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智能教学代理的系统特性及设计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智能化已经成为网络教学系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这种智能化的教学系统有利于提高现有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 并能维持及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智能导师系统(ITS)及智能教学代理是当前网络教学系统智能化的两种主要路径, 较之ITS, 智能教学代理能更好地嵌入到已有的网络教学系统中.基于对国内外应用智能代理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原型和实用设计方案的考察, 分析了应用于网络教学的智能教学代理的系统特性, 从智能代理的运行机制、智能代理与网络学习环境的接口、代理行为的构建及连接、代理行为的控制、与网络教学系统的集成等几个方面, 探析了基于智能代理的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2.
《计算智能》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针对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基础差、内容难度大等诸多教学难处,本文对研讨法在《计算智能》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得到了"四步法"的初步教学模式,即知识点讲述、文献阅读、课堂研讨和小论文写作。  相似文献   

3.
正一股智能化的浪潮正席卷A股,无论是消费领域的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医疗领域的智慧医疗,工业领域的智能机器人、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无一不以智能化作为产品升级、行业发展的方向。智能化在各种新的应用场景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能电视:合纵连横的好戏正在上演2013年,乐视网跨界推出"乐TV"成为智能电视与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正在重构高等教育形态,智能化是工程教育在“数字-智能时代”的变革趋势。本文在阐述工程教育智能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之后,提出工程教育智能化是依托新兴数字智能技术,变革和创新工程教育,构建面向未来“数字-智能时代”的工程教育新形态、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工程教育教学新方式,并且将其内涵具体诠释为智能技术在工程教育中的有机内嵌和深度应用以及支撑并赋能工程教育的系统转型和体系重构。在此基础上,系统解析了工程教育智能化所具有的技术集群耦合、资源多元集成、平台一体智联、人机协同交互、时空开放泛在、教学精准高效、学习个性自适、实践虚实贯通、评价数据驱动等基本特征,客观分析了工程教育智能化面临的教育教学环境智能化升级、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转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革新、重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打破教师与学生惯性惰性、优化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等诸多挑战,以期为工程教育智能化的相关研究及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实验数据表明,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聚类视图写作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提高,尤其表现在英语写作的内容与组织上。与此同时,鼓励教学成为英语课堂中的一股暖流,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教学目标任务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在进入物联网时代后,智能化已公认是锁具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对智能锁具的市场调查,分析了目前智能锁具的功能构成及阶段性特征。通过问卷、访谈、行为观测等方式的用户调研与分析,最终,明确了智能锁具的设计方向,形成了基于"万物互联"的智能化设计趋势下的智能锁具设计策略:成为家居智能化的终端之一;重视人机交互设计原则;从产品语义学的角度更新外观设计思路;以"通用设计"的理念,实现产品的迭代需求;围绕品牌进行产品的形象设计。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智能化历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经历了程序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目前,正由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向适应性学习支持发展。由于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过于强调理想化的"教",多年来一直难以克服技术实现与应用效果之间的矛盾。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既发挥了系统的优势,又注重对"学"的适应性支持,是当前网络学习平台智能化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个交叉研究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应注意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注重以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智能授导系统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化教学是网络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教学策略对智能化教学起到决策的作用。传统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的教学策略主要是通过知识工程师与人类教师的沟通交流获取的,策略的获取过程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和主观性。同时,教学策略在开发阶段就已经固化在系统之内,无法在使用过程中进行调整,或者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自适应增加,从而智能地完善系统教学决策。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该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学习者模型和Web日志信息获得新的教学策略,然后利用模糊匹配与推理技术应用及完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ITS的智能性,达到策略获取和调整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学习平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掀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智能化革命,深刻地改变了技术与人的关系。以人工智能(AI)为驱动力的智能机器人技术,正逐步进入学校与课堂,赋能教学创新,催生了整合智能机器人的新型教学与学习生态系统。基于此,从智能机器人的内涵出发,梳理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特征与教学功能;结合智能机器人的教学应用典型案例,审视智能机器人作为教学赋能之要素。通过计算与连接工具,探讨智能机器人助力精准教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智慧学伴、智能测评、大数据教学过程管理、人机协同"双师课堂"等方面的教学应用;从教学系统变革层面出发,以智能机器人为增强要素,促进教育系统的协同与治理;支持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补偿性教育技术应用,教学管理智能化,助力学校教育"智"理等;同时,结合现实提出智能机器人在教学应用中面临的五大挑战,以期为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的教育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涵与逻辑,本研究以内在主义技术伦理为考量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在主义技术伦理考量框架,即:智能评价主体应关注技术的道德协同性,智能评价技术应关注道德算法设计,智能评价过程应遵循公平伦理规范,智能评价行为应依赖“人-智”伦理秩序。研究发现,内在主义视角下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存在的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僭越教育主体尊严,智能评价数据挖掘违反信息道德界限,智能评价算法偏误破坏教学决策质量与公平,以及智能化教学评价活动偏离人本伦理轨道等多个方面。为此,从内在主义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技术伦理规约路向:关注人文情感与技术理性的结合,树立需求本位的人机关系准则;实现有道德的算法设计与优化,合理保障师生教育自由与隐私安全;聚焦智能技术蕴含的积极伦理,增强对智能评价算法的动态监测;发挥智能评价的行为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1.
12.
由于某些学术权威所谓写作学科"无用论"、"取消论"的影响,中国写作学科长期以来遭受不公平的待遇,20多年来一直处于学科边缘的地位。今天,长期忽视写作教学造成的全国国民写作素质滑坡的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加强写作学科建设,提高写作学科地位刻不容缓,开设写作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论证了著名诗人化铁的流派归属及其人生和诗歌道路的艰苦曲折,认为化铁是一个较为著名的七月派诗人,他一生坎坷曲折,然而诗心永在,在诗歌艺术上扼守“不容易写,也不轻易写”的信条,写出了中国新诗史上一批不可多得的杰出诗篇。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article the results from two studies on essay writing are contrasted. One uses a qualitative method and the other a quantitative one. The qualitative study is rich in detail but, for those of a quantitative disposition, it lacks sufficient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We are not told, for example, what proportion of the students involved are men or women, traditional-entry or mature, and what disciplines they are studying. The quantitative study provides details of this kind, but it does, however, have problems of its own. Internal inconsistencies in the data reveal that the validity of some of the findings is questionable.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e necessity for combining - or sequentially chaining - different methods in research of this kind.  相似文献   

15.
16.
17.
Over the past 15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ange of standards-drive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in England: focused particularly on students’ writing, they have been targeted at particular students, short-term and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identifiable, quantifiable inputs would produce pre-identified, measurable outpu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one such intervention, aimed at students in Year 13 who were seen as having difficulty with academic writing. It looks closely at the work of one student, and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effects of high-stakes testing upon pedagogy in schools and the damaging impact that this has upon student learning.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性”和“标准性”,倡导“关注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强调“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9.
20.
长期以来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始终困扰着众多英语教师。他们既意识到过程写作在培养学生们实际写作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 ,又担心传统汉语写作对英语写作造成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两者的可兼容性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