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要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做到三点: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相信学生有提问的能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别怕影响考试成绩;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别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帮助学生从"不会问"到"会问",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提出预习建议,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分享思考过程,给学生思考方法的示范;适时、恰当、得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能否让学生在"问"中提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教师要从有"问"、敢"问"、善"问"三方面进行设计,使课堂提问更科学。  相似文献   

3.
郭小玲 《职教论坛》2002,(16):48-48
提问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确实达到提问的目的,我在教学中运用“三问”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问教学法力求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并力求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书育人的最佳结合的教学规律。“三问”教学法其基本内容就是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讨论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三种问答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情况下,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教师要让课堂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提问为主。实现课堂的这种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善问、会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要运用这种学习方式,教师的帮助、引导很重要。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实践证明,提问是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有效途径。“问”,作为课堂教学一种简捷、有效的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对新课引入、难点分化、课后小结、旧课复习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那么,在课堂提问中应该注意什么、怎样进行提问呢?一、把握提问的原则1.提问应关注学生。教师的“问”必须要在启发上下工夫。富有启发性的“问”,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又不能”的时候,通过巧妙的提问,给…  相似文献   

6.
课堂中的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前贤们对提问的研究也多半局限于如何让教师“会问”。但是我认为,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学法指导的第一要义。一、让学生“会问”的关键: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改变传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被课堂提问牵绊着,每每苦恼于不知该问什么、该怎么问。 稍不留神,问题就会跑偏,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导致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中疲于奔命;甚至,为提问而提问,在学生的思维尚未进人佳境之际,就迫不及待提出一系列带有探究性质的“难题”,将学生置于不知所措的境地;至于提问不得要领、空洞呆板、单凋直露,更是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所提出问题的深刻见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追问、抛问、转问等形式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可如今从信息技术课堂到其他课堂,普遍存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不会质疑,不会提出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文章认真分析了学生产生不了问题的原因,并从教师示问、导问、评问,学生学问、试问、精问两方面尝试构建新型的“学问式”信息技术课堂,希望通过探索一个新型模式来帮助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发问进而促进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汪。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肯尼斯·胡佛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课堂上教师恰当而得体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使提问有效呢?近来看一砦教师的课堂实录,我发现有效的课堂提问有这么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善问”与“善待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而教学中的“善问”和“善待问”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来对此进行探讨。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善问”;另一方面,教师要改革教学也应擅长“善问”和“善待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善问”和“善待问”正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吴元军 《学周刊C版》2014,(11):131-131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课堂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使用提问,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教学中,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重师问轻生问;重问的答案,轻问的过程;重问的内容,轻问的方法;重问的形式,轻问的实质。这样好多语文课堂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问题太多,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有的提问缺乏变化,形式太单调;还有的提问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单调,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生问”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技能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标新立异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要进行问题设计,同时在课堂提问中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和时机。为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要多方设计并引导学生互答,并创设生问的空间,鼓励学生展开个性的思维,开创新时期学习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问,二要指点。”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视“问”。教师要努力树立提问意识,养成提问习惯,培养提问能力,提高提问效果。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中能紧扣重、难点,简洁明了,难易适中,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文章从“提”的有效性,“问”的有效性,“评”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探讨了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有效诱导?他认为一重提问,二重指点。问缘于疑,发问即质疑;要问有道,须疑有方。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压抑课堂气氛;提问得法,则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指点表现在答学生问的“导”,即释疑解惑的过程。对学生所问,无论是否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感到『问』不再是难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总是从提问开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交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教师善问外,更重要的是引导、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思维活动,使不爱思考的学生想思、乐思、会思;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最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讲学稿中学生对“预习·自学”勤思考、善提问这个环节的做法,总不尽如人意。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学生如何“问”的方法:1.从文章的内容“问”;2.从文章的位置“问”;3.从不同的文体特点“问”;4.从不同的角度“问”;5.从不同的方式“问”。  相似文献   

18.
闭喜辉 《广西教育》2014,(38):87-87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考探究;巧妙以问引问,促进联想思考;设计问题梯度,养成分层思考习惯;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阐述高中数学提问教学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会问”意识,是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因此不仅要给学生一个平等的课堂,还要给学生一个“想”的舞台,精心设计学生的“提问”,并做好学生解题后的反思,积极引导学生多注意周围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胡礼洋 《考试周刊》2009,(39):209-209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回顾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淡漠,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少之又少。有的学生做惯了“听众”,没有问题意识;有的学生虽有问题意识,但在师道尊严的课堂上却不敢问。只有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敢于提问,敢于否定,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瓶精神和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