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曹刚  方晓红 《新闻界》2006,(5):17-19
多项研究资料表明,2003至2004年期间农村“土地维权”成为“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中国社科院专家在(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近几年,农民上访中,土地问题已占首位。”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结果也证实中国农民维权重心正在发生改变。2003年8月刊2004年6月,中央某媒体观众电话声讯记录表明。在6万次(条)的信息中,“三农”问题居于首位,而其中所涉土地纠纷又为。三农”之首。  相似文献   

2.
闻平 《新闻三昧》2003,(6):32-32
北京某报日前刊登文章,在标题中说:“现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模式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无助于农民奔小康,安徽‘一号议案’酝酿新土改”。这里把安徽“一号议案”称为“新土改”是个原则性错误。“土改”是个专用名词。它是专指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将地主霸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样一个特定政策、特定事物。由于土改是将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变为劳动者个人所有,就为其后土地集体所有、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土地对大多数中国农民来说,是生存的保障。也是政府给他们的最大的福利。在“第三次土地革命”炒得正热的时刻。专家提醒:记住中国的国情。农村市场化土地制度的建立。不可能像农村第一步改革那样“一步到位”。也不能期望出现“一包就灵”的奇迹。  相似文献   

4.
邢梦华 《大观周刊》2011,(49):15-15
农民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早在1936年,毛泽东在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就指出:“谁赢的了农民,舍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而作为旧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苏南地区.其土地问题一向就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和长盛不衰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三代人的土地契约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私有制的旧社会,土地对于农民来说,那是身家性命,是一家人赖以生存、子孙得以发展的命根子。农民离不开土地,犹如鱼儿离不开水。就是租种别人土地的佃农,日思夜梦也在盼着自己拥有一块土地的那一日。有不喜爱土地、不想拥有自己一份土地的农民吗?没有。这就叫土地情结。能证明自己拥有土地的,是土地契约。割舍不下土地契约的,那叫土地契约情结。我的父辈、祖辈、曾祖辈三代人,就有过这种情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的土地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通过革命重建民族国家意义的人民主权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明富强是政治精英思想的核心命题。而正如“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和“动摇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所表明的,无论是革命时期战争力量的形成,还是建国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急速推进,农民和土地都成为‘‘政治”的核心对象。也就是说,中国革命和国家现代化过程存在着一种决定农民命运的土地政治学。探索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政治学,可以为我们理解历史的逻辑、讨论现实的中国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原点。  相似文献   

7.
肖凤 《档案天地》2012,(9):58-61
在今天.在中国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我的确不能。算是穷人,更不能算是富人:我只是一个依靠工资维持生活的脑力劳动者。现在.被统称为“工薪阶层”中的普通一员。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贫富之间的认知鸿沟.近乎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9日会议上的表态,为“新土改”定了调,即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前提下实行三权分置:稳定所有权、搞活经许权、放开使用权。这不仅为土地流转提供了制度创新空间,有利于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更为实现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创造了前提,并使农民在社会发展中切实得到实惠。“新土改”必将实现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9.
历代皇朝内部斗争与其说争夺国玺,莫如说争夺土地,农民起义根本原因是农民想争取土地。因此封建皇朝为巩固已取得的政权,无不在土地制度、土地管理上力求安定民生。 兰溪土地建档列入碑刻的是宋绍定初(公元1228年)重修“经界”碑记。“经界”是两浙盐运使提出和制定、并经过皇朝批准的“经界法”,它以查清农民的土地田亩,确立基界,画出田形的四至……达到税负公平和抑止豪强霸占及地主兼并。该碑记录范围有水田、  相似文献   

10.
把根留住     
在中国,没有人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从“均田免粮”,到“打土豪,分田地”,再到“联产承包责任制”,无一不是围绕土地来做文章,把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从而达到或夺取政权或执政兴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06,(8):10-10
广东的“土地新政”日前迈出了最新的一步:广东境内段公路土地征用将在“十一五”规划的5年中尝试“农民土地入股”,其中第一个试点是即将开建的韶赣高速粤境段以及莞惠高速东莞段。  相似文献   

12.
杨治邦 《记者摇篮》2004,(10):39-39
在农场、农村基层采访报道时,常听到通讯员说:“没啥写的”。而我的回答是: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写新闻,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3.
土地的古典私有制所具有的种种劣行在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而土地的社会私有制干脆没有,或者说我们还不大具备建立这种制度的条件。不过,我们也不能一味因循守旧  相似文献   

14.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作为党的喉舌,报纸、电台、电视台必须把新闻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把笔头、话筒、镜头对准“三农。作为辽宁电台新闻台的记者,近两年来,我参与采制了多篇有关“三农”问题的报道。通过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我亲身体验到了农民的苦和难,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为农民说话是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树立贴近农民的主动意识在新闻界,经常有人说,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那里的问题多,“活鱼”也多。然而,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讲,由于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习惯了“泡”会议,“跑”活动,再加上农村路远、道颠、环…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上头”多,“下头”少:在地方党报的宣传工作中,存在报道地方党委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多,各种会议、文件精神和有关部门落实“三农”工作的各项措施的报道多,而反映农业、农民、农村关心的问题和呼声的报道少,城市读者看不到“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农民读者又感到地方党报“三农”问题的宣传离自己远。要让“三农”问题贴近农民,编辑记者必须有“农民思维”。也就是站在农民的角度,用农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东南传播》2011,(9):I0001-I0001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山西经济日报也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诸如,深入浅出解读中央文件,让党的好政策深入人心;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等重大成就充分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树立致富典型和推广致富经验;用丰富多采的版块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尤其对“三农”存在的问题予以极大地关注。同时在报道形式上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要求记者力争做到:“老百姓的语言+专家的看法+小说家的写法”,收到了受众很好的反馈。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确实要占用一部分农村土地,但关键是如何规范化、如何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农民权利。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是下一步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2011年12月27日,作为全年最后一个"压轴出场"的重要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上阐述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继续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把握好的若干重大问题,而其中关于土地问题的若干表述成为学者和舆论最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地改革 临界点——酝酿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最严重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问题,均直接、间接地同土地制度相关。中国现行土地制度逐渐逼近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的临界点。形成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与土地有关的几乎所有主体,从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到城市郊农民,市民,以及普通乡村的农民,似乎都存在违犯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政策的冲动。一项制度如果到了如此程度,就说明制度本身出现了问题,解决的办法惟有“变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何光先先生: 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8期上《答车英》一信,感慨万分,先生这种严谨治学精神和勇于探索争鸣的气魄实为我永生学习之。先生在信中所提观点与我有不少同感,但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很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不瞒先生:我是潜力研究西方新闻学的,原本也不想再在所谓“深度报道”上花更多的精力,然而,正是由于先生的精神和气魄以及所提出的问题,促使我又拿起笔来,就此问题再度与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