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有的对教师生存状态与生命关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三种研究取向上,出现了关怀学生多,关怀教师少;关怀教师“类”生存多,关怀“具体的人”少;从单一方面关怀教师多,从整体上关怀教师少的问题,没有提升到教师生命的高度关怀教师的生存状态。理想的教师生存状态应该是“诗意地栖居”,而“诗意地栖居”是教师自由的栖居、创造的栖居、精神相遇的栖居和自我超越的栖居。  相似文献   

2.
孙迎光 《焦作大学学报》2002,16(3):73-74,94
“人在教育中诗意地涵居”,不是教育局部的(如文学欣赏领域)和偶然的(如教师的教育方法带有诗意)状态,而是教育的整体状态,人原本就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诗的本质是“让栖居”(让人诗意地栖居),即展示显示者与隐蔽者相互作用的人生境域,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者应该成为“让栖居”的诗者,使教育与本然的人生境域相契合。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诗学具有共同的本质内涵。中国诗学倡导的"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西方诗学提出的"诗意栖居"和"本真生存",都具有极为深厚的学理内涵。它们都具有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包含着丰富的生存智慧;它们都承担着"去蔽"与"澄明"的使命,指出了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唤醒人们关注自身的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4.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5.
侗族栖居之所适宜了侗族的生存需求,蕴藏着原始情感,寄托着精神信仰;神、人、鬼的“三界”在这里和谐相处;侗族在栖居中形成宁静的文化心态,其哲学意义是“阴阳”的相生相化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应通过内省式的直观以达到“存在”的“澄明”,最终实现开放式超越性的生存:诗意的栖居,抵达自由本真的生命存在。海氏哲学与魏晋玄学具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导致了两种哲学精神指向的理想生存状貌的内在契合,形成了诗意生存观和魏晋人格在生存层面理解上的神同和人格实现方式观念上的暗合。此生命哲学观对解决现代人异化结症和摆脱空虚的生存体验,找到生存的重心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环境的美学建构,首先是“诗意地栖居”做到“大道一如”,既而在“大道一如”的守护下做到“和谐共存”,这是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只有这种“和谐共存”,人类才可能在“充满劳绩”的情况下拥有真正、自然、自在、自由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8.
栖居在对话教学里《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诗意地栖居在对话教学里,就要认可对话,走进对话。认可对话意味着首先理解对话。何谓对话?在巴赫金看来,“生活中的一切全是对话”。人现实地存在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人的存在本质就是“我与他人”的对话,这种对话每时每刻都在以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进行着,并渗透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及生活的种种环节之中,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在克林伯格看来,所有的教学过程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理…  相似文献   

9.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并将其中的“诗意地栖居”界定为“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在他看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一种与技术性栖居艰难抗争的本真栖居。他将挽救社会异化的希望寄托于诗性艺术,然而,技术与艺术本身的矛盾性表明“诗意地栖居”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面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泛滥,海德格尔认为它根据于西方的传统形而上学,并随着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统治世界的发展而达到楔峰。而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途径在于让“诗”和“思”赋予世界以新的意义和价值,使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海德格尔的这一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价值虚无主义的新视角,但由于他漠视实践理性的作用,不可能真正克服价值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言简意深,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诗意;吟诵之,函咏之,内心不但充满着崇敬、高尚与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沸腾着亲切、自豪与活力无穷之情。语文是充满诗意的,做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语文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散发诗意的语文世界里。语文教师的诗  相似文献   

12.
儿童哲学与童年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家”哲学,它们在人之成-人与人生的层面回答了人何以为“家”、如何在“家”与如何成“家”的生存论问题。儿童与童年的“家”哲学意涵,不仅说明它们在本源与存在的深度上乃是人之成-人及其所构成人生的栖居地,还显现出“儿童是诗人”“儿童是哲学家”“儿童是艺术家”等观点背后所蕴含的成“家”之意。  相似文献   

13.
“世界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句话栖居在我心里,伴我走过了无数个匆忙劳累的日子。无论外界多么寒冷,用诗意的心来生活,用诗意的心来工作就能感到温暖。“诗意地栖居”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就能诗意地栖居,所以在四季轮回的教育时光里,我总是干方百计地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融融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14.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15.
诗化哲学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思想,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引导人们超越有限生命和回归本真生存状态。对浪漫派来说,人面临一个与自身分离、异在的世界,如何使这个异在的世界成为人的世界,即世界诗意化的问题。从超验的原则来设定生命世界,以诗意的感觉把握生命世界的本意,就是诗化哲学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哲学家海德格尔有个著名的命题: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今天,浩渺天宇,任科学驰骋;苍茫大地,任科学主宰。科学,改变了大地。所以,海德格尔的话也可这样表述:人,诗意地栖居于科学的大地。是人类创造了科学,科学却以其无可限量的穿透力影响着人类的一切,包括人类的精神世界。科幻小说,就是科学催生出的人类想象力的新奇观。  相似文献   

17.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论根基为中国生命哲学,“生命”是其理论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诗意语文旨在于课堂上构建审美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由共性的审美愉悦上升至差异性的人生体悟;诗意语文的生命在于它的不拘一格、“日新其业”,这一方面源于生命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来自王崧舟本人的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生命诉求;诗意语文通向诗意人生,其彼岸特征为止于至善、自由对话、精神相契、体验幸福、成就自我,实则为中国传统生命精神的“圆明”之境。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与审美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而诗意是生命和谐的维生素;人的生命是知、情、意的统一,美通过艺术与诗意笼罩、覆盖着人生;发掘人生的诗意是人在自然恩赐和社会修炼中所锻铸的特有的功能,诗意的栖居是人所能选择的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中哲西圣们的执意追求;我们应当创造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职业生活的文明化,精神生活的诗意化以应对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9.
荷尔德林,19世纪德国的哲学诗人,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信奉后者。神本是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是的,人生,语文,充满劳绩但却诗意盎然。让自己、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正是我们用神性来度测人生的肇始吗?这是一个梦,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良善和纯…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科技之思”构成了其科技观的核心要素,学理志趣在于强调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确向我们敞开了极具生存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因其不能同时为我们遭遇技术异化的后现代人类,提供何以值得过下去的生存理由,从而陷入了技术生存悖论的全面危机之中。惟有固恋一种审美生存立场,严格限制科技的非正当使用,才能消解种种价值负载;而要使人类摆脱科学技术的异化、“座架化”,就必须批判近代以来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学之知识论维度,并借助于诗与思的内在融通来确保现代人类诗意地栖居和生存质量的跃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