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史上常以“庄骚”并称,人们注重《庄子》的散文价值和《楚辞》的诗歌地位。然而,作为先秦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镶嵌于《庄子》文本中,且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哲理韵文,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和重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代学者朱得之在《读庄评》中写道:“庄子亦周末文胜之习,今观其书,止是词章之列,自与五经辞气不同。然其指点道体、天人异同处,却非秦汉以来诸儒所及,故从事于心性者有取焉”。(《庄子通义》)可见,很久以来,人们就发现和认为《庄子》不仅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内容,而且从表现形式上看还具有明显的、和儒家经典及诸子文章风格迥然不同的文学特质。清代思想家、诗人龚自珍曾在其诗中表白:“名理孕异梦,秀句镌春心,《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定庵文集补编·古今体诗·自春徂秋,偶有所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进学解》提到“下逮庄、骚,太史所录”,陆游也曾有“载笔敢言宗史、汉,闭门犹得读庄、骚”的诗句。古人总喜将“庄、骚”并列,可见他们早就把《庄子》当作文学作品来研读了。到了近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在《庄子与鲁迅》一文中更进一步说:“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  相似文献   

4.
历代文论家对能否“以理入诗”争论不已。否定者从诗歌主情的角度出发,认为以理入诗偏离了诗歌的本质,肯定者则认为《诗经》就已开启了以理入诗的先例。晚清诗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表现出认可以理入诗的态度,指出“寓义于情”、“有理趣而无理障”才是以理入诗的不二法门,体现出诗歌理论发展到晚清所呈现出的兼收并蓄、圆融贯通的总结性质。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唐诗史上大师的地位。历来对王维诗歌的研究多倾向于对其山水田园诗的阐释,文章从王维诗歌整体创作上探寻其对"诗骚"传统的接受,阐述王维诗歌创作"雅"出于《诗》,"丽"出于《骚》,即对"诗骚"传统的接受。  相似文献   

6.
赋为诗体论     
关于赋的归类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清末大学者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则明确提出“诗为赋心,赋为诗体”的论断。本人认为此说甚为精当,可谓至论。本文从赋起源于诗歌、赋有诗之特质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7.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路上有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陶潜《拟古九首》) “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 “庄生之玄,……终身以为师资。”(章炳麟《汉微言》) “我爱我国的庄子, 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qm 因为我爱他是靠打草鞋吃饭的人。”郭沫若《三个汛神论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界有一种很特殊的文体,那就是“赋”。它既不同于诗,也不同于文;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溯其源,它是诗歌的衍变。所以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又说:“大儒荀卿(即荀子)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上见“《两都赋序》,下见《汉书·艺文志》)因此,《汉书·艺文志》把诗与赋列为一门。把屈、荀两家作为辞赋的鼻祖。赋原来的意义是“铺陈”,“赋起于事情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铺陈之。”(刘熙载《艺概·赋概》)另外对赋的起源及其发展在《文心雕龙·诠赋》  相似文献   

9.
《诗》、《骚》向来被公认为中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刘勰论《诗》,说是“《诗》主言志”(《文心雕龙.宗经》),“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文心雕龙·明诗》),论屈赋,则说是“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文心雕龙·辨骚》)这些说法固然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但却也道出了一条被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证实了的规律:《诗》更多地以其表现的内容和美刺精神影响于世,屈赋则更多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骚体诗,以其瑰艳奇丽之美,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史上独领风骚,成为一种范本。由此,历代评论家对屈骚这一独特文化现象作过种种探讨。本文结合《离骚》、《九歌》等作品,分析了屈骚的瑰奇之美,继之,尝试着以法国美学家泰纳的“三要素”说(种族、环境、时代)为理论依据,揭示了造成屈骚瑰奇之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庄子》论述了“言不尽意”的语言观,柏格森也指出语言符号的局限性:它是僵化的、静止的、空间化的,因而无法表达动态的、整体性的、时间性的心理的“绵延”。柏格森与庄子都认识到语言不能表达直觉,不能认识实在,而他们的哲学著作都具有文学特质,他们都采用诗一般的语言,构建了他们独特的诗化哲学。  相似文献   

12.
钟嵘《诗品》认为阮籍的《咏怀诗》源出于《小雅》,王夫之《古诗评选》则认为出于《国风》。分析阮籍《咏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际、诗歌旨趣,并征引南朝颜延年、沈约等人对《咏怀诗》的体裁、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评价,笔者认为《咏怀诗》从风格体制来说,应该是源出于《小雅》,并有所发扬光大,且对后世的“咏怀”、“感遇”一类诗歌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风情调低沉,色彩晦暗,意境朦胧,词藻华美.李商隐则是这种诗风的开宗立派和集大成者.清人刘熙载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逸.其后李成宗派而杜不成,……”(《艺概·诗概》)李商隐朦胧晦涩、深情绵邈的风格全面、深刻、曲型地反映了晚唐的时代风貌.最能反映时代风貌和表现李诗风格的则是其感伤主题的诗歌.现就这一主题略作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4.
《史记》除了自身的史学特征之外,还呈现出浓郁的诗学特质。司马迁在取法《诗》《骚》传统和熔铸身世之悲的过程中,形成《史记》抒情言志的诗学内质,连类美刺的诗性思维,参差摇曳的诗化语言,悲凉慷慨的诗歌意境,这些都是《史记》诗学特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药地炮庄》解《庄子》为儒家作品,认为庄子用类《易》的文风和通篇寓言遮蔽其真正的《庄子》之象,庄子的真正思想并非《庄子》中所述的内容.按照《炮庄》解《庄子》的观点,《炮庄》亦可能不是一部解《庄子》的作品,解《庄子》是为遮蔽《炮庄》想要表达的真意,方以智设置局中之局,《炮庄》虽在“炮”《庄子》,但其真意不在《庄子》.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诗歌涵盖了诗、歌、谣、讴、辞、吟、诵、颂、铭、箴、言等种种形式。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细微的差异。大体而言,它们有的属于“诗”,有的是“骚”,有的则归于“赋”的范围。因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骚”首先突破了如《诗经》十五国风重章叠句的特征而继承了“诗”副歌体的形式;其次是“赋”发展了“诗”独章的颂体式又借用了“骚”的结构,使“赋”与骚体诗有着形式结构的沿袭;最后在“诗”与“骚”的基础上,“赋”又吸收了问对散文结构特征与“诗”‘“骚”画境,从而形成了其后的散体“赋”与先前辞赋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庄子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包含独特的思考和视角。庄子所谓“天”有两层意义 ,一是指“自然之天”的自然界 ,另一层则是具有形而上的价值意味的“自然而然”的境况。庄子反对将“天”与“人”割裂开来 ,认为人的一切皆得之于天地自然。“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 ,合则成体 ,散则成始” (《庄子·达生》 ,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 )。因而人类对于自然界应该采取一种恭敬的态度 ,不可恣意妄为 ,任何作为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庄子主张以“道”观物 ,反对以“己”观物。从人的角度来看 ,人与万物是不同的 ,比物要高贵得多 ;但从天地宇宙这个角…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典范,滋润着我国历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作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自古以来风、骚并称并存,犹如南北两朵奇葩,争奇斗妍,竞相开放。比较“风”“骚”,既有共同性特征,又更具各自独特的诗艺风格。“风”率性而言,不加雕饰;“骚”神山仙界,奇响不绝。“风”朴实、幽闲,“骚”华丽、苍翠。本文对“风”、“骚”诗风的异同进行了粗略比较研究,以期加深对“风”“骚”个性化诗风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应试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现代。完成后面的问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景和浓郁的抒情。  相似文献   

20.
庄周事迹,早见于《史记》本传.至近代,马叙伦有《庄子年表》,于生卒年之考证,颇为允当.间亦有为庄周作传者,然所据材料,不外源于《庄子》本书.《庄子》中所记之庄周活动,恍惚迷离,若有若无,虚实难辨.加之其年代之史实,尤其关乎宋魏者,多有讹倒.今人饯穆《先秦诸子系年》、杨宽《战国史》(1980年7月版)有所考订.今本孟子“知人论世”之意,略作疏理,列成一表,敬奉读者,以助于《庄子》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