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关注人类存在的可能性,流亡是人类存在的诸多不同的可能性中最为独特的。昆德拉对于流亡境遇下的人类生命存在的思索与他的小说观念直接相关,正是契合着自己的小说观念,昆德拉书写了流亡境遇和流亡人物。  相似文献   

2.
昆德拉认为哲学和科学忘记了人的存在,而小说的根本任务就是防止人存在的被遗忘。昆德拉又认为存在不是既成的东西,它是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是人可能成为的一切。昆德拉作品中的人物不是真实的化身,而是他想象出来用以表现人的存在的代码。本文试图从作品中的人物出发,根据他的《小说的艺术》中的论述来探讨他作品中所囊括的在面对不可逃避的生活陷阱时人的可能性会有哪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小说家昆德拉带来一场小说的革命。昆德拉的小说无论在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有着极为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它是对小说叙述的突破,开创自由主义伦理小说。在思想上,他的小说是继卡夫卡之后对世界荒谬性的思考。透过政治与性的表面,昆德拉关注的是“人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伦理价值的艰难重塑与对人文精神的充满矛盾的思考过程中,昆德拉探索的是“永不消散的生存雾霭中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昆德拉的小说以情节简洁、主题多义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主题多义体现在昆德拉对人生的多重主题的探寻之中,涉及到爱情、生命、政治等方面,贯穿于这些主题的核心是作者对存在的思考,他通过刻画灵魂来探索人物的存在状态。小说《身份》延续了作者对存在的思考,其爱情、身份、可能性主题构成了小说文本的多义性与复杂性。通过文本,昆德拉还原了现实的复杂与多重可能,引发了读者的哲思,同时也在小说形式上提供了有意借鉴。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文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别无选择:诠释“昆德拉式的幽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兰·昆德拉是近年来以小说创作蜚声世界文坛的一位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观念体系的苑囿。对捷克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注、对一系列深奥现象学命题的冷峻思辨与作家对轻灵、幽默笔调的选用之间构成的反差成了文学研究界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界定昆德拉小说的题材与主题入手,全面考察了“昆德拉式的幽默”在作家各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试图通过归纳得出这一结论,即:选用幽默、轻灵的笔调作为哲理小说的外壳,是昆德拉基于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观念的一种艺术抉择。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创作实践的小说家,昆德拉一直执着于对小说理论的思考,形成了他独特的小说观。在他看来欧洲的小说史是一个唯一的、延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存在的持续的探询。当现在的人类处于一个简化的旋涡,存在坠入遗忘的时候,小说面临着终结的危机。昆德拉认为欧洲小说不会终结.小说必须保持着小说特有的精神,逆着时代潮流而上,以小说的独特形式继续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一直坚持自己小说创作的意义是探询世界的"存在",而"存在"就成了他所有小说共同的核心主题。对于米兰昆德拉来讲,"存在"就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状态及从中展现出来的任何可能性。对这个世界及人类存在的勘探成了昆德拉打开人类自我之谜的手段。米兰昆德拉使用简约的叙述风格和简单独特的人物塑造来凸现社会复杂的"存在"境况,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美学风格。统一和具有哲学意味的人生主题以及巧妙的小说艺术手法造就了米兰昆德拉式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9.
米兰·昆德拉通过小说中四位主人公或“轻”或“重”的生存选择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谬性和不确定性。在他看来,人类生存选择的多种可能性,主要源于生存意义的相对性和偶然性以及生命历程的不可重复性和差异性。正因如此,昆德拉在肯定人类生存选择的自由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存在持有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感觉派是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日本新感觉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从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来说,日本新感觉派不具有心理分析的特点,而中国新感觉派却包含心理分析小说。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在接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同时,对其就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似乎一切具有现代主义因素的作品都成了新感觉派;二是由于中日新感觉派解体以后,重要的代表作家多数转向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因此,中国文坛也就将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期的英美文坛出现了一支全新的小说创作形式,它使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表现方式和语言风格,突出事物本来面貌的描绘。新小说派创造了一种与传统相悖的全新的写作方式,但是新小说派与传统小说派之间依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新小说派的兴起,新小说派的现实性和与传统性三方面分析新小说派的特点,为读者理解新小说提供更多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陈秀娟 《现代语文》2007,(11):74-74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致力于探索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状况,并在作品中设置了一些存在关键词来进行这种"存在之思",本文对昆德拉作品中出现的媚俗和激情这两个重要的存在关键词进行分析,借此来解析昆德拉的"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13.
阿兰·罗伯—格里耶是"新小说派"中最杰出、最激进的作家,被公认是"新小说派"的领袖人物。他宣称的"客观写物论",掀起了一场颠覆传统小说以人为中心观念的"小说革命",并在创作实践中探究了新的写物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上海文坛的一个小说流派.本文试对新感觉派的流派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促进新感觉派流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新实用主义的大师理查德·罗蒂在<偶然、反讽与团结>中提出,自我、社会、欲望、价值都是偶然的历史的产物,个人要以此为基础,将社会正义与私人完美结合起来,并减少对别人的残酷,而这要依仗小说和电影等叙述形式来提升人的敏感度.这一点米兰与昆德拉通过小说来思考人的存在可能性是一致的,同时,昆德拉更进一步提出,为什么敏感度的提升反而成了对别人造成残酷的技术运用,人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陷阱般的世界?罗蒂和昆德拉的思想碰撞给人以无限启迪.  相似文献   

16.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艺术中两个不同的门类,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是用音乐思维革新小说的杰出代表.音乐思维的运用不仅使昆德拉小说在表现形式上大胆革新,也加深了小说揭示矛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借用音乐的节奏,昆德拉在代表作之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创造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对此加以分析,可揭示蕴含其中的昆德拉小说理念.  相似文献   

17.
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种新流派,其叙述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被认为具有"反小说"的倾向,也是二战后最具有革命性的文学流派。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米歇尔·布托尔的名作《变》完美地展现了他对传统小说叙述方式的革新。本文拟从该小说结构的时空交错,叙述人称第二人称"你"的使用,叙述语言的重复三个方面来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小说刍议余海乐新写实小说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崛起于我国文坛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关于这一流派的名称,众说不一,有“新写实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后现实主义小说”等诸多称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与现...  相似文献   

19.
他是欧洲文坛的怪杰,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出现,小说才真正拥有了现代感。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却是默默无闻的,只有极少数的作品发表;他的第一部小说集《观察》第一版总共印了800册,可5年后还有一大半积压在仓库里。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否定他,否定他作为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20.
新小说派是战后法国文坛出现并影响世界文学历史进程的流派,它的革命性创新集中体现在反小说,对小说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进行标新立异的探索、罗伯·格里耶即是新小说派的杰出代表,本文以《窥视者》为例,浅沦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派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