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充当了读者、作者和文化调停者的三重身份.近年来,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逐渐受到我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的重视.同时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是有条件的,不能过分强调译者的主体性,避免走向“译者论”的极端.  相似文献   

2.
“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了女性主义翻译,其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受到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主体性,并在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忠实原则以及意义的差异方面进行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传统翻译观隐蔽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翻译理论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译者主体性得到了极度张扬。但是,为了以防过犹不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将来应该是一种制约性的发挥,和谐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尚绮 《培训与研究》2008,25(3):129-131
传统译论中译者大多处于一种边缘地位,一种“隐形”状态,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文化因素被考虑在内,译者的身份也重新得到了认识,译者在具体翻译操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脚踏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在翻译清末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时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也就更具有了研究价值。他“中西合璧”的文化观决定了他对译本的选择,也决定了他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法,异化归化并举,可谓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翻译和翻译理论的发展,新的翻译方法和理论,尤其是那些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的翻译方法不断出现。其中,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成为研究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的出现,对中国与西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1970年代的"文化转向"阶段。自那以后,翻译研究的范围扩展了很多。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开始阶段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强调  相似文献   

6.
周景刚 《文教资料》2006,(23):82-8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译者主体性问题,论述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探讨了文化因素在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以及对原作的增删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林语堂与《浮生六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长期受到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全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及其翻译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8.
传统翻译理论以忠实和对等为基础,忽视译者的主体性。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文学翻译中,主动性与制约性同时存在,主动性是翻译的精华所在,是译者主体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承载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边缘化的现象.“文化转向”后,译者逐步从幕后走向前台,有关其主体性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文章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等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0.
译者是连接原文和译文的纽带,在翻译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受到翻译界的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并在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忠实的原则及意义的差异等方面有着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刘炳淑 《考试周刊》2012,(76):18-19
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典籍英译尤其重要。“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语言层次的规定性转换到文化关照下的描述性研究。在典籍英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能否做到文化保真,直接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与传播。本文通过对汪榕培典籍英译著作的片段分析,探讨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下典籍英译者如何才能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包括宏观语境在内的翻译外部因素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期间所处的宏观语境使其形成了具有时代前瞻性的文化和合主义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者的主体选择,使《水浒传》的翻译最终成为译者实现其文化和合主义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林子森 《海外英语》2012,(1):160-161
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翻译研究越来越关注外部因素对翻译行为的影响,这便是所说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它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内的视野,提高了译者的地位。但是与此同时翻译的文化转向也使得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学科之间的过于界限模糊,过分的夸大翻译文化转向的作用就存在翻译研究成为文化研究的分支危险,不利于翻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费拉德的专著《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交叉互动性,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评述.指出带有性别意识标签的翻译,即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自己翻译进语言中”,对源文进行重读和改写,对翻译理论赋予新的意义,重新界定翻译术语等等.提高了女性译者和女性作家的身份,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原文看成是“绝对标准”,“忠实”是传统翻译理论的最高标准,译者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地位,是“隐形”的.文化转向后,中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关注译者的主体性介入.探讨译者主体性,兼而分析赛珍珠在《水浒传》译本中体现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指出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时大胆地展现自己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本文从互文性视角,以《孟子》核心概念英译为例,对翻译文本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概念译名的互文性特征。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核心概念译名在文化认知方面存在差异;在社会历史文化的互动层面,译者通过参考借鉴源语与译语的语义特征构建语义互释;在译者主体性层面,译者的文化定位与文化认同差异会导致概念释义存在偏差;在互文性策略层面,“杂糅化”特征较为显著。本研究对核心概念翻译及典籍复译中的语言文化互动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女权运动,产生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其目的在于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植入性别概念,主张译本和原文文本的平等地位,倡导发挥女性主义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通过提倡以女性主义的名义操控原文文本,建议采用女性主义的翻译策略,挑战了传统译论中译者需隐身的观念,实现了译者的显身。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语汇翻译生态环境中,文化的多样性和译者的个体性决定了译者在文化语汇翻译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译者在文化语汇翻译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对“需要”、“能力”和“环境”做出合情合理的适应与选择,多维度地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顺利完成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翻译伦理研究应该区分翻译的伦理与伦理的翻译两个概念。翻译伦理是对翻译活动本质的哲学思考。翻译的伦理与语言伦理相关联,其目标在于尊重异质的文化他者,保留原语中异的文化特征,从而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实现原作的重生。伦理翻译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由于在内在伦理或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文本中伦理关涉因素的"改写"。它是"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翻译策略的影响,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伦理。  相似文献   

20.
何文芳 《考试周刊》2013,(88):27-28
女性主义翻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文化转向”大潮中.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译者(女性)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有效途径,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主张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采用女性话语策略,以便译者能在翻译中获得话语生存空间.该翻译理论还从原作和译作的关系,忠实原则,以及意义的差异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解思路,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