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课程文化的自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研究从外在的角度探讨课程文化的发展规律,把它视为一个被动的他组织系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程文化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一定的自组织机制:“开放”是课程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远离平衡态”是课程文化发展的内部条件,“涨落”是课程文化发展的起因;“竞争和协同”是课程文化发展的动力,“序参量”主导着课程文化系统演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读者     
正还说"科学"长沙理工大学李维鼎现代课程都要讲科学,语文自不例外。问题是语文应该有怎样的科学性。这太过复杂,我说不清楚。只是想,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顺其规律是"科学",否则就是不科学。而语文教学的规律当取决于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又取决于语文(语言运用)的内在规律。那么,汉语(运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成人高等教育制度产生以来,其课程模式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套用,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导致其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脱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必须以终身教育理论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其课程的职业性、应用性、工艺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赵文馨 《文教资料》2009,(24):117-119
在设计模块各单元教学中开展主题性综合实践课符合课程和学生发展规律,所选课题应是课程的发展或深化.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适当控制课堂的节奏和导向,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展示才智的舞台.  相似文献   

5.
关于课程哲学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辉旭 《教育研究》2006,27(3):66-70
课程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哲学制约着课程观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另一方面,课程在哲学面前具有能动性、选择性。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应用于课程研究,作为课程论的哲学基础,满足课程发展的要求,建立实践课程论,这是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用实践哲学审视课程历史,探究课程本质,反思课程问题,把握课程规律及其特点,是实践课程论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研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与主干课,这门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探索新文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既培养学生“史”的宏观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冯永 《中小学电教》2010,(12):27-27
<正>为适应网络新时代的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低年级的识字要求做了很大的改变,新课标明确提出:"1~2年级要多认少写",这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颁布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开展的教学与课程改革对于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与新要求.这一改革活动是适应教学规律与社会发展实际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利用九年一贯制办学优势,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设计体现成长连续性和进阶性的学习内容,搭建了“向上向善”的成长阶梯。一是打破学段界限,统整性设计学习内容,助力学生适应学习生活;二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实施阶梯式心理成长课程,支持学生阶梯式成长;三是通过一体化建设大科学主题课程、以项目化学习推进课程实施,为学生搭建促进思维成长的阶梯。  相似文献   

10.
体育课程社会学研究的人文性,就是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去观照学校体育课程,探讨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探索体育课程如何促使人的社会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科学规律。它是解释体育课程与社会的关系的基础;是解决体育课程中冲突的需要;是改善体育课程中人际关系的基础。合格的体育课程,需要培养出一种自然率真、追求自由、满足人的崇尚自然、自由发展的“人文性”的人。  相似文献   

11.
课程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变革。后现代课程观对大学写作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大学写作教学的课程目标要有利于学生成为"发展实践者",大学写作教学的课程内容应由封闭走向开放,大学写作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习者的自组织学习。  相似文献   

12.
从线性到非线性--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入手,反思课程开发背后的研究范式,探讨科学的研究范式转变之后课程开发模式的创新,即从线性课程开发到非线课程开发。本文还将这种创新运用到高职课程开发之中,提出后现代课程观下的非线性高职课程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及其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区志愿服务呈现"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的发展模式.笔者借助自组织视角来探讨了中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路径:必须转变社区建设的思想观念,基于"自组织"理论开展志愿服务;必须搞好基层社区的调查研究,基于"自组织"程度开展志愿服务;必须实现规则体系的有效创新,基于"自组织"机制开展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教育工作者系统化整理并逐步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资源。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在内涵、特征、类型等方面发生着深刻改变,主要表现为:课程核心功能更加凸显,内容范围拓展深化,技术融合趋向深度;课程改革逐渐显现出丰富化、多样化、校本化、定制化、智慧化的发展倾向;课程开始演化为基础课程、发展课程、综合课程、生命课程、数字课程五种类型。课程的变革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在未来,课程实施要求深化师生未来意识导向、聚焦核心素养价值目标、营造未来课程实践氛围,不断推动未来教育的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布鲁贝克对高等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他的课程理论为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课程目标要从注重知识到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课程结构要适应多样化需求;课程实施要从灌输到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师生关系要从控制到对话;课程评价要从一元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16.
任何系统均受内外因素之双重作用影响,都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某种统一体。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中,自组织和他组织是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学校自组织行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师自发性应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特征;校外他组织以服务学校为依托,通过向学校提供政策引导或支持服务促使学校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应用转变。当前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主要包含学校内部的协同和跨组织的协同两种基本实践模式。前者以参与型领导为主,表现为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应用;后者以指导型领导为主,表现为多主体协同推进信息化应用。从实践样态来看,尽管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尝试,但当前的协同实践仍在协同主体、协同类型、作用力、组织关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要改变传统的"中心—边缘"式结构,形成基于学校自组织与校外他组织的协同机理,需在发挥和保障自组织的主体能动性基础上,将自组织的开放性与他组织的保障性相结合,构建学校自组织为主体与校外他组织为辅助的协调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课程范式与科学范式的关系,从复杂性视角解读后现代课程的主要思想,讨论了后现代课程的基本走向——自组织。  相似文献   

18.
话语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话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课程话语是指在课程研究领域形成课程意义的语言,反映了课程领域以及该职业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专业特性。课程话语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影响并孕育于社会之中。同时,课程也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不同的课程话语会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社会的变迁过程。通过话语考察,可以了解话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话语生成的机制,并根据当下社会的发展,预测未来课程发展的趋势,为课程设置和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After decades of theoretical fragmentation and insularity, a converging explanatory framework based on general scientific principles is an important goal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es may provide such a framework, using principles of self-organization to explain how novel forms emerge without predetermination and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with development. New trends in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families emphasize systemic, emergent processes, and these can now be explicated with principles of self-organization that apply to all natural systems. Self-organization thus provides a single explanation for the multiple facets of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diverse developmental viewpoints within a larger scientific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20.
在自组织的视角中,高校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开放系统,它包括课程管理系统、课程生成系统、课程实施系统和课程评价系统等四个子系统。高校课程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信息、能量的开放和交流,使得高校课程系统呈现出从低到高、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状态。在高校课程系统发展变化中,社会政治力量、生产力水平、社会意识、科学发展等外部环境因素对其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