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同义词“官、吏”二字的辨析,从古至今,众说纷纭,但在先秦时期这些说法是否成立呢?本文就以先秦十一部著作为例,检索“官、吏”二字的具体使用情况,从共时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微,并对二字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历史各版本教材在叙述军机处的特点时,大都提到了“有官无吏”一词。如人民版教材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人教版教材中“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我们通常认为“官吏”是旧时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而教材明显说明官与吏并非一体,他们是有区别的,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3.
张俊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9):110-112
秦汉史书中,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多次提及“刀笔吏”,然而学界似乎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可以看到的关于“刀笔吏”的文章甚至于字眼都极其少。对于这个一直出现于历代史籍中乃至今天还有人用的称谓进行考究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刀笔吏”最早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所记:萧相国“于秦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就以秦汉时代,这个“刀笔吏”源起时代为时限,对“刀笔吏”问题中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初步考述,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治吏""养民"论及其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船山“治吏”“养民”论极具政治远见。他的“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政治主张,利国利民,启迪后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封建"官本位"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与“民”是历史上形成的两个范畴。官,“治众之意”,“官者,管也”。民则为“民众之意”。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对“官”与“民”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官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所以统治者始终把维护官的利益看作是至高的职责。而以官为本的“官本位”也就变成了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封建官本位的核心是官与权的结合。一个官从生理构成上看,并不比普通老百姓特殊;从学识上讲,也不一定比普通的学者高明。那么,他的权力到底来自何处 ?只能来自他的官职。“职…  相似文献   

6.
“爱奇”的审美情趣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爱奇”,才使得他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褒贬冲破了“史”的规范,喜欢“旁搜异闻”,予以著录,满腔热情地为古今那些德高行远、才华卓著的英雄贤才树碑立传,无情揭露和抨击凶官恶吏的恶德劣行,真正做到了“不隐恶”。这种“爱奇”来源干司马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更来源干自身性格气质中的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7.
宋代枢密院吏人升迁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吏制十分复杂,苏辙曾经指出,京百司吏人“其请受多少及迁转、出职,迟速、高下各各不同”,逐司“参差不齐,理难均一”,乃是因为“旧诸司吏人根源各别,立法不同”。宋代枢密院吏人的升迁制度自成体系,本文试从枢密院吏人升迁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即吏人的来源、晋级、出职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东晋孙绰批评西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究其因:山涛两度隐居,一为养名,一为避祸,总在伺机出仕;晚年屡求引退也只为“功成身退”;出仕期间,既有吏能又为官清廉,但每每中立于朝,与时俯仰,为人处世过于圆滑,且“身入局中,未尝心存事外”。山涛可谓深受老子思想影响,在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上始终未臻至超尘脱俗、应物无累的境界,表现得颇有机心。而孙绰深受庄学影响,追求“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他对山涛的批评实际上反映了玄风盛行时庄学影响下的士人与玄风初起时老学影响下士人仕隐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吏在中国古代司法运作中不可或缺,但大多素质低下,贪酷成习,自身存在着很大弊端。“吏弊”对古代司法腐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吏弊”久禁不止的原因、表现,以及官员们总结的防范经验有必要进行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0.
说“行李”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提到了“行李”一词,这个词值得品味。 先说一说“行吏”。吏,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说文》:“吏,治人者也。”《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相似文献   

11.
"递延权力"是国家行政人员掌握的公共权力,经过亲友或身边的工作人员之手,实现私人利益的行为."递延权力"是一种由来已久且在当今社会仍然普遍存在的政治腐败现象;"递延权力"现象的出现,具有复杂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政治基础;防治"递延权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有效约束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2.
税费改革之后,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成为"空巢",基层权力运行成为真空。基层权力"空巢"的表现及危害:不利于党和国家权力与老百姓的有效沟通;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治理基层权力"空巢"的对策: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扶持农民制约基层权力,建立完善的基层权力监督机制;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正能量"当选"2012年十大流行语"排行榜的榜首,成为去年13亿中国人日常交际舞台上当之无愧的主角,毫无悬念地成为电台媒体乃至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热点。流行语"正能量"是一种的积极的力量、阳光的力量,其走红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对中国人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光反射,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蕴含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史意蕴。本文将从"正能量"的语义特征、出现的语境、折射的文化意蕴和流行的原因四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与读者目光相接触的瞬间,能引起大多数读者愉悦的景物描写叫做乐嚣,反之则叫做哀景。《青青河畔草》中“乐景写哀”技法的运用已十分成熟,乐景在客观上使主人公的衷情在读者的心目中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使全诗产生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客观上的“乐景写哀”现象经楚辞、汉诗而不绝,至《古诗十九首》而蔚为大观。有唐以后,此技法应用的频率和范围更高更广了,清《红楼梦》更是达到了乐景写哀的极致。  相似文献   

15.
解读新时期的"新闻审判"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新闻审判"现象的出现有其特殊的背景,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分析,它是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干预法的社会协调功能的结果,其本质是舆论力量的权力化,影响了法的权力的正常履行。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通过法律使传媒活动规范化,二是要通过传播的教导完善法的执行环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联作屡遭“误读”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现象既可理解,又必须予以正视。无论是通过借用的方式还是附会的方式,都有可能造成对对联作事实上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对联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基础建设工程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剩女"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现象,然而"剩女"的出现并非偶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剩女"出现的原因除了女性自身过度追求完美和失恋阴影的固着心理外,还有男性方面的男性中心、认知偏差与过度自卑,以及社会舆论对"剩女"的期望压力和刻板印象。解决"剩女"问题的有效途径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提倡"姐弟型"婚恋和社会的理解和宽容。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后现代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近年来在学界掀起了更迭不断的争论热潮。如何定义“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其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对它进行反思,成为讨论及研究的热点,也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寻找到导向性的价值取向,来维护和保证审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电荒"已拉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警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中国爆发的大面积"电荒",不仅表明中国已进入全年性缺电状态,而且正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特对中国电力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并对如何缓解"电荒"及加快中国电力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0.
流行词语"非常+名词"的社会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对流行词语进行社会文化分析,有助于认清语言变异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元化地认识现代汉语变化的轨迹。“非常”一词之所以流行,正是在于它所携带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人们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