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忠俊传谣事件”是2009年若干传谣事件中的一件,我国各地政府对谣言的处置也大同小异。作者通过对该事件的分析,认为熊忠俊的言论是质疑而非传谣。由该事件出发,进而分析谣言的特征并对政府处置谣言提出分而治之的新建议。  相似文献   

2.
孟威 《网络传播》2006,(10):14-15
最近,“小孩订死在棺材”、“太阳辐射手机”以及广东“高州事件”等多起谣言风行网上,掀起虚拟世界的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最后事实澄清后,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造谣者进行了治安处罚。事件似乎平息了,但回顾这些“事件”从蚂蚁变大象的前前后后,网络谣言的危害却足以引起媒体、管理者、网民和更多人的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3.
网络谣言制造者“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因涉嫌寻衅滋事和非法经营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网络谣言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对“秦火火事件”相继做出报道,网络谣言问题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本文并不讨论网络谣言问题的是非曲直,仅对媒体关于“秦火火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此例网络谣言黑手被刑拘事件的媒体报道得失。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曾说:“谣言是一支凭着推测、猜疑和臆度吹响的笛子。”如果公众对于事件没有充分的知情权,而公众又迫切想了解事件的内幕,那么剩下的唯一渠道就是靠推测、猜疑和臆度了。这也就是为何“大道消息不畅,小道消息必然兴风作浪”的原因所在。在“宝马撞人案”中之所以谣言四起,主要原因还在于公众知情权的缺失。而造成公众知情权缺失的首要原  相似文献   

5.
不知什么缘故,近来社会上谣言频出,一起刚刚平息,另一起立马又起,搅得不知情者人心惶惶。“近期戊型肝炎肆虐,不要吃牛羊肉”。这是利用手机短信散播的一则谣言。“5月1日后不再办理暂住证”。在这则谣言的蛊惑下,北京六里桥派出所前出现凌晨排长队办证现象。广东“汕尾市出现一例人感禽流感死亡病例”后,  相似文献   

6.
卞文阳 《青年记者》2017,(21):47-48
谣言,这个曾经人们以之为耻的“恶之花”,如今却成了舆论场上的“新时尚”.这是危言耸听吗?2017年以来,多次舆论纷争都和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相关联,如“聊城于欢杀人案”“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等,都有大量谣言产生、传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危害深远. 融媒体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与危害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①网络谣言,就是通过网络发起、传播、讨论、发酵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当人人都可在网络中发布信息时,谣言就成了信息场、舆论场中难以杜绝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谁刺杀了肯尼迪?”美国民众一直不肯搁置这一历史疑案。“谣言起于记者”。媒体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充当了何种角色?  相似文献   

8.
谭婷 《新闻世界》2012,(8):282-283
近年来谣言频发于诸多风险性事件中,它在这一危机情境下发展泛滥。不言而喻,谣言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都有着较大的危害性,它甚至会成为风险的信息源,引发恐慌,破坏正常生活秩序。本文以“抢盐湖”和“郭美美事件”为例,分析谣言的形成和发展,并试图从政府、媒介及公众三个角度分析如何控制谣言,以减少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董轩志 《今传媒》2013,(10):22-24
从古至今,谣言作为一个极其普遍且典型的社会现象,它从未消亡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谣言的传播手段以及传播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广州“柑蛆”事件、2011年由于日本核泄露导致的抢盐事件等等,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插上了网络翅膀的谣言,其传播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影响之大、让人惊叹。产生于人际交往之中的网络谣言,在内容和传播过程的本质上还是与传统的谣言有着相同点,所以通常研究者并不会将网络谣言作为一个孤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但是,网络环境虚拟化的特点,使得在此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具备了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的特殊性,由此而产生的谣言也自然而然的带上了一些独特的“网络”色彩。对于当今谣言传播模式的研究,对于构建科学完善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偶然在《新闻记者》读到余秋雨在唐宁新闻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以真实来弘扬道义》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因为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余秋雨说:“媒体之中的人有时候还不太注重真实。报纸是新闻媒体.大家把你当真实的源头(但是有的报纸却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谣言。政治上的谣言在我们中国媒体当中不多,经济上的谣言也比较困难,比较多的谣言是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这两个领域谣言特别多。” 确实如此,《中国青年报)2000年8月7日第2版刊登的“入选三甲被逐三峡,落标产品浇铸大坝”一文。存在严重失实,造成严重影响,又不得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人民日报》提供的辟谣数据库为基础,研究了截止至2021年10月份的211篇谣言文本,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视角分析网络谣言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并探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与传播机制。研究发现,与传统谣言不同,网络谣言具有扩散速度实时化、“点-线-面”传播立体化、内容多模态化、关键词碎片化的新特点,并在传播过程中经过意见领袖和网络用户的“加信”,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场“信息疫情”的复杂性。建议通过政府、意见领袖、网络公民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协作,在有效抑制网络谣言的同时,形成及时有效应对的反应机制,建立信息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12.
艾涓 《今传媒》2016,(10):4-4
主持人语: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致使网络谣言现象随之不时出现,这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于谣言和网络谣言的研究。随着国家对网络谣言治理的逐步深入和网民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在我国,网络谣言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实效。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舆情态势总体平稳、积极向好,网民心态渐趋冷静理性,网络管理走向成熟。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把谣言定义为“是一般用口传的方式为主要媒介在人们之间流传以使人们相信,缺少详细具体的材料来证实谣言是确实存在的”。所以科学地分析网络谣言、控制谣言泛滥,以及培养具有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对谣言治理、规范网络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期“传媒大讲坛”重点对此现象进行探讨,为此特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堂发教授撰文《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文章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互联网与表达权的法律边界研究”(15ZDB144)成果。陈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互联网与表达权的法律边界研究”首席专家,在大众传播法领域研究颇深,本次将谣言治理话题延伸了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文章从“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承载特定价值”及“网络谣言追责应体现谦抑性”两方面展开对此问题的阐述,对网络谣言治理研究提供了较深的理论借鉴。谣言治理中离不开对意见领袖的培养,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谣言发酵。《微信营销意见领袖培养现状研究》一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与调查,结合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对营销者对朋友圈意见领袖培养方式公众平台意见领袖培养方式的现状及其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开展网络谣言治理研究,在传播多元化的今天,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传播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张勤 《新闻前哨》2004,(3):37-38
谣言的定义 对于谣言性质的判定,实际上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古今中外有很多学者对于谣言是什么争论不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确定的定义。但每一个对于谣言的定义,其中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奥尔波特·波斯特曼:谣言“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的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证实其确切性。”纳普:“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他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  相似文献   

14.
江素珍 《新闻世界》2011,(9):210-211
谣言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传播范围非常广。本文以2011年3月份出现的“盐慌”事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来研究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郭秦 《新闻知识》2004,(8):27-28
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是提高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最近,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对2002年我国发生的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进行了调查,发现凡是主流媒体及时、充分报道的重大突发性事件,都取得了很好的报道效果,起到了有效控制谣言,维护  相似文献   

16.
王灿发  何雯 《青年记者》2009,(16):49-50
2009年7月5日晚上7点钟,以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造谣煽动了“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该事件中,分裂分子利用新媒体散布大量谣言,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显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是高度情境化的“集体行为”,即在“张力”情境中,网民群体自发地围绕某个事件或议题展开的“非体制化”行为.2008年前后,人肉搜索进入常态化出现的轨道,且在道德、法律及公权力领域最为活跃,“范例事件”的启发性是其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在人肉搜索事件中,谣言与“刻板印象”和“脚本”紧密相关,暴力在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及道德事件中最突出,且谣言与暴力的相关性显著,但两者与公权力介入的相关性不显著.人肉搜索的“紧急规范”具有情境性、突发性,很难杜绝谣言和暴力,但“紧急规范”可能会表现出一种自我修正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8.
赵芳 《新闻爱好者》2011,(10):135-136
关于"抢盐"事件,最早一条新闻出现于2011年3月16日凌晨2:36——搜狐网转载的《东方早报》的一篇文章《美国人开始抢购碘化钾》,说的是美国人抢购食盐的事。但是没想到的是却给中国人提了个醒似的,有个别心怀鬼胎的人也利用这篇新闻开始散布食盐能防核辐射的谣言,并且这个谣言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17日上午,全国各地开始发生"抢盐"风暴谣言能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也是有原因的,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16日,由于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中国海水导致以后所产食盐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盐可防核辐射,从而导致了席卷全国的“3·16”抢盐事件.本文在对“3·16”抢盐事件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此次谣言的成因,进而提出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邓飞 《中国记者》2012,(5):41-42
谣言,当它与最新潮的微博等SNS网站相遇时,注定要迎来一场风暴.谣言是一种信息的黑市,在当下中国,谣言如同奔涌的地下水,随时会冒出地面. 笔者在2009年初次尝试使用微博.它带来了一种久违的用户体验——其初始发布方式,非常类似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通电”.不同的是,按下电报的按钮,就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上.这种“低成本”的信息传播渠道,威力之大,已在近年的公共事件传播中显露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