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补史艺文志是我国古代史志目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清代以来出现的补史艺文志著作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分析补史艺文志在目录分类体系和具体类目设置两方面的基本情况,说明补史艺文志著作在分类上既吸收了前代已有的分类学成果,同时又根据不同时代图书具体情况而有所创新的特点,从而揭示出补史艺文志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嘉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7):144-147
作为其第二部补史艺文志,姚振宗的《三国艺文志》具有与众不同之处,其成就与不足作为姚氏目录学思想实践的一部分亦应当予以重视和研究。通过对姚氏补史艺文志的成就与不足的分析,揭示出姚氏目录学思想的特点,亦可体现出清代补史艺文志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图书的计量单位,在书目著录中要求统一。而古代书目,《七略》以下,不统一的不乏其例,类归起来,大概有三种类型。一、篇卷并用。首创其例者,《七略》,其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承之。从其例者,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铁大昕《补续后汉书艺文志》,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顾槐三《补后汉艺文志》,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侯康《补三国艺文志》,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的二十四部正史中有艺文志者仅六部,清前期兴起了正史艺文志补撰之风,迄今为止的三百余年间共产生补正史艺文志六十余种,其中现存四十余种。这些补志丰富了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内容,它们和原有的正史艺文志成为整理传统文化遗产、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书目工具之一;正史艺文志补撰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文献整序方法对于当前的书目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整理和研究补正史艺文志、对正史艺文志补撰工作给予恰当的评价就成为中国文化史、尤其是目录学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杨超  张固也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3):131-144
从著录时限、收书数量、资料来源、分类标准、具体解题5个方面,对清代以来补志五代艺文的8种著作(即徐炯《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陈鳣《续唐书·经籍志》、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汪之昌《补南唐艺文志》、唐圭璋《南唐艺文志》、杜文玉《南唐艺文志》和张兴武《五代艺文考》)加以探讨,指出其优长与不足,以此来反映目前五代艺文补志的概貌,并就进一步深入考证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6.
明修《元史》未立《艺文志》,清代学者对其进行了补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金门诏、黄虞稷与卢文弓召、钱大昕三家。三家补志著作对填补《元史》无《艺文志》之空白,反映元代图书之繁盛,在分类方法之创新及著录内容中对《元史》和其他志书之补正上,都有所成就,从而为后人研究元代学术文化指示了门径。  相似文献   

7.
黄虞稷是明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在古典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在分析黄虞稷生平和他的《千顷堂书目》内容的基础上,从著录丰富、类编目精详、著录别具特色以及勇于创新、开一代著作和补史艺文志的先例等方面,探讨了黄虞稷在古典目录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清光绪时,五家为<晋书>补<艺文志>.五家补志填补了<正书>无艺文志的空白.然而,五家补志之作在编纂体例、收书情况及考证精深、类目设置这几方面各有优劣,为后人研究晋代的学术文化指示了门径.  相似文献   

9.
自清乾隆起,相继有学者对《后汉书》开展了补史志工作,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学术成果,曾朴《补后汉艺文志并考》和姚振宗《后汉艺文志》代表了这方面的最高成就。前人多关注姚振宗之书,往往忽略曾朴之书。曾朴《补后汉艺文志并考》一书采用辑录体提要的形式,吸收了清人大量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功能,集中体现了曾朴的史学和目录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辛平 《图书与情报》2004,(4):27-29,44
正史艺文志补撰是我国古代书目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史艺文志补撰工作中所总结和积累的文献整序方法对于目前的书目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应该注意整理和研究补正史艺文志工作,使之在总结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书目工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晨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141-146
[目的/意义]《玉函山房藏书簿录》是清代文献学家马国翰的私人藏书目,其分类具有独到之处,本文意在探讨其特色与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方法/过程]将《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的四个部类分别与《经义考》、《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公私书目进行比较,以明确其特色。[结果/结论]《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的设类体现出守旧与创新的结合,经编诸类目既借鉴《经义考》,又吸收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创新之处,史编、子编则相对保守,在分类设置上墨守旧规。通过对《玉函山房藏书簿录》分类设置的探讨,明晰其兼具保守性和创新性的鲜明特点,也因为这种特点,《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的类目设置和书籍归类也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尽管如此,《玉函山房藏书簿录》作为一部私人藏书目,也是具有独特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采取依据目录采目的方法,不经眼原书,又工程浩大,难免有疏漏。本文经过考证,订正了其著录《北窗偶录》、《雪泥鸿爪录》、《海东撷古志》、《贞珉阐古录》、《佛幢证古录》、《疑年汇编》、《瀛山笔记》、《晚闻存稿》之误。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史志目录,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历来不乏研究者。本文试对历代《汉书艺文志》的研究情况进行评述,对有关代表性研究论著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寻绎历代《汉志》研究的发展趋势,推动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全面记录了西汉一代藏书状况。它以官修目录成书,其分类排列系统严谨细密,注文、序文写作简繁得当。它不但总结了我国上古时期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后世文人治学的工具,而且也为后世目录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5.
《汉书·艺文志》对《七略》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在书籍著录范围及目录体系上继承了《七略》,但在注文、序文、排序归类等方面有所修正和创新,它第一次确立了我国古代史志目录的体例和规范。  相似文献   

16.
论文简要介绍北京刻经处主要创办者徐文霨编印《印光法师文钞》、编辑《杨仁山居士遗著》、校刻佛经、结集《百纳本方册清龙藏经》等生平事迹,主要论述北京刻经处的刻经宗旨、人员组成、刻书质量,以及在收藏出版佛教典籍方面做出的巨大成绩。  相似文献   

17.
“艺文”的语义具有时代性。在自汉以后的长期使用中,“艺文”的概括性意义发生了语义偏移,从汉时的偏指于“艺”变为唐时的偏指于“文”。该用法在唐初至于五代的高频使用中进一步固化。“艺文”一词由偏指于“艺”到偏指于“文”的这一变化,导致了在重新尊崇经学、批判浮华文风、改革进士科的唐末五代文化政策背景下,《旧唐书》编纂者弃“艺文”而用“经籍”命名其志书。  相似文献   

18.
郑樵《通志.艺文略》除以五部史志、官修目录为主要依据外,还利用了十三部宋代私家书目,这些书目大多为其福建同乡所收藏。将《艺文略》与今存五部书目相比勘,去其重复,剩下1100多部图书都属于"民间之藏"。通过对这些图书的分析,可以对宋代公私书目的不同特征、甚至官方学术和民间学术的异同等学术问题得出一些初步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藏书楼"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该文通过对曹勋的《松隐文集》、刘学箕的《方是闲居士小稿》、陈耆卿的《赤城志》、李昂英的《文溪集》、真德秀的《铅山县修学记》和应节严的《扬州州学藏书楼记》等宋代文献中有关"藏书楼"一词记载的详细考证,得出"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