
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娟 《文教资料》2006,(33):96-97
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要以行育情,孕育与学生之间美好的情感;以情育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以趣育情,让学生获得愉快而美好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这是第一次把“情感”纳入目标范畴,所以教学的重心要及时调整——关注“情感”。“文章都是有情物”。作为教师更要作情感的火引子,因为“教师没有火花,就无法点燃起学生的火焰”。一、以读激情写文章的人“情动而辞发”,读文章的人要“触辞而情动”。教师以传情的朗诵再现课文,使平面的文字立体化,使呆板的文字生命化,当教师的心融入文章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把这种“情”传递给学生,共同感受。《师生情》《难忘的八个字》中的“师生之情”;《亲人》《杏儿熟…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索溪峪的“野”》是一篇优美散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野”,即课文所写的绮丽景观纯系天造地设,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不带人间烟火味,这才让人感到“野”性十足,美得动人,趣在其中,激发了人们的潜在之情。教师要艺术地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沉入作者生动描写的语言文字中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体验“野”之美、“野”之趣,“野”之情,真正得到心灵的陶冶。一、由索溪峪的山体验“野”之美索溪峪的山“野”在哪里?又“美”在哪里?作者首先从总体上作…  相似文献   

10.
黄蕾 《考试周刊》2011,(62):57-57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要让学生用真情去读.把自己的“情”融进文中去: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要去揣摩作品的描写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心灵也会受到极大的触动.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潮”才能真正进发出来,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课堂的魅力之所在,真正地读出自己来。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一直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精神和人格,使情感教育有效、合理地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提高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抓住"传情点",体验作者情感文章的情感信息总是附着或蕴藏于一定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之中。所谓传情点,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方面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交流的桥梁。如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要抓住"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的"悲伤"传情点展开情感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伯牙伤心欲绝的心情,然后深化引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所创作的  相似文献   

12.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纵然很多,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形传情,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以情传情,以教师之情感染学生之情;以声传情,以自己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当然,赞美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文章从利用教学内容,触动学生情感体验;凭借教师自身,传达文章情感内涵;营造课堂氛围,生发学生情感因素几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故然很多,但师生问的情感交流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或以形传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或以情传情.以教师之情感染学生之情;或以声传情,以自己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当然,赞美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反映,而语言文字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掘和体验课文的情感,做到“以作者之情化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既能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又加深了...  相似文献   

16.
杨学刚 《天津教育》2014,(23):96-97
真正的教育是文化的传递,人格的塑造,情感的体验。爱是教育的核心,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情。作为一名长期执教小学毕业班英语教学的教师,刘秫娜老师坚守“以学生为本”。她相信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的桥梁。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让英语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将情感因素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阅读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学习的主体学生、阅读的客体教材均与“情”紧密相关。教材的作者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阅读者学生是“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而教师则要使学生“缘情而悟理”,此构成阅读教学的三要素都离不开情感。如何在阅读理解训练...  相似文献   

18.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书面文字转换为声音,而是要用感情去读,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切身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情”去朗读,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9.
《考试》2007,(9)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满激情与和谐,教师应当要携情入文,将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及作者真挚的思想情感,用流畅的语言,淋漓尽致地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之中。教师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往往能主动地感知教材,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  相似文献   

20.
徐洪 《中国教师》2006,(4):50-52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阵地,更应是情感体验的场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情感的过程。因此,在美术课的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突出学科的特色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美术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作如下探讨与研究。一、发挥教师作用,激发学生情感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一种平等、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激活教师自身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以情激情是教师在教学中用自身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产生“共情”。没有教师心灵的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