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帝与永恒法--论基督教神学中的普遍主义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是西方普遍主义传统的成熟形式。柏拉图主义、斯多葛主义和保罗的因信得救说,是基督教普遍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一神论、上帝统治论、人人皆上帝儿女的观念、救赎论、至善论和唯实论等,是基好教普遍主义的主要表现。基督教普遍主义为突破狭隘的族群意识、确立普遍的人类意识开辟了道路,并为中世纪初、中期的政治统一和西方法治传统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但也同时给基好教带来了两极化、不宽容、喜好扩张和圣战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人精神颓废的重要象征形式,是人类被上帝遗弃命运的写照,它既具有社会历史意义,也暗含诗人个人悲切的痛楚。皈依英国国教是艾略特走出“荒原”的思想支柱,提倡复兴基督教文化是他消解“荒原”主题的思想基础,建立基督教式的“玫瑰园”是他用来取代“荒原”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圣人“观念源远流长。远在甲骨时期“圣”字就出现了。春秋时期开始造圣,战国进入大规模造圣时期,确立了圣人的基本特征:“圣人,道之极也”。此后两千多年,圣人一直是中国士人反复讨论的对象,孜孜追求的目标。圣人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色彩。圣人现象对中国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诸如道德追求,“人主义“,救世情怀,人治社会,英雄观念等方面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圣人“烙印。与以上帝崇拜为中心的基督教化相比较,以追求圣人境界为特征的中国化,在上述诸方面也具有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启蒙的现代主义把上帝拉下宝座,提出“上帝死了”,把人构造成至高无上的主体。后现代主义批判这种“人”的主体性,更进一步宣称“人之死”,人们在不停地寻找人的意义,生命的主宰和本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对天的崇拜所产生的天人关系和西方基督教徒对上帝的拜谒充分反映了中西方民族的不同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本文分析比较了“天”与“上帝”,天创论与神创论以及天人关系与上帝与人的关系,为跨文化学习和交流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弗·洛斯基的一生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证明东正教真理。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任何神学都是神秘的,而否定神学是通向与上帝的神秘结合的道路。在他看来,否定神学不是抽象的神学,而是直觉的神学。“直觉神学”自身包含着矛盾,改变我们的理性,以使我们能够达到对神启的现实的直觉,从而上升到上帝那里,是我们理解教会教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的哲学是对其信仰的维护,总是突出理性的无力与上帝的全能。在经院哲学产生之初,就有哲学家有意识的运用理性为基督教的理论辩护。但是上帝与上帝的一切神迹都是不可证明与不可证伪的“自在之物”,它们超出了理性。如果试图运用理性去说明它们,会将理性这个可以批判一切的工具保留下来。导致后来对基督教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8.
《神曲》对上帝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世纪的欧洲,任何对上帝的诠释都是一件十分刺激和危险的事情。但是,随着时代的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模式、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不得不思考“上帝”给予这个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并同时赋予“上帝”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自然意义的天道是恒常而不可变更的,社会意义的天道则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神性意义的天道则具有永恒性、主宰性。道德形上学意义的天道观虽有其变化的一面,但其核心始终是“仁义礼智,天道在人”的观念。从西方思想文化来看,与中国文化中的天道观相对应的是其神论。大体上说来,西方神论的历史演变是从古希腊的多元神论开始,经过理性思辨的上帝观的洗礼,并与希伯来惟信传统的上帝观相结合,终而形成了基督教的上帝观。中西天道观的相通之处使基督教得以在中国传播,并为部分晚明学人所接受,而二者之间的差异则决定了基督教东传的种种曲折与反复,决定了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明学人之间的差异。前者旨在“学术传教”,而后者则重在“以教引实”。  相似文献   

10.
洛克的“中道”观点的基础是他的上帝观。他认为,“上帝”观念不是天赋的,只能来自经验,并且,洛克从“自我”的认识中推论出了上帝存在。洛克把对上帝的认识外扩到认识论及社会实践领域。在认识论领域,洛克坚信理性与信仰之间可以实现“中道”;在社会实践领域,洛克意识到国家与教会之间也可以构建一个“中道”。纵然洛克的观点有不可回避的矛盾,但他对上帝的理性思考,以及由此而寻求“中道”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理式"论基础之上的,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思想则是建立在他的"四因"说(特别是其中的"形式"因)基础之上的。本文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柏拉图"理式"论的来源及其在诗学思想方面的矛盾性,阐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在其希腊艺术理论中的具体运用,辨识了理式论与四因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2.
人性与兽性的较量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永恒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巴尔扎克作品中出现的“人生论”、“宗教观”等思想进行探索,剖析人性的弱点,揭示产生人性“顽疾”的社会、时代背景。文章说明,发育不良的社会导致了人性的自我背叛、人格的自我崩溃。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神学研究的兴起与同一时期的女性主义运动、黑人神学以及拉美解放神学的兴起密切相关。女性主义神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对基督教传统的批判和对基督教信仰的重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女性主义神学研究也存在着过激之处,其在理论上的建树还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针对先秦儒家解决人性问题而提出的“性近论”“性善论”“性恶论”的理论缺憾,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人性论。在继承孟荀的基础上,他将善、恶纳入阴阳两分的天人哲学体系之中,并明确地提出了“性善情恶”的二元论、“性三品”的人性论,从而既从“天意”的高度肯定了统治者的善性,又为礼仪法度道德教化和皇权至上套上了合理的“外衣”。这篇论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和方法论,阐释了其理论思想体系与教育、政治的关系,分析了经过神学化的“性三品”的实质,及其对教育对象、教育功能的积极影响与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希腊哲学以早期自然神学作为开端,经过古典时期的理性神学的发展形成了理性神和一神的观念,最终在希腊化时期以理性与启示的调和为基督教神学所汲取和接纳,并被基督教护教士们用来为基督教信仰作辩护。  相似文献   

16.
"谶"本是假托神意兆示人间吉凶的预言;而"纬"则是相对于"经"而言的,是指汉代方士化的儒生与儒学化的方士以神学迷信观念阐释儒家经典的著作。由于"谶"与"纬"曾一度在两汉时期合流,并形成盛极一时的"谶纬"思潮,因而古人往往将纬书称为"谶纬",或单称"谶"。于是后世人们也多将"谶"与"纬"相提并论,甚至有人认为"谶"与"纬"名异实同。本文对"谶"与"纬"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考察,认为"谶"与"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同中有异,并非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美学思想直接得益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席勒,但他的美学摒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接过费尔巴哈和席勒的人本主义的旗帜,以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切入美学和文艺学,使他的美学拥有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学色彩。黑格尔美学中的"异化"和"复归"、"对象化"和"自我观照"都在绝对理念或精神的统摄之下,而这些观念在马克思的美学中得到了彻底改造,由精神领域转向实践领域;费尔巴哈是在神学体系中观照着人,马克思则将人放置到社会关系中进一步还原,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抽象性;席勒的美学理想是"完美的人"、"全面的人",还是一种偏于抽象的人的理想,马克思则将席勒的人的理想扩展为一种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完成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8.
但丁的《神曲》作为“中世纪的史诗”,无论在人类的文学史上还是思想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神曲》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每篇的神学思想侧重点都不同,分别为罪(本罪)与罚、罪(本罪)与赎和永生与成圣。从宗教神学和哲学本体论的角度,依次对《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的神学思想进行较为具体和深入的剖析,突出其神学思想的中世纪特色和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he conversation on vulnerability between theologies of disability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RE) promotes encounter between pupils of different abilities. I argue that talking about the gift of vulnerability in RE can help pupils of different abilities perceive each other as full human beings. Indeed, RE can empower students regardless of their abilities, if it builds on their vulnerability to promote their ability to 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I suggest a “capacitating” reading of biblical narratives in RE to counter able-bodied beliefs about normalcy and “perfection.”  相似文献   

20.
许地山是位基督徒,他的许多作品,或显或隐地表达了基督神学思想。他以文学的形式努力构建汉语基督神学思想,这是他的基督教信仰与他的中国文化观念相遇的产物。当我们尝试着揭示许地山基督神学思想的架构时,也同时完成了对许地山文本的深层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