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绝非易事 ,文学翻译若能再现原文风格则更难 ,杨必先生所译《名利场》可以视作英译汉翻译作品的最佳译作。译文精彩之处视为译者典范 ,为文学作品的英译汉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与《堂吉诃德》是两部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交织着喜剧和悲剧的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时代的深层意义、作家的悲剧意识、人物性格的塑造、讽刺艺术手法、荒诞的表现方式及话语诉说风格来对比分析两部作品,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给后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3.
17世纪英国文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类型文学作品不同哲学流派,形成了17世纪英国文学的发展特点,文学作品表现出思想内容的时代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语言逻辑的哲理性等特点,文学与哲学在互相促进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译是在一定度的规范下,为了更好的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作出的努力,以便给读者呈现最优秀的译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逾矩",从美感传递、风格再现及读者接受角度出发,就能发挥出译语的优势,起到丰富语言文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文学作品的风格、情节及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等方面对文学独创进行论述,指出文学独创是每一篇优秀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作品获得艺术生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只要懂点外语,加上一本词典就能翻译文学作品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翻译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语文体的生成活动。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意图、风格等,又要满足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译文读者的要求。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翻译过程是理解和表达的有机体统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原始文献出发,对欧阳修骚体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一定的解析。欧阳修共有骚体文学作品16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或者抒发慷慨入世之情,或者表达对高洁人格的追求,或者记录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总体呈现了一种平易晓畅、委婉曲折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隐含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衔接手段,其蕴含的意义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翻译实践提出了挑战。以关联观为视角,分析指出文学作品中隐含意义的处理过程,就是译者不断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进而结合实例提出隐含意义的翻译原则及其策略:保留原文衔接手段、明示法和消除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就文学作品情节的提炼的相关要素进行了论述,指出提炼文学作品的情节,思想是主要的动力;情节必须为人而设,以人物的性格逻辑为依据;在提炼文学作品情节的过程中,要进行丰富的艺术想象。  相似文献   

10.
The Remains of the Day因具有“巨大的情感力量”而得到广泛认可,但关于其译作的情感分析研究至今仍然匮乏。基于语义情感量性分析视角,展开The Remains of the Day冯涛与冒国安译本的译者风格比较研究,并对译者风格塑造因素与译本接受效果进行探析。研究表明,两个译本在“时间”“成就”及“爱情”三个语义情感范畴译出上呈现显著差异,部分原因在于译者所处主流解读范式差异,译者所处场域差异和译者身份差异。以上因素通过塑造译者语义情感风格进而影响读者接受,即总体上,冯译的读者评价情感更为积极,大众读者更偏好冯译,而学术读者更偏好冒译。情感语义分析下的读者接受探究可期延长译者风格研究链,形成译者情感风格本体描写、原因追溯与接受探析三方数据的联动互证。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语境多种多样,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难免受到多种文化语境的影响,进而造成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学翻译也就大不相同。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进而高质量及更加直观地翻译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每个时代都有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现实的基础上有着一定的艺术加工,却又能够体现所处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对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以《诗经》为例,分析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语言诠释学视角解读翻译行为,即译者通过与原作谈话进行翻译。文学作品需要翻译进行流传,翻译是一种谈话行为,需要译者具备效果历史意识和视域融合,以谈话的方式参与到文学作品当中,使其对自己发生作用,并孕育出一种既不同于原语,也不完全等同目的语的一种新的语言。翻译活动的结束意味着读者与译作的新谈话开始了。  相似文献   

14.
从评析一篇文学名作的译文中的得失入手 ,阐述了在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过程中 ,译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职业品德。“文学即人学”。因此 ,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职业素质 ,具备良好的学术鉴赏水平、外语水平和汉学修养水平。更重要的是 ,译者应当具有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和品位  相似文献   

15.
艺术,通常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人们把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特色,叫做艺术的风格。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有风格。这风格,就是一个教师在他的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特色。比如:有人上课,条分缕析;有人上课,探幽入微;有人上课,妙趣横生。教学风格是教师精心独创的结果,它只能来自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来自教师长期的修养和渊博的知识,还来自教师善于抓住教材的特色,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相似文献   

16.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传统的译学研究遮蔽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者地位长期边缘化.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译者的中心地位逐渐得到肯定,翻译被看作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但是解构主义夸大了个体主体之间的差异,忽视了社会主体共性的一面.以具体作品为例,文章分析了文学作品复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佛教和禅宗观念的推崇和研读,在其文学作品和日本人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为例,受到佛教中转世轮回思想、生来即苦和修行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川端康成的作品从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民众的同情开始向脱离现实的虚无主义描写手法过渡,《雪国》作为其著作风格转化的分水岭,从内容到构思无一不体现着佛性和禅宗意识形态的痕迹。本文从《雪国》的内容设置、意蕴、思想等角度,逐步解析日本人尤其是文学作家思想价值观念中的佛性,以此来增加对日本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从真情寄托、表现手段、文体风格等方面论述汪曾祺散文艺术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不仅是一般意识形态,而且更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思想是审美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存在于形象之中;文学作品的思想存在于理性之中;文学作品的思想存在于情感之中。  相似文献   

20.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经典作品。《简.爱》在我国的广为流传与翻译家的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比较《简.爱》的两个中文译本,从中揭示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