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2009,(3):64-64
《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发表了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的《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最后指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了鲁迅先生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鲁迅先生虽没有完全否定学校教育,但显然对“百草园”这个“大自然空间和民间文化空间”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3.
1987年,我们曾在《语文教学点拨法新探》一文中初步阐述了“点拨法”的基本观点。近两年,我们从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又提出了新的看法。这说明,点拨教学的研究还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很漫长的磨炼时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思想的。我们在《新探》一文中提出了七项原则和十  相似文献   

4.
“三味书屋”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篇而广为人知,后人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浓厚兴趣,猜测探讨很是不少,但都没有真正找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之原始本义。那么,何为“三味”呢?  相似文献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些难点,这里试加解释,除借用资料外,也谈点个人的看法。一、“三味书屋”的“三味”。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说:  相似文献   

6.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少时求学的地方,从他以后的作品中多次提及“三味书屋”,足可见鲁迅先生对于“三味书屋”的怀念,足可见鲁迅先生受“三味书屋”影响之深。我读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觉得“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很有人文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7.
徐德湖 《现代语文》2006,(2):125-125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初见三味书屋书房时写道:“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三味书屋”匾下缘何画鹿呢?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曾遇到了点小麻烦——鲁迅先生当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座位到底在什么位置。 课文中讲得很明白:“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但从课题下的插图来看,却难于说  相似文献   

9.
三味书屋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一定很想了解“三味书屋”的情况,下面我们录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所写《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供大家阅读。  相似文献   

10.
“对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许多评析者都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的结论。对“百草园”是“乐园”这一说法,大家已无可非议;但对“三味书屋”是“苦地”这一说法,我们觉得欠妥。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三味书屋”不应是“苦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可见,鲁迅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  相似文献   

11.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读到第九期《安徽教育》胡曾伟同志《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两个问题》一文,很受启发,也很敬佩作者的钻研精神。但我有点不完全相同的看法,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3.
李方 《现代语文》2006,(2):54-5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章,历次教参和其它参考资料大多认为,是“用百草园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而我认为,作通过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仍然表现作儿童似的天真、快乐的心理。下面我就“三味书屋”部分做一些分析,来阐明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发表了操璐璐老师《康乾时代文化何以“昌盛”而“伟大美丽”》一文,文章对康乾时代文化提出了较多的否定看法,笔者认为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三味书屋”之“三味”,究竟应如阿理解,学者们也有许多不同看法。仅管见所及,就有四种。现介绍如下,供同志们参考。有一种说法流传很久很广。例如,许饮文先生在《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就说:“三味书屋”的“三味”,大概是把经书、史部、予书譬喻作食物的,经书是米谷,史部是菜蔬,子书是点心这种说法来自周遐寿的《鲁迅的故家》。许先生在引用时,用了“大概”二字,表示了一定的保留。西北大学鲁迅研究室编的一九七九年《鲁迅研究年刊》上,发表了另一种看法。作者说:三味书屋的横匾两旁,有一副古色古香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据此,吴奔星同志认为:封建统治者为了使人不犯上作乱,就从小对儿童灌输“孝弟”之类的封建教条。懂得这一点,所谓“三味”似乎从对联和横幅里冒出来了。意思是,  相似文献   

16.
“伏”乎“站”乎“卧”乎贵州盘县亦资中学余云腾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吴伯箫先生的《早》写同一幅画却说:“东西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站着一只梅花...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研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研会议上,有的同志认为“百草园”是充满着欢乐的,而“三味书屋”却是呆滞和压抑的,文章就是通过这不同环境的对比来批判束缚儿童身心健康的封建教育的。大家几乎把“三味书屋”说得一无是处,简直就是封建教育的缩影。其根据不过是“最严厉的书塾”、“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这些字句,还有师生所读的都是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等等。后来我把鲁迅这篇优美的散文看了一次又一次,却总看不出鲁迅对“三味书屋”有什么憎恶、责备的情绪。鲁迅写这篇散文,时间在一九二六年。那时他在厦门,暂时脱离了战斗,环境很寂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不断革命的口号,仍是当前理论界瞩目的一个问题。朱桂谦、绍平同志在《马克思的不断革命思想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载《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一期)中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也是不断革命的过程”,并以此对我们以前发表过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文就几个有关的问题集中阐明我们的看法,并同《新探》的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9.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是“一…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二六年九月,鲁迅针对当时各种反动势力叫嚷“保存国粹”、“整理国故”,在教育阵地煽动“尊孔”、“崇儒”、“专经”、“复古”,向“五四”运动进行反攻倒算的反革命逆流,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这篇文章,凝结了鲁迅从事教育活动的深刻感受和战斗经验,贯穿着批孔反儒的革命精神,勇敢地声讨了教育领域里的“读经复古”路线,愤怒地控诉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罪恶。文章中所描写的“三味书屋”,再现了封建“书塾”的面貌,深刻地反映出地主阶级长期统治的教育领域,是孔孟之道的世袭领地,是“宿儒”自鸣得意的一统天下,是囚禁青少年的孔教衙门。看了湘剧《园丁之歌》后,很自然地想起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