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交流增多,尤其是清代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必须依赖翻译人员。更为重要的是清朝末年与外国的交往,清政府开始主动培养翻译人员。政府机关中通事与职业翻译兴起。  相似文献   

2.
翻译人员作为沟通不同语言使用者的重要纽带,在过去和现在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翻译人员的歪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本文探讨了古代翻译人员的种种歪译行为,以期对当代的翻译人员能起到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人大、政协"两会"文件的民族文翻译中翻译人员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展文献服务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各方面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这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些年以来,我国无论是在参与国际各项事务上,还是在各种国际贸易上,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往来越来越频繁和深入,这促使对于各种翻译人员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对于翻译人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于翻译人员来说,由于其身兼内引外联的重要责任,在大数据时代提高翻译人员的各项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5.
翻译人员作为沟通不同语言使用者的重要纽带,在过去和现在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翻译人员的歪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本文探讨了古代翻译人员的种种歪译行为,以期对当代的翻译人员能起到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世界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观传播现象的出发点。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交往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运用视听手段,在国家形象建构、民族文化互动、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具有典型性,“十七年电影”时期利用意识形态建构突出民族交往;改革开放后立足“文化叙事”体现民族交流;二十一世纪以来着眼“多元”与“解构”的叙事方式表达展现民族交融。研究这一题材影像内容,有助于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深化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对厘清“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符号化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闻作为交往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一种新闻范式,却鲜少有学者论证.作为交往的新闻是人类最古老的新闻样态.在氏族部落社会,口语传播使新闻具有显著的互动性.随着共同体疆域的扩大,空间阻遏了人们交往,职业新闻者由此出现,作为交往的新闻互动性趋于减弱.社交媒体使人们共处同一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交往的新闻样态得以复现.从民族部落到网络部落,作为交往的新闻经历了八种样态:即时互动模式、在场召唤模式、隔空延迟互动模式、隔空报告单向模式、隔空召唤模式、隔空延迟互动模式、虚拟平台召唤模式、虚拟平台互动模式.中国特色新闻学对新闻作为交往的理念表达主要是联系群众和喜闻乐见,新闻作为交往的话语实践则主要表现在:读者来信、网络论坛、社交账号的路径以及召唤与回应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9.
《皇清职贡图》是乾隆年间创制的一部官修民族图册,历经增补而最终刊定,为我国古代各种职贡图的集大成者.它以图说形式描绘了当时与清朝交往的海外诸国及国内各民族男女状貌、服饰及生活习俗等,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华旦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86-187
报纸新闻是消息传递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的名词术语不断增多,使民族新闻翻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对新闻翻译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立足于语言文化逐步向科学性和世界性发展的态势,就当前藏文报新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汉朝音乐事业发展辉煌,民族交融加强,塞外各民族与汉内地的音乐文化碰撞频繁。琵琶的源流悠长,在汉与塞外各族的交往当中形成了奇异的琵琶音乐文化,琵琶承载和衬托着这一历史时期的民族事务交往,抒写和留下了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纳西族虽有本民族的的传统文化,但十分重视吸收其他先进民族特别是汉族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在与汉族的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许多纳西人积极学习和接受汉文化,并用汉文字记录保存了反映本民族社会历史活动的档案史料.这些档案除了公务文书外,还有石刻碑文、家谱传记、史志典籍等.本文仅就反映纳西族问题的石刻碑文和史料文献作一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13.
政府形象的网络媒体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体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载体,传者与受者在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其所构建的交往空间是一个自由而平等的交往空间,表现出了网络传播的主体间性特征。这对研究利用网络媒体如何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只有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分析,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构建政府形象的网络媒体良性通道,使政府形象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实现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黄荔 《编辑之友》2006,(5):35-38
一、发展出版业必须关注"共同美" 随着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往也日益加深.在我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同时,在文化层面上研究全人类关注的共同点,是同样不可偏废的.余秋雨先生认为,"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1],这是一种与过去观点不同的反向思维的观点,对文化来说具有重要的普遍性意义.从审美的观照来说,提出了关注"共同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对乔姆斯基去语境化解读的必要性对乔姆斯基的去语境化解读基本发生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上.《诺姆·乔姆斯基评析美帝国主义》①、《乔姆斯基论美国伪装的民族主义》②、《国家、资本主义与美国国内政治:乔姆斯基的批判》③等,无一不在我们传统的民族主义的视野下解读着乔姆斯基.在这样的视野和如此的解读下,乔姆斯基对美帝国主义的批判入木三分:美国是反动的、狭隘的、种族中心的民族主义的典型.事实上,如傅国涌所说,乔姆斯基的批评与生活在一个反美的极权主义国度的人们那种敌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么,中国人如何看待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媒体进行的批评?"在民族交往中最大的民族障碍是民族偏见.这种心理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复杂因素.人们在交往中总是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出发观察问题,因而带有一定的偏见;阶级的局限性也阻碍着阶级之间的全面真实的交往."④而本文的目的,则是跨越历史、文化、政治的偏见,去触摸真实的乔姆斯基.要解读乔姆斯基的媒介批评,必先解读美国媒介.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排除对文化的误读,这里不仅仅是媒介视域的文化,还包括一般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一座巨大而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山峰.文章通过鲁迅与杭州抱经堂书局的多年交往,旨在说明鲁迅不仅是一位坚定的文化战士,而且还是一位传统意味十分浓厚的文人,他身上常常折射出许多旧式文人的影子,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全面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杨梅  范田丽 《青年记者》2016,(36):98-99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形象的重要媒介产品.近几年,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类型和数量逐渐增多,并在主流媒体上播放,增进了全国受众对少数民族群体的了解.这类题材电视剧塑造的少数民族形象,对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受众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群体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进而促进各民族交往和促进各民族团结.如何真实有效地塑造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是这类题材电视剧创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地方,在民族交往和冲突中各民族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地名的正确翻译和书写问题,是人们(特别是翻译人员)经常遇到的一类特殊而复杂的问题,也是当代世界各种媒体(包括各种印刷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因特网等)经常遇到的问题。世界上的地名很多,而且地名涉及各种语言文字和地理、政治、历史、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问题相当复杂。为了促进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向人们提供地名翻译、书写的标  相似文献   

20.
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娱乐方式,并给校园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基于网络视野下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